輾轉流離,數千年野心家的心頭最愛——傳國玉璽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幾千年間數十個朝代前後相延,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無論是秦磚漢瓦,宋明瓷器,還是禮儀制度,倫理道德,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恆久流傳的證明。而傳國玉璽作為皇帝權威的體現,則更是一件代代承襲的國寶。

今天,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傳國玉璽的前世今生。

傳國玉璽,前身正是鼎鼎大名的和氏璧。這塊玉璧最初隱沒在頑石當中,光華內隱,不易察覺。在卞和發現之後,將其獻給楚厲王,卻被楚厲王以欺君之名砍去左腳。楚武王在位時,卞和再度獻上玉璧,卻仍無人相信,又失去了右足。

輾轉流離,數千年野心家的心頭最愛——傳國玉璽

和氏璧想象圖

直到楚文王登基後,才最終發現了和氏璧的瑰麗,卞和也得以平冤昭雪。後來,這塊和氏璧流落到趙國,被趙惠文王得到。秦國的秦昭王得知此事後,對和氏璧十分嚮往,便向趙國索要和氏璧,這才發生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千古美談。

輾轉流離,數千年野心家的心頭最愛——傳國玉璽

完璧歸趙

雖有藺相如拼死保護,奈何子孫弱勢不能守,和氏璧最終還是被秦國所得。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自詡功過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為了搭配襯托始皇帝無上權威,他名李斯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一枚,上用小篆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以表示自己權威的合法性與神聖性。

輾轉流離,數千年野心家的心頭最愛——傳國玉璽

秦始皇

據說,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時,遇到湖水大作,龍舟幾乎傾覆,為祈求神靈庇護,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這才平息了風浪。八年後,失落的傳國玉璽又被人呈送始皇,可謂失而復得。

然而,傳國玉璽也不能保住秦朝社稷,一場動盪後,西漢取代了秦朝的統治。漢高祖劉邦從秦皇子嬰手中接過了代表權威的玉璽,傳承了漢家四百年江山。

輾轉流離,數千年野心家的心頭最愛——傳國玉璽

漢高祖斬白蛇起義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劉家皇帝幼小,玉璽由王太后保管,王莽遣其堂弟王舜前去索要,太后憤怒之下用玉璽擊之,不小心摔倒了玉璽的一角。王莽得國後,用黃金將那一角補全。

王莽兵敗被殺後,玉璽流落到當時的更始政權手中。此後歷經光武帝劉秀開創東漢,玉璽被再度奪回,當作國家最高權威的象徵。

輾轉流離,數千年野心家的心頭最愛——傳國玉璽

王莽篡漢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中央政權名存實亡,諸侯分裂割據。靈帝年間,宦官當道,袁紹帶兵入宮清剿宦官時,傳國玉璽失落於戰亂當中。直到董卓擅權,各路諸侯入長安討伐時,才被江東軍閥孫堅所獲。

孫堅得獲玉璽後,便寄存在妻子之處。亂世當中,孫堅被袁術打敗,妻子連帶著玉璽都被袁術奪走,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袁術後又落魄,玉璽被其手下獻給漢皇室,其後魏晉四百多年間,傳國玉璽隨著政權更迭幾經波折,到隋朝581年一統江山後,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宿命。

輾轉流離,數千年野心家的心頭最愛——傳國玉璽

隋文帝楊堅

世事無常,強盛一時的隋王朝與秦朝一樣二世而亡,亡國皇后蕭皇后攜帶玉璽逃亡北方草原。直到唐太宗貞觀年間,蕭皇后才帶著玉璽復歸中原。失而復得之下,唐太宗興奮異常,自以為大唐帝國從此以後便將千秋外代,一手締造了一個貞觀之治。

輾轉流離,數千年野心家的心頭最愛——傳國玉璽

蕭皇后

唐末,天下再度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軍將朱溫廢唐稱帝,奪傳國璽,建立了後梁。這也是一個短命王朝,十六年後後唐建立。又數年,後唐滅亡,末帝見大勢已去,帶傳國玉璽與太后、皇后,以及太子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傳國玉璽就此不知所蹤。

輾轉流離,數千年野心家的心頭最愛——傳國玉璽

五代十國形勢圖

此後,宋元明清四個封建王朝,雖然偶有傳國玉璽現世的記載,卻終究難以捉摸其真偽,傳承自始皇帝的一方玉璽就此失蹤。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多少王朝都消弭於歷史煙雲之中,“傳國玉璽”卻數隱數現,不能不說是封建皇權社會爭權奪利的一個縮影。

然而不管怎樣,傳國玉璽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王朝已盡,今日後人也只能以手撫膺,長嘆欲識而不得了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