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的情感依戀,決定孩子一生的行為模式

生命早期的情感依戀,決定孩子一生的行為模式

人類是最高級的動物,會語言、有情感、充滿智慧,可以創造奇蹟,能夠改變世界。但是,在生命的最初,當我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卻只能躺在床上,行動能力甚至還不如剛剛出生的小動物。

我們從出生起,就需要他人的陪伴與照顧,而這個日日夜夜陪伴我們的人,給了我們安全感,成了我們的特定關係人,我們與這個人建立了情感依戀,只有和這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最開心、最踏實,這種感覺是別的任何人都無法給予的。之後好多年,我們的行為模式都會受到這個人的影響,這個人也會成為我們一生內在歸屬感的來源。

生命早期的情感依戀,決定孩子一生的行為模式

孩子在生命早期會對照顧他的人產生一種情感依戀,與此同時,這個人也擁有了對孩子的心理控制力。

案例1:我對姥姥的情感依戀。

去年8月份83歲的姥姥生病住院的時候,全家人在一起商量該如何安排輪流去照顧,姥姥的5個子女有的年齡也不小了,有的身體不是很好,基本上都沒有照顧病人的能力和體力。

後來決定由我們這一輩的輪流照顧,期間,不管輪到誰,不管有多忙,我們都會放下手頭的事情,趕到醫院去照顧姥姥的吃喝拉撒,沒有一個人喊苦叫累,每個人都很用心地陪伴姥姥。

旁的人都說這是姥姥修來的福氣,上上下下都很孝順。事實上,我們這十來個孫子、外孫小的時候都是姥姥幫忙帶大的,每個人同姥姥的感情都非常深厚,而我由於從小在姥姥家長大,對姥姥的感情更是非同一般。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對姥姥有一種天然的情感依戀。

生命早期的情感依戀,決定孩子一生的行為模式

至今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母親讓我做某件事情,無論怎麼說,我都不聽,內心總是充滿反叛。但是,同樣一件事情,如果是姥姥對我說,我就會很樂意服從。姥姥也常常會護著我,批評我的母親不會教育孩子。我只要同姥姥在一起,就有一種“太平盛世”的感覺,姥姥什麼也不說,只要在我的身旁就能給我一種安全感。

以前,我不懂這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情感,後來學習了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之後,我明白了,孩子在生命早期會對照顧他的人產生一種情感依戀,與此同時,這個人也擁有了對孩子的心理控制力。而我小的時候,一直是由姥姥帶,所以很自然地就會對姥姥有一種情感依戀,

姥姥的聲音,姥姥身上的味道都會讓我的內心感到安定而踏實,姥姥對我的心理控制力也讓我從內心願意聽姥姥的話。

生命早期的情感依戀,決定孩子一生的行為模式

案例2:溥儀對乳母的情感依戀。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講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故事。溥儀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寫到了他小時候的一些故事。因為是小皇子,周圍的人都對他言聽計從,所以養成了驕橫霸道的惡習。他常常會變著花樣戲弄太監,搞一些非常出格的惡作劇,來享受權位給他帶來的快感。他會讓太監吃地上的髒東西,甚至讓太監吃石頭子兒。

面對溥儀的這種行為,有人找來了德高望重的師傅勸說,但他怎麼也不聽。之後又找來了他的乳母王焦氏,這位王焦氏來了以後,無論說什麼話他都聽。溥儀講,“宮中唯一能夠制止我惡作劇的,就是我的乳母。”雖然他的乳母斗大的字不識,也不懂什麼天文地理、治國方略,但是,溥儀就是聽她的話。

這個故事也說明,對於孩子來說,只有心理上依戀的人對他才有控制力。

生命早期的情感依戀,決定孩子一生的行為模式

案例3:徐靜蕾對奶奶的情感依戀。

我們非常熟悉的被譽為演藝圈才女的徐靜蕾,曾在她的博客裡專門為奶奶設了一個專欄,專欄裡有這麼一段話:“我的童年是和奶奶一起度過的,那時候,我既淘氣又膽小,爸爸媽媽對我要求很嚴格,奶奶是我小小的避風港,說小小是因為爸爸真的兇起來,奶奶也是不管用的,但多多少少使我的童年生活有了一些安全感,長大以後很多時間不在北京,最牽掛的人就是奶奶。”

2007年2月,奶奶去世後,她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在那一刻,我知道,今後的日子,將不再有難過,而,只有想念,永遠的,具體的,想念。”

2017年3月,在參加《朗讀者》節目時,面對記者的採訪,她哽咽著說:“奶奶去世那天,我的童年就結束了。”

縱觀徐靜蕾的心路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她小的時候應該對奶奶也有一種很深的情感依戀,而這種情感是她的父母永遠也給不了的。

奶奶的離開,會帶走很多東西,遠不止她的童年……

生命早期的情感依戀,決定孩子一生的行為模式

反觀當下,許多家庭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都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不服管教,父母氣急敗壞,這是為什麼呢?

人在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以藉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華富貴都是過眼雲煙,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

——格林

在我們的身邊可以看到、聽到許多12歲以後不服父母管教、極端叛逆的孩子,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出在孩子生命早期,如果孩子在6歲以前,由老人或者保姆照顧,母親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孩子便無法與母親建立起情感依戀,這份情感依戀的缺失,必然導致母親失去對孩子的心理控制力。

現在有許父母迫於生計,離開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等到孩子大了,父母回到孩子身邊,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時候,就會產生許多矛盾衝突,有的孩子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的可能會因為無法接受父母的管教而做出過激行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一時衝動做出傷害父母、他人或者自己的行為,後果不堪設想。而當下這一類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

所以,還是建議父母在孩子0—6歲期間,能夠陪在孩子身邊,今天的離開,以及所謂的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的藉口,永遠也無法彌補對孩子陪伴的缺失,只會留下無窮的後患,讓你的晚景慘淡。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