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作者|张嵚

字数:2625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人才的流动(跳槽)与待遇,最近是个热门话题,而放在古代争天下的年月里,是个更热的话题。

比如开创西汉王朝的刘邦,

当年刚踩翻了西楚霸王项羽后,就曾自豪的给群臣们标榜:为什么项羽这么强大,最后却输给哥了。就是因为哥爱惜人才嘛,咱们团队里,打仗有韩信抓后勤有萧何,还有张良时不时出个好主意。项羽那边连个范增都用不了,可不就得输给我嘛。

虽然这番标榜,自夸成分极大,道理却是实实在在:争天下的成败,吸纳人才很重要。

不过,下面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枭雄,也都是以招揽人才著称,却以其替他人作嫁衣裳的悲催人生,生动证明了另一个实在道理:求贤若渴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一、太会装的公孙述

西汉灭亡后,中国大地群雄并起,要论以尊重人才著称的人物,必须有“成家龙兴皇帝”公孙述。

这位小吏出身的枭雄,早年就以招揽豪杰出名,走到哪里都一群江湖朋友。后来趁着王莽篡汉天下大乱的机会,身为蜀郡太守的他,借着一群豪杰帮忙异军突起,先轻松割据了蜀地,又揍跑了王莽的讨伐大军,然后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的同一年(公元25年),他也风光登基,建立了盘踞西南的“成家国”,几乎是占了汉高祖刘邦起家时的地盘。别看当时东汉已开国,可这咄咄逼人的公孙述,势头也不弱。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而且,比起以礼敬人才著称的汉光武帝刘秀来,公孙述爱惜人才的程度,也是足以媲美。他的一路成功,就靠了不停招揽的众豪杰,俨然人气爆棚的人物。对送上门来的人才,公孙述也是从来怀抱张开。比如他少年时的发小,未来打遍南北的一代战神马援慕名来访,公孙述立刻两眼放光,先摆开帝王气派,来了个空前排场的接待仪式,专门在宗庙举行盛大宴席,还送来了精美衣物礼品,接着豪气许官:马援兄,先给你个侯爵,要不要跟我干!

如此热情场面,冷眼看完的马援,却只是冷冷吐槽一句话:“天下雌雄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翻译成白话就是说:现在是争天下的关键时刻,您公孙述不想着招揽人才办实事,反而搞这些空架子。这样“如偶人形”,迟早会被灭。

再看看同样礼敬人才的刘秀,又是怎么对马援的?见了面不摆排场不吃天价宴,认准是人才,就推心置腹谈工作,谈的对脾气了,就干脆留在身边,遇到事情一起拿主意,就这样渐渐增进感情,成了并肩战斗的好君臣。于是吐槽过公孙述的马援,成了刘秀平定天下的利刀,

摆过排场的公孙述,也终于在刘秀大军面前,落得兵败下场。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这其中的成败,只看这“尊重人才”的方式,就是十分生动:这就好比常见的一些创业者,刚有些规模,就喜欢事事讲排场规模,遇到心仪的人才,立刻天马行空海吹。没谱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

可大家既然认识,不是为了看你装,而是要一起做事情。推心置腹才是真。海吹的越过分,迟早有一天,就是如公孙述一样摔残。

二、心太小的王世充

比起太会装的公孙述来,隋末乱世里的王世充,倒是个实在人。

隋末群雄逐鹿,“爱惜人才”的典故也十分多。比如当时还是青年英雄的未来唐太宗李世民,就十分擅长招揽人才。可在这个李世民跟随父兄打拼的年代里,曾经号称最会招揽人才的枭雄,却当属王世充。

这位自幼喜好兵法的人物,昔日隋炀帝的江都宫监,隋末大乱前,就是个人气高的人物。不但同样有不少豪杰朋友,而且比起“爱装”的公孙述来,这位仁兄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和力强。别管对方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草民,与他交谈几句,常有如沐春风之感,好些直性子的豪杰,被“沐”过春风后,一跺脚就从此追随了。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就凭这强大人才团队,他先坐镇河南,连赫赫有名的瓦岗农民军,都被他打的落花流水。程咬金秦叔宝等评书里的瓦岗英雄,一度全被他收入麾下。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还干脆布告天下,高调征集各路人才,以至于全国的“人才”都慕名而来。对每天涌来的各种“人才”,每个他都亲切接见,耐心听人家说话,别管时间多紧多疲劳,永远都是如沐春风的模样。把乱世里的有志青年们,常见感动的泪哗哗。

可这些誓死追随的人才们,很快就发现了毛病,这位“爱惜人才”的英主,其实心太小。

比如日常工作,爱护人才的王世充,能倾听不假,但是却也不放手,每天他要接见大小官员,每次都是如沐春风,可天天的客气,反而耽误正常工作。属下大小衙门,他每天都要巡视一遍,大小工作都要盯一遍。明明争天下的大事极多,他却每个小事都不放。以《旧唐书》的说法,那些如沐春风后的部下们,都是“疲于听受”。“疲”到这地步,事业当然一路暴跌。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而下坡路的王世充,“心小”也到了“新高度”,麾下有一个人背叛,一家人都要株连,一家人获罪,邻居也要陪绑。表面上温和待人,却把每个人才当贼防,当然也就闹的窝里反。等到大唐李世民的军队打来后,身边的部将们跑的跑降的降,只扔了他光杆司令,活活被李世民抓了俘虏。

对待人才,多少温暖的问候,都不如推心置腹的信任。心小,事业自然大不了。

三、眼皮浅的李自成

在信用人才方面,中国古代史上最接近成功者的“失败者”,当属李自成。

单看李自成的用人,无论态度还是方式,都是满满英雄气魄。首先是不问出身,对牛金星宋献策这类下层文人,都是大胆信用。放手做事方面也不差,只要收入麾下,本职工作就一概放手。正确意见更听得进,也就是在这些人的意见下,曾经杀伐不留情的李自成,

喊出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迅速收拢了人才,把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彻底打的不能翻身。他能够兵不血刃拿下北京,就有用人的成功。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那为什么这么个用人高手,最后被清军八旗一个进攻,就立刻稀里哗啦,皇位连百天都没做到?关键一条,就是眼皮子浅。

李自成用人的态度方略,没有丝毫问题,但问题极大的,是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李自成看来,行军打仗这类事情,有身边这些老弟兄们就足够,打的也都是流动作战的老仗,什么军队纪律训练,放在李自成农民军里都是浮云。至于怎样建设一个王朝?怎样开创百年江山?就算坐在龙椅上,他也没想过这类问题,当然也不需要此类人才。

所以,麾下“人才荟萃”的李自成,身边多的就是牛金星宋献策这类人物,要么就是会宣传造势,要么就是会算卦讨吉利,这些人都是来自社会下层,投奔李自成前,也没什么科场功名,运筹帷幄之类的奇才半点没有,无论行军打仗还是治理民生,更是一窍不通。顶多就是给李自成的事业涂脂抹粉。所以,当吴三桂做了带路党,带着清军一路杀来时,这些所谓人才,也就立刻现了形,跟着李自成的事业一道,没几年就灰飞烟灭。

这些求贤若渴的枭雄,为何偏偏留不住人才?


可这能怪“人才”?说到底,还是李自成本人的格局太浅,如果一个人的格局思路,只是僵化停滞,那纵是把张良刘伯温白送上门,战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