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圖》賞析

王振友\文

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圖》賞析

宋 郭熙 早春圖 縱158.3釐米 橫108.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在此乍暖還寒的七九時節,熱愛生活的細心人們已經能在柳梢、迎春的枝頭髮現了春的氣息。早在千年前的北宋皇家畫院畫家郭熙,對此春天的觀察與感受要更全面而豐富。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寶物之一的《早春圖》,是件高頭大軸的絹本水墨山水畫。畫幅縱158.3釐米,橫108.1釐米。該畫作完成於1072年,千餘年來,雖朝代更替,然該畫作一直被當作至寶藏於宮廷禁苑。由於極其珍貴,常人觀摩原作是件幾無可能實現的奢望。出於文化傳播與博物館經營的需要,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日本二玄社在上世紀末即聯合推出了一系列觀摩效果同等於原作的同比例複製品。該批覆製品在海內外的展出均受到熱烈追捧。我在2001年春,得以觀摩該展覽時,以半年工資的代價果斷購買了令我激動不已的《早春圖》。十餘年來,常看常新,每有所得。

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圖》賞析

藏於深山的宮觀樓閣

《早春圖》的作者郭熙,字淳夫,北宋年間人,1023年出生於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以東)約卒於1085年。他繪畫上取法李成,同時吸取董源、范寬等前賢諸家所長,並勇於革新創造,終自成一家。當時的畫院畫家無不師效其畫,有“獨步一時”之譽。熙寧年間,郭熙被招為皇家畫院畫家,後任翰林待詔直長。神宗在位時,曾命郭熙為皇家畫院督考天下畫生。鄧椿在《畫繼·雜說論近》中曾記載道:“昔神宗好熙筆,一殿專背熙作”。此“專寵”,可謂史無前例。郭熙不僅是一位成就非凡的畫家,同時還在繪畫理論方面具有特殊貢獻。其子郭思根據他的繪畫理論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書,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部系統地探討山水畫創作的專著。該書全面總結了以往山水畫的創作實踐,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繪畫思想和經驗總結,代表了北宋時期山水畫理論的最高水平,對當今的繪畫創作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因其成就斐然,被世人稱為“郭河陽”。

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圖》賞析

水邊忙碌的人們

郭熙繪製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的《早春圖》,被後人視為其經典之作、北宋山水裡程碑之作。該作品集宏闊氣象營造和精微刻畫於一體,呈現了嚴寒冬日剛剛過去,大地萬物正在復甦的北方初春景象。構圖上兼具平遠、高遠和深遠之法。筆法上皴染結合、擒縱自如,以闊筆濃墨施以捲雲皴法表現石頭與山體,以勁挺緻密的筆法表現各種樹與溝壑。畫幅的中遠景所呈現的是山巒高聳、怪石巍峨,山勢蜿蜒曲折,或挺拔或虯曲的喬木或灌木,或獨立、或成對或聚叢地紮根於巒頭、崖畔、澗邊、坡腳,宮觀屋舍藏於山腰或隱或現,更有霧靄縹緲其間愈顯其雄奇幽深;近景則是河開冰融,溪水淙淙,各色行人或三五成群,或一二人相呼,有輕裝,有負重,其心情與身份皆能於衣著與步態中得以管窺瞭然。畫家以其極盡變化之美的妙筆,將初春時節嚴寒與暖陽交替間萬物萌動的情態對比,大自然的微妙變化作了精緻呈現。通觀畫幅,細微處有呼應,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又情趣盎然。真乃其畢生所倡導之“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境界之模範。令人不忍掩卷,越看越嘆。

林泉心性 宏博精微——郭熙《早春圖》賞析

清 乾隆 題詩

畫作右上有乾隆皇帝題詩:

樹才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

不藉柳桃閒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此題雖未為佳作增色,甚至有佛頭著糞之嫌,但也較為準確地說出了該畫描摹自然精準獨到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