春秋戰史之晉楚鄢陵之戰

公元前575年,楚國派公子成赴鄭,許鄭割讓楚地汝陰之田求和,鄭成公見有利可圖,背叛了晉國,依附於楚,使公子駟與楚共王盟於武城。

鄭成公既與楚盟獲得了汝陰之田,又逼許國南遷於葉,於是自認為是中原強國,於是年四月,遣公子喜興兵伐宋,向宋都商丘進攻。

鄭軍伐宋,大敗宋軍於汋陵,宋軍全部被殲滅。晉國聞知鄭國叛晉附楚,又興兵伐宋,如果宋國投降了楚國,中原形勢又會倒向楚方,於是立即商議伐鄭救宋之事。

晉國景公時的霸業藍圖,始終以抵制楚國為唯一目標。首先是並滅赤狄,開拓中原的戰略形勢,然後聯合齊國,結成晉齊聯盟與秦楚聯盟相抗衡,再然後是與吳國結交,使吳國在東南興起成為楚國的側背之患,分散楚國的注意力,第四是拆散秦楚聯盟,而後各個擊破。晉秦麻隧之戰就是這第四階段計劃的實施。如今楚國已經孤立,已然進入了晉國自景公以來制定的長期方略的最後階段。

此時鄭軍伐宋,晉國出兵了,楚國自然也會出兵,晉楚兩國勢必會有一場大戰,晉國內部也有反對出兵的意見,但正卿欒書認為多年以來的謀劃,時機不可再失,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必伐鄭"。晉厲公於是任命欒書為中軍元帥,率軍出征,為了防止鄭軍北進阻塞晉軍渡河,先令衛軍至鳴雁威脅鄭軍,晉軍這邊迅速渡河,向鄢陵急進,在鄢陵城北二十里紮營,等待諸侯聯軍集結。

此次出兵,晉軍徵集了齊、魯、宋、衛四國聯軍,約好了日期會師於鄢陵。晉軍方面,晉厲公為統帥,欒書為中軍元帥,指揮三軍,總兵力約為兵車五百餘乘,士兵約五六萬人。四國諸侯方面,齊國齊靈公統帥,國佐為將,魯國魯成公親自為將,宋國華元為將,衛國衛獻公親自為將,總兵力約在六百乘以上,所以晉軍方面會師後的總兵力當在千乘以上,約為十二萬人。

晉國出師伐鄭之時,鄭成公得知後立即遣人去楚國告急,楚共王於是召集群臣商議,也有反對出兵的,司馬子反曰"鄭急而告我,若不之救,則無以詔來者。"楚共王於是親率大軍,以子反為帥,指揮三軍,出師救鄭。楚軍由申邑出方城,過葉,經瑕,涉氾,潁,在舊許之南與鄭師會合。楚鄭兩國,合為四軍,楚戰車四百零五乘,約八萬一千人,鄭戰車百二十五乘,一萬二千五百人,所以楚鄭聯軍約為戰車五百三十乘,九萬三千五百人。兩軍會合後,向鄢陵急行,於六月二十九日至晉軍營前列陣,而此時晉軍方面的諸侯聯軍尚在途中。

晉軍欒書以為兵力單薄,想等諸侯聯軍到了再戰,郤至認為楚軍有六個弱點,此時進攻必然取勝。於是晉厲公與欒書聽從其言,塞井夷灶,在營地內列陣。於六月二十九日午時向楚軍進攻。

晉軍攻擊前進時,晉侯之車陷於泥沼中,被楚共王在對面望見,於是率軍朝晉侯而來,晉公族大夫魏錡見楚軍進逼,於是彎弓射向楚王,中其左目,楚王負傷後退,此時晉侯之車出了泥沼,於是追擊楚王,楚王急命養由基射魏錡,魏錡中箭而死。

此時楚軍已知楚王中箭負傷,軍心惶恐,又見晉軍從東方攻來,以為諸侯聯軍到了,右軍蠻夷之兵先自亂了陣腳,晉軍猛攻,右軍不支,向西而退,中軍及左軍受到影響,也向後撤退。晉韓厥率領下軍主力擊敗了鄭軍,向西追擊。楚軍敗退至潁水南岸,楚王據北岸收集敗軍,準備明日再戰。

晉侯聽說楚軍準備明日再戰,也放出消息明日再戰,楚王於是召子反商議,只不過子反飲酒大醉,楚王見狀大怒,於是連夜撤軍南走。晉軍見楚軍撤兵,休兵三日後,得勝班師。至於諸侯援軍,除齊國在結束戰鬥後到達外,其餘的都沒有到達戰場。

晉在鄢陵之戰擊敗了楚鄭聯軍,軍事勢力已達到做高峰,但因厲公年紀還小,群臣大多為其父舊臣,此時已然形成了君弱臣強的局面,厲公想重振君權,任命自己的心腹之人,想削弱諸卿的權力,君臣之間已然有了猜疑,發生內變在所難免,諸侯也都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鄭國雖然被打敗,還是依附於楚國,所以中原的形勢又回到鄢陵之戰前的膠著狀態,所以鄢陵之戰的勝利並沒有發揮其效力,讓人覺得此次戰役的犧牲成多餘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