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 小心蟑螂爬進耳朵裡產卵!

蟑螂爬進耳朵裡,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危言聳聽。臨床上這種病例並不少見,到了夏天,天氣悶熱潮溼,蛇鼠蟲蟻繁殖旺盛、活動頻繁,像蟑螂、螞蟻、蟋蟀這些小昆蟲爬進耳朵裡、鼻孔裡的病例每年都有不少,特別是南方醫院,門診每週都能接到3-5個這樣的病例,夜間急診也有2-3個。

今年經媒體報道的蟑螂爬進耳朵案例已有五六例,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尤其是深圳、兩廣地區。 蟑螂這東西,喜歡往縫隙裡鑽,加之人的耳道狹窄溫熱,每年報出的蟑螂鑽耳朵的新聞,不在少數。

蟑螂媽媽(以下簡稱「螂媽」)會自備一個育兒袋,把卵統一產在裡面。然後貼身帶在身上,或者妥善放在你家裡某個的小角落,等培育好了再批量發放。

育兒袋的學名叫做「卵鞘」。下面這是美洲大鐮的,是不是看著挺好看的,搞不好落在桌子上還會被人當蠶豆吃了:

夏天到了 小心蟑螂爬進耳朵裡產卵!

當然,為了不把娃兒們弄混,不同品種的蟑螂的育兒袋長得也不一樣:

夏天到了 小心蟑螂爬進耳朵裡產卵!

是不是都還挺精緻的?

別急……當裡面的卵成熟之後……就沒那麼好玩了:

(高能預警)

像這樣的: 像這樣的:

像這樣的:

夏天到了 小心蟑螂爬進耳朵裡產卵!

這樣的:

夏天到了 小心蟑螂爬進耳朵裡產卵!

一想到這些密密麻麻的小玩意馬上就要「速速速」的湧出來,爬的滿屋子都是……

夏天到了 小心蟑螂爬進耳朵裡產卵!

一般一個育兒袋裡,會裝下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不等的小蟑螂。

題主說跑出來的小蟑螂,可能就是育兒袋裡的卵正好要成熟了,這麼一踩,幫小蟑螂們把門打開了,就跑出來了……

不要以為,「倒下一個,站起來千萬個」這種操作很厲害,蟑螂還有更 NB 的地方 :

一般一個育兒袋裡,會裝下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不等的小蟑螂。

跑出來的小蟑螂,可能就是育兒袋裡的卵正好要成熟了,這麼一踩,幫小蟑螂們把門打開了,就跑出來了……

不要以為,「倒下一個,站起來千萬個」這種操作很厲害,蟑螂還有更 NB 的地方 :

交配一次,終身產卵。

也就是隻要啪啪啪一次,就可以連續不斷地生孩子了。

驚不驚喜……意不意……

比如,美洲大蠊(一生可以產的卵鞘數)10 ~ 84 只 ; 黑胸大蠊最多 22 只 ; 日本大蠊 13 ~ 14 只;德國小蠊平均 3 只……

可以算一下:卵鞘數 × 每個卵鞘裡卵數 = 螂媽一生中生的孩子數……

夏天到了 小心蟑螂爬進耳朵裡產卵!

除了繁殖能力驚人,蟑螂還會:

傳播細菌、寄生蟲、病毒等致病源:攜帶約 40 種致病細菌 , 多種寄生蟲卵、病毒、真菌等病原,對於抵抗力差的兒童群體來說威脅很大。

引起過敏反應:蟑螂的分泌物 、排洩物、嘔吐物、屍體乾粉,會引起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嬰兒哮喘等疾病。

咬損物品:損壞傢俱、衣物 、書籍這些就不說了,更煩的是,蟑螂可能會咬熟睡兒童指甲和手腳角化組織等地方。

製造事故隱患:蟑螂會咬損電源線,排洩的糞便及分泌物會讓線路受潮,留下事故隱患。……

然而面對蟑螂,很多媽媽像題主這樣,擔心市面上的化學除蟑產品,會傷到孩子;

一些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又不靠譜。所以對蟑螂不是束手無策,就是放任不管。

而對於是否安全這個事,媽媽們不用「談毒色變」。

因為凡是能夠上市的正規蟑螂藥,一定是經過嚴格質量檢測的,對於蟑螂來說毒性巨大,但對人來說,只要正規操作,都是安全的。

比如可以買殺蟲噴霧,這個使用的時候要讓人寵離開,避免吸入。

還可以買帶有藥餌的粘螂板,這個需要避免孩子不小心踩到粘板或者拿起來玩。

也可以買的點塗的毒餌或者膠餌,比如很多知友推薦的拜滅士除蟑膠餌,塗在比如櫃子縫隙等孩子接觸不到、但蟑螂出沒的位置。

這種藥相對來說更適合家用一些,因為一個是沒有揮發性,不會讓孩子吸入;另外就是可以「一窩端」,一隻蟑螂吃了,回到窩裡,可以殺死一窩。

當然,餌料也不需要搞的滿屋子都是,只需要根據蟑螂的特點排兵佈陣,在屋子縫隙和蟑螂經常出沒的路徑附近放置。

因為一旦你這樣做,蟑螂對你和家人造成的各種危害,尤其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