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的“焦慮”?繼業績下滑之後,阿里再投其競爭對手46億

3月11日,阿里巴巴在物流快遞行業的佈局又下一城,以46.6億元入股申通成為其股東。而隨著申通入股的敲定,

其投資的三家快遞公司(圓通、中通、百世)的營業收入合計達到224.42億元,直逼快遞行業來老大哥順豐的228.64億元。

俗話說的好,眾人拾柴火焰才會高,阿里“積小成多”的物流佈局或多或少都會讓順豐有些焦慮。不過,外界帶來的“焦慮”還未發力,順風就栽到在了自己淨利潤下滑的“坑裡”。

日前,順豐發佈了2018年年度業績預告。根據公告顯示,2018年度,順豐控股實現營業總收入90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6%。實現淨利潤45.56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57%。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淨利潤下滑是順豐自上市以來首次下滑。

顺丰的“焦虑”?继业绩下滑之后,阿里再投其竞争对手46亿

對此,順豐解釋稱,除成本上漲的影響外,其主動應對市場需求,對新業務進行開拓性投入,以擴展多元化物流服務,正是業務擴展,較大影響公司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順豐利潤下滑的解釋,不少業內人士有著更深刻的解讀,其表示:

“對於成本的上漲,行業普遍都是這樣的情況,所以這個理由雖然是真實存在的,但不足以說明問題。對順豐而言,最重要的是它‘佈局快、落地快’的運營方式,很多項目齊頭並進,從無到有,看著收入是在增加,但離盈利還早。”

此外,與申通和韻達2018年的淨利潤分別增長37.46%和67.34%的成績相比,順豐淨利潤下降4.57%還真可謂是形成鮮明對比。

這樣一來,不難看出在成本普遍提高的情況下,順豐的淨利潤真的是不怎麼好看,其解釋也有點過於蒼白。

事實上,除了業績下滑備受市場關注之外,新年伊始,王衛便著手調整其在順豐體系內的職位。據悉今年2月-3月,王衛密集卸任了四家順豐系企業法定代表人及執行董事職位。

例如,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發生變動,企業法定代表人由王衛變更為陳雪穎,同時王衛不再擔任執行董事,由陳雪穎接任。據悉,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為上市公司順豐控股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13年7月25日,註冊資本1.5億元,業務包括國際貨運代理、國內及國際快遞服務等。

對此,有媒體報道稱,此次王衛抽身子公司,以及公司透露“不排除後期還會對其他業務牌照進行變更”,被業界認為是王衛減少對具體公司業務的涉足,聚焦母公司層面重大策略、重大項目等工作的一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王衛就接二連三的卸任順豐系企業法定代表人和執行董事長。公司重要人事的變化,還是讓人對順豐的發展保留疑問。而其頻頻變更法人動作的背後,也不免讓人懷疑其對未來發展的焦慮。

其實,順豐的“焦慮”是有跡可循的。

2017年2月23日,順豐速運在深交所進行了上市。一上市其股價一飛沖天,市值曾接近3226億元。甚至在上市後一個月,王衛的身價曾無限接近馬雲,成為國內第二大富豪。

不過,沒想到的是股市風雲變幻,僅一年時間,順豐的市值就蒸發了近一半,然後就是淨利潤下滑,至於王衛的身價更是下跌了1009億元。除此之外,順豐在快遞行業的優勢也逐漸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其他的快遞公司卻都在大幅提升。

至此,這兩年順豐動作接連不斷,一個“買”自貫穿了其戰略轉型的整個階段。

2017年,為完善順豐全國航空運輸網絡佈局,順豐控股全資子公司順豐泰森以自有資金出資23億元參與設立機場合資公司;2019年2月份,新建鄂州民用機場獲批。根據規劃,該項目總投資320.63億元;再加上之前完成55億元收購敦豪香港、敦豪北京全部股權工作等。

對於“買買買”的行為,順豐對外作出瞭解釋:“順豐主要是處於戰略轉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公司想要從傳統的快遞企業進行轉變,收購,投資無疑是最佳的一個選擇。”

不過,目前來看大量收購資產顯然還未達到順豐想要的效果,反而拖累了其業績表現,加劇了其焦慮。此外,曾經也有券商分析認為,隨著投入大幅增加,會拖累了順豐控股的利潤。順豐控股短期內投入較大,將對公司淨利潤產生影響。

如今,阿里再度投資申通46.6億元,意味著其所投資的快遞公司規模基本與順豐相當,加上之前兩者關係的不協調,這將為順豐帶來更多的煩惱。而在這種形勢下,意味著順豐不能沉迷於原先的行業老大的地位,也不能再延續這種“買買買”緩解焦慮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