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五行

南懷瑾 | 文

五行思想的起源

《易經·系傳》中說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我們先要認識另一個東西,才能對這句話有更深入一層的認識與瞭解。以《易經》來說,站在中國學術發展史的立場看,五行和《易經》根本沒有關係。可是現在要了解《易經》的法則,在占卜方面,則有其密切的關係。占卜等數術方面的體系,就是用八卦、五行、干支配合起來,去做推算。我們手上的《易經》,在所謂秦始皇燒書的時候,和醫藥方面有關的書沒有被燒掉。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易經》被認為是卜卦的書,和廟裡求籤的籤詩一樣,無關宏旨,所以沒有被燒,因此五經的流傳,古本面貌保留的最多,內容也以《易經》最為可靠。但在這一本書裡面,並沒有提到五行,只有在《尚書》——《書經》的《洪範篇》中,稍稍提到一下,但也並不一定如後世那樣說法,這始終是一個大問題。

近代以來,一般懷疑中國文化的學者,認為五行是漢朝、至少是秦漢以後人所假託,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立場的一種看法。其實五行和陰陽的關係,我們看到戰國時代一位歷史上有名的學者陰陽家騶衍,這個人學問非常好,在當時他比孟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威風都大得多,試看孟子到齊國去見梁惠王的情形,真是可憐得很。“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對孟子那股神氣,一點也看不起孟子,開口就說:“老頭!你來找我幹嗎?”就是這個味道。可是鄒行一到齊國或其他國家,場面便大不相同了,國家的大員,乃至國君,無不親自招待,等於現在國際知名的大科學家,到了任何一個國家,都受到盛大的歡迎一樣。我們讀《史記》,讀到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不要被騙了。後人寫歷史,往往沒有把這些重點強調出來,只照寫歷史,這就發生了錯覺。歷史記載都有年代,一查就知道了,騶衍每到一個國家都大受歡迎,而且帶了一大群人。孔子周遊列國也帶了一大群學生,可是有時連便飯都弄不到吃,而騶衍每到一個國家則是吃不完的宴會,可見他在當時的影響有多大。鄒衍是道家、陰陽家,他到底在各國講了些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歷史上找不出證據。但是他留下了一點東西,他當時就說天下有九洲,中國是九洲的一洲為神洲。他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絕不可能坐飛機環繞地球一週看見的。現在我們才知道地球有八大洲,而他當時就知道了,所以他的思想學說,當時震動了各國,以科學的理論,指導了政治的原則。我們假使看思想史的發展,這些地方不要忽略了。但是在當時歷史上,也找不出講五行的資料。再退回來看,近年發現的甲骨文上,也沒有五行的名詞。

在我個人的看法,《易經》的文化,是中國文化上古時代中原文化的發展,是山西、河南這一帶的文化。在上古時代,文字、語言還沒有統一,不像秦漢以後的國家,當時每一地區、每一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如長江以南,楚國有楚國的文化,孔子的文化,繼承了魯國文化的系統;道家文化是繼承了齊國文化的系統。那麼陰陽五行的文化,可以說比《易經》的文化,亦即中原文化還要更古老一點,可能是黃河下游,北京、河北這一帶的文化,如黃帝、伏蠢這一時代的文化一樣。所以研究上古的文化思想史,是一個很大很艱難的工作。幾千年來,歷代學者作了那麼多分類的努力,乃至現代也有人研究了半輩子,還是搞不清楚。這是我個人的看法,這看法也不一定對,僅供作參考而已。假使沒有弄清楚這個觀念,而把中國上古傳統文化亂扯一陣,那就牽涉太大了。

什麼是五行?

五行的文化,所謂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現在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我們翻《易經》,乾卦的“天行健”這句話,這個“行”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互相關係,就在這個動能。這個“動能”有五種,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樣,是種傳統符號,不要看得太嚴重了。所謂“金”並不是黃金,“水”亦並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樣,千萬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種物質。上古文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現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對我們的關係很大,現在先解釋這五個字。

金,凡是堅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時不是現代的科學分類,當時對於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

木,代表了樹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後,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長起來。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就是木的功能,生長力特別大也特別快,木就代表了生髮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動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熱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所以稱它們為五行,是因為這五種東西,互相在變化,這個物質世界的這五種物理,互相在影響,變化得很厲害,這種變化,名叫生、克。

五行的生克

說到生、克,我們研究《易經》,都知道綜卦。綜卦就是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兩個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陰陽方面的說法,在學術思想上,則為禍福相倚,正與反,是與非,成與敗,利與害,善與惡,一切都是相對的,互相生克。如姜太公流傳下來的道家經典《陰符經》裡面說“恩生於害”這句話,舉例來說,像父親打兒子,兒子捱打很痛,這是“害”,但目的在把孩子教育成人,這就是“恩生於害”。領導人對部下亦是如此。這句話的意義很深。中國鄉下人有句老話,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幫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難中救濟一下,他永遠感激,但幫助太多了,他永不滿足。往往對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結果反對自己的,正是那些得過你的恩惠的人,所以做領導的人,對這點特別要注意。一個人的失敗,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這種人並不一定是存心害對他有恩的人,像拿破崙在兩個人的心目中,被認為他不配當英雄,一是他自己的太太,一個是他的一個老朋友,因為太親近,相處太久了,就有不同的觀念,在不知不覺中,會做出一些有害的事來。這都是恩與害,往往互為因果的關係,所以“恩生於害”這句話很重要。而它的原理,亦即來自生克的法則,生人者也克人,恩與害,兩個對立相存,沒有絕對的一方。現在青年人談戀愛也知道,愛得愈深,恨得也愈深,這也就是“恩生於害”的原理,也是生克的法則。關於五行的生克道理,可以用下面這兩個圖案來表現:


輕鬆學五行


A圖的箭頭是表示相生的,就是依時針的方向順序,依次而生,成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圖上的箭頭是表示相剋的,五行的位置,和第一圖相同,箭頭所指的方向,也是順時針方向,所不同的,相生圖的箭頭,是指向緊靠自己的鄰居,而相剋圖的箭頭,是跳了一個位置,指向隔鄰的位置上,於是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方位

上面的兩個圓圈,只是便於說明五行相互生克的關係,而五行所處的方位,並不如上圖,而是像下面的五行方位圖:

木土全

上面這個五行方位圖(必須要記住的),為東方木(請特別注意,圖中的方位,是以《易經》的方位為準,不是現代畫地圖的方位),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這個方位非常有道理。我們在明朝時也開礦,當時並沒有地質學,怎麼知道何處有礦,固然有的是當地的居民發現的,但大多數是靠八卦五行的道理,來判斷五行的中心。西方金,在西藏,越到西方,藏金越多。東方木,植物易生髮,早受陽光熱能。南方火,氣候炎熱。北方水,冰雪最多。初看好像五行方位很亂,再作仔細觀察,不能說它沒有理由,古人是怎樣發現這個法則的呢?以金為例:

金生水,在《千字文》——這篇文字很妙,以一千個不同的字,寫成了這篇文章,把天文、地理、物理、政治等等,都容納進去了,幼年讀來好像無所謂,實在是一篇很偉大的著作,其中有一句“金生麗水”,這個麗水不是浙江的麗水縣。麗水是形容水多,凡是藏金的地方,一定是雨帶地區。我初到臺灣時,看見有金銅礦務局,問起產金的地方在金山、瑞芳一帶,我說那裡的雨量一定很多,果然基壟金山、瑞芳一帶常下雨,這就是“金生麗水”,藏金的地方雨水多。

金克木,當然砍木頭要用鐵器,或用鋸子去鋸,這還不足為奇。在古代,假如門口有一棵大樹,認為風水不好,而又覺得砍伐麻煩,不如讓它自己枯死,就用一枚大鐵釘,打到樹的中心,這棵樹很快就枯萎了,這就是金克木的現象。

另外一個哲學的道理,例如金生水,在古代就說:“水者金之子。”水是金的兒子,於是水生木,木是水的兒子,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土生金,金又是土之子。

克則是隔代相剋。從前有一個笑話,一個祖父打孫子,可是他的兒子看到了,便打自己耳光,這位打孫子的祖父問兒子為啥自打耳光,他兒子說:“你可以打我的兒子,我怎麼不可以打你的兒子?”這也近於五行相剋,事實也是如此。所謂隔代相剋,逢三必變,這是一個法則。在生克之中,恩生於害,害又生恩。以軍事哲學來說,一次大戰之後,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有時覺得戰爭並沒有什麼可怕,等於理髮,頭髮長了,剃剃就漂亮。有許多講軍事哲學的朋友,就以這種五行生剋的法則來講,也言之成理。物理的法則亦然,須到了一個時候,必要清理一下,才能創造出更新的事物,這是宇宙的法則。五行的方位,對我們研究物理關係很大,大家一定要記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