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不救慈禧签订“东南互保”,都有谁参加?最后结局如何?

震礼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东南互保一事,守仁君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在处于稳定环境下时中央命令地方拒不接受的。


东南互保条约早在慈禧向十一国宣战之前就在准备。此条约于外国人说能保长江流域外国商民性命和利益,对于中国来说可保义和团之祸不向南波及,同时可打消列强向中国开战的借口,就算开战,保证东南半壁江山无虞,不至于整个国家沦陷,再无崛起之希望。

因此,守仁君认为,东南互保对于清政府来说是一种背叛,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最明智的一件事情。


当时义和团在山东河北京城等地闹的很凶,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灭洋为借口进行一系列破坏行为,当时清政府和洋人也有很严重的矛盾,主要就是慈禧试图罢黜光绪帝,令立新君。此举被帝国主义列强一致强烈反对,并且列强还要求慈禧还政光绪帝。面对列强一而再再而三的压迫,慈禧越来越不满,局势堪忧。

此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敏锐的察觉到局势的变化,他们深知一但开战,孱弱的大清是经不起如此多的列强的打击,便想办法保一方安定。

恰巧当时英国人也怕义和团之乱波及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便通过盛宣怀搭桥,与刘坤一张之洞商定了《东南互保条约》此约虽未正式签字,但是无论是各列强还是东南各地总督巡抚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条约办的。


条约表达了一个保证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不受侵犯,同时各国列强也不得进一步扩大在东南各地的利益的意思。

不仅如此,张之洞等人还规划如果战端开启,太后皇帝若有不慎,则立李鸿章为临时总统,摆脱列强掣肘,处理乱局。

果然,没多久慈禧下发对英、法、俄、美、日、德、意、奥、西、比、荷十一国宣战的诏书。

不过这份诏书并没有传到各列强使馆,只给了自己的大臣,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正式的宣战诏书,但是列强哪里管那么多,正愁没借口打你,你自己倒是主动送上门来了。而且这份诏书在往下发的时候被盛宣怀给拦住了,盛宣怀只给各省总督巡抚发电报并且说不要服从此命令。

张之洞得知此消息后大怒:“这老寡妇,必须要骇他一下。”遂回电:“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李鸿章也说:“此乃乱命也,粤不奉诏。”并向外宣扬说此乱命是皇帝太后在义和团乱民之下发的,不可奉诏。

清朝其他几位总督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往后李鸿章北上议和,由德寿署理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联合互保,称东南互保。他们和列强约定无论北方战事如何,列强兵马均不得南渡长江和深入各省内地。



还有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也声援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使除山东河北以此的地方均未遭受战火波及,为国家保存了一定实力,同时也表示清政府,或者说封建政府的威慑力和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是清政府灭亡的开场曲。


守仁读仁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但“东南互保”并不是不管慈禧,而是为了更好的稳定那个时候的中国。

最早提出这个的,是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还有湖广总督张之洞,历史书提到的还有李鸿章和袁世凯。

刘坤一,字岘庄,湖广宝庆府新宁县人。清末重臣,原任直隶总督、云贵总督刘长佑的族叔。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导者。曾参与过太平天国平叛、甲午中日海战。

张之洞和李鸿章、袁世凯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这里就不再提了。

东南互保,是在义和团大肆泛滥时,外国列强意欲侵华的背景下由当时一些地方上有影响力的督抚提出的一个策略,即东南各省不接受所谓义和团代表清廷的号令。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是清末政治力量转移,汉族大臣已经有了充分的地位,清政府已经走向覆亡。

东南互保,客观上使除河北山东之外的中国免受战火蹂躏,也对之后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柔城居士


前段时间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写了,这个其实最后没签订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