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四大慘案之“太武法難”——拓跋燾民族大融合的一招險棋

我們都知道佛教在兩漢時期開始從天竺傳入東土,其實佛教傳入中國曾經嘗試過兩套方案,一是走下層路線,即以醫藥知識和善事為契機,影響民眾信仰佛教;兩晉以後,佛教僧侶開始有意的結交文人士大夫,開始介入政治,從而影響上層,企圖依靠上層權力進行輻射式傳播。這個策略在

玄學風氣濃厚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有市場,但是已經為儒釋之爭埋下了隱患。

在儒學與佛教——“一外來一本土”兩種思想的博弈中,佛教曾遭受到了四次毀滅性的打擊,即所謂的“三武一宗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四位皇帝曾下令“屠沙門、毀佛像、禁信佛”成為佛教史上四大慘案。儘管四位皇帝滅佛的動機不盡相同,但都是由於佛教的發展影響到了國家的政治根本,威脅到了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因而導致了全國範圍內的官方滅佛行動的發生。

佛門四大慘案之“太武法難”——拓跋燾民族大融合的一招險棋

關於佛教史上的四次慘案,可以說也是佛教傳播策略上的失誤的直接後果,東晉時期高僧釋道安曾言“不依國主、法事難成”此言一語成讖,佛教在後來的歷史上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宋代宗頤禪師反思佛門四大慘案時曾作詩:“天生三武禍吾宗,釋子回家塔寺空,應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檢守真風。”然而佛門四大慘案卻各有不同的爆發背景。例如北魏太武帝滅佛,主要是為了加深漢化,擺脫胡人自卑感,同時增加財政稅收而發起的一次滅佛行動。

佛門四大慘案之“太武法難”——拓跋燾民族大融合的一招險棋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年),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君主,胸懷“廓定四表、混一華戎”之志,事實上他確實結束了北方割據混戰的局面。正因為一心想要將鮮卑族與華族打成一片,所以非常重視漢人官員。其中就有一個名叫崔浩的漢人官員,崔浩有一定的道教背景,他的好友寇謙之,主張吸收儒學經義和佛教儀式光大“五斗米道”,曾上書太武帝,崔浩於是上書勸諫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並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於是太武帝在平城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並且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從此篤信道教。

佛門四大慘案之“太武法難”——拓跋燾民族大融合的一招險棋

於是政治上,中庸儒學官員,信仰上也皈依了道教,並恩准道教享有免賦役特權,道教田產享有免稅權。然而此前佛教也想有免賦役特權,大量擁有土地的自耕農將自己的土地投獻給寺院,成為寺院的私產從而逃避賦稅,嚴重影響了財政收入。再加上,太武帝認為他欲一統天下,成為統治以具有高度文化傳統為主的漢族組成的整個中國的皇帝,所以要推崇儒學和道教來標榜自己。甚至稱佛教為“胡神”以明自己非“胡”更何況自己還皈依了道教。就理應奉道教為國教,再加上佛教僧尼多有不檢點行為,遭到太武帝的厭惡,於是太武帝於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打壓沙門,親自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

佛門四大慘案之“太武法難”——拓跋燾民族大融合的一招險棋

太平真君六年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魏太武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燬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無一倖免於難,史稱太武法難。廢佛後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書中蔑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人被誅者百餘人。廢佛後六年,魏太武帝駕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佛門四大慘案之“太武法難”——拓跋燾民族大融合的一招險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