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派、史诗巨作——漫谈董希文《开国大典》

中国气派、史诗巨作——漫谈董希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近现代著名艺术大师董希文教授的《开国大典》,名声煊赫,丰碑一般矗立,令人仰视。该幅创作于1952年的油画作品,纵230厘米,横405厘米,尺幅巨大,内涵丰富,诗史般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该作品现珍藏于我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气派、史诗巨作——漫谈董希文《开国大典》

董希文(1914年6月27日——1973年1月8日)

董希文教授是国家文物局规定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国家级绘画大师之一。1914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73年1月8日因病逝世。58岁的世寿,对这样伟大的艺术家而言,实在是太短暂。然而他勤奋书写的一生,佳作迭出,经典纷呈。他先后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苏州美专、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以及越南河内巴黎美专分校等艺术院校。师从林风眠、颜文梁、刘海粟、常书鸿等前辈大师,学习中西方绘画艺术。1943年的夏天,他去敦煌潜心临摹和研究历代壁画达三年之久,在此期间开始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1949年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进一步学习毛泽东主席文艺思想。1952年初,承担了创作油画《开国大典》的重任。

中国气派、史诗巨作——漫谈董希文《开国大典》

董希文《开国大典》创作小稿

在此之前的古今中外绘画史上,还没有出现专门描绘开国盛况的绘画作品,创作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当年38岁的董希文教授在接过历史的重担后,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创作出了这幅热情讴歌新中国诞生的世纪杰作,展现了普天同庆的节日气氛和新中国人意气风发的民族气派。被学术界评论为:“以史诗般的、纪念碑式的艺术,对新中国形象的塑造,对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形象的重塑,也正是划时代的新中国,从新政权、到新社会、到人民心理的客观要求。”

刘勰《文心雕龙》有云:“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容告神明谓之颂。风雅序人,事兼变正;颂主告神,义必纯美。”以此观之《开国大典》,可谓集中体现了“颂”之“纯美”的极则。

董希文教授倡导并长期践行油画中国风,同时以自己的创作,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对中国民族艺术充满自信,早在1956年就指出:“

目前还有些美术家不重视中国画,这种思想实质是缺乏民族自尊心。”

作为在绘画史和人民革命史上都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开国大典》,无论以多少笔墨来解读都难以尽意,毕竟无论是从构图、色彩、人物塑造、气氛营造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细细解读,大书特书。但最该重视的恰如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观看《开国大典》时就十分高兴地说:“这是大国,是中国。”同时还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