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研究︳(十六)幣乎“好文算法”背後人的“兩面性”


區塊鏈研究︳(十六)幣乎“好文算法”背後人的“兩面性”


內容社交平臺幣乎的好文算法,最近在熱議“咕嚕效應”——基於特殊的平臺身份地位,幣乎老闆咕嚕先生轉發某些文章後,引發平臺大V等爭相關注、轉發、點贊所形成的一種“好文上熱門”現象。

如果“咕嚕效應”一直存在,毫無疑問,其也應當算作好文算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竟“人治與機治”二者在目前的條件下似乎還未能看到有哪一方可以被或缺。

人治靈活,機治原則,統籌靈活性與原則性,也許是幣乎目前最好的選擇了。於是,在一個內容平臺人工智能機器治理大行其道的年代,人治該如何定位,這個問題的解答就十分關鍵了,也值得探討。

不過,大家別想回去,以為這種人治還是以往中心化權威式的人治,僅僅把人治限定到“咕嚕”層面去。那只是狹義上的人治,廣義角度看區塊鏈所倡導的社群自治才是幣乎這樣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內容社交平臺需要認真考量的。

而社群自治則需要考慮到人的“兩面性”,一面有信仰,一面有私利。

這種“兩面性”在幣乎點贊機制中能夠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我可以秉承“好文有好報”理念,為那些認真閱讀後覺得確實不錯的文章點贊,讓我認為好的文章脫穎而出;我也可以把每天有限的點贊能量留下來,用於搶贊排位靠前的文章點贊,去賺取高收益;我也可以留一次點贊給互粉互讚的鐵桿,來確保自己發表的文章有人來看、來點贊,等等。

最後,我們會發現,點贊結果很可能大多情況下是個“混合體”,既要體現平臺規則導向,為好文脫穎而出貢獻力量,也有私心雜念在理性經濟人假設支配下獲取高收益。儘管沒有統計數據支撐,但經驗地看,估計大多數人難以脫離“混合體”的結果。而之所以“咕嚕效應”被人們不斷傳頌,其實也是理性經濟人是大多數的必然。

也許有些人會講,這好像有些矛盾啊!事實上,一點都不矛盾。如果沒有那些私利的存在,人們每天花費的時間、精力得不到回報,是無法形成激勵機制讓一大幫子人待在平臺上去每天琢磨著寫好文、點贊、寫出精彩評論的。貌似不好的私利空間,其實是好文規則可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這個,人都跑光了,好文誰來發現呢?何況類似幣乎這樣的平臺,用戶是集消費者、投資者、內容生產者等多重身份於一體的,人要是留不住了,平臺一定涼涼,而“咕嚕效應”也就不存在了。

這決定了在平臺創新應用全球最先進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人類完成那些繁雜瑣碎日常事務和原則性規則落地的同時,“好文算法”能否實現現階段目標,關鍵在於充分把握好人的“兩面性”,讓信仰與私利和諧相處,形成合力,發現好文與增加流量兩不耽擱。

發現好文才能體現平臺品牌與發展理念,否則就是自己打臉;增加流量才能讓企業穿越牛熊長生,不至於在風聲鶴唳中風雨飄搖;先活著,再談發展,這樣的企業一點都不丟臉。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私利在平臺上得到釋放和滿足,才能在學習、創作中冷靜沉澱下來,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距離信仰近一些的。

從這個角度看,“好文算法”中允許人的“兩面性”存在,可以視為聰明企業家在“去中心化”技術力量還不足夠完美時面對外部中心化世界規則所做出的必要的適應性調整。這種調整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都會在通證經濟繁榮過程中為“去中心化”理念積蓄技術、信仰等多方力量,伺機尋求新一輪創新與突破的。

對平臺企業而言,承認私利,也認同理想,讓二者和諧相處,發揮出1+1>2的功效,就很棒噠噠了。這個邊界當下看還無法突破,不妨多些耐心,在漸進式發展中做精做細,把其餘的都交給這世間最公正的時間老人去處理吧!

(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