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成果豐碩

近期,摺疊屏手機成了熱門話題。這種摺疊是怎麼實現的,實現手機屏可摺疊的柔性材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秘密?

2月27日,記者採訪了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林宗瓊教授。他介紹說,柔性電子是一種技術的通稱,是將有機/無機材料電子器件製作在柔性/可延性基板上的新興電子技術。摺疊屏手機採用的顯示面板——柔性OLED,就是柔性電子在手機行業的一種應用。不同於傳統手機,摺疊屏手機應用的柔性OLED屏採用柔性聚合物(塑料材料)作為基板,不僅能摺疊,屏幕還不容易摔碎。柔性OLED屏幕完全能夠實現360度任意角度摺疊,但是手機不僅僅有屏幕,還有驅動電路和電池等,這部分電子元器件還未能實現柔性化。

據林宗瓊教授介紹,近些年隨著對新材料等基礎研究的深入以及眾多跨國企業對工藝研發的大規模投入,柔性OLED顯示技術開始逐步商業化。柔性電子正在顛覆著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在即將步入的5G時代,隨著可穿戴設備的大量運用,柔性電子終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柔性電子領域,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領導的柔性電子創新團隊已深耕20餘年,從柔性OLED核心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合成製備到器件結構設計優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引領性基礎研究。目前,團隊已申請相關專利300餘項,其中數十項已經投入產業轉化,為該領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柔性電子有個特點,就是與其他學科非常“百搭”,通過與生命科學、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製藥等交叉融合產生奧妙無窮、影響巨大的結果。

團隊的王學文教授已開發出一款基於柔性納米材料與微結構的高靈敏度柔性脈搏監測傳感器。該傳感器附著於硅膠貼片上,柔軟輕薄、不易脫落,不需要任何外部干預,簡單粘貼在脈搏上就可以通過對極微小壓力信號的監測獲得脈搏跳動數據,對心腦血管疾病早期診斷、治療具有重大意義。

這類柔性傳感器,柔韌度高、環境適應性強,同時伴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柔性健康傳感器的智能化程度更高,開啟可穿戴設備在疾病診斷與治療、人機交互界面與虛擬現實等多方面的應用,催生和推動未來顛覆性醫療技術——“無醫生疾病診斷技術”的開展。

此外,團隊還在積極探索可植入人體的柔性電子芯片。以帕金森病治療時在其腦部植入的“腦起搏器”為例,這類可植入設備相對於腦部密集且極為微小的神經元而言較大,且如果靶點稍有偏差,或刺激強度、模式不恰當,會出現肢體和麵部麻木、肌肉抽搐等副作用。將人造神經電路集成到可植入的柔性電子芯片上,在未來有望實現損毀神經的修復,進而極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有望徹底康復。

目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已確立了柔性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柔性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柔性生物電子材料與器件、柔性能源電子材料與器件、印刷電子和塑料電子材料與器件等多個研究方向,擁有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陝西省柔性電子重點實驗室、陝西省柔性電子與健康科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3個省部級平臺以及西安市柔性電子重點實驗室、西安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安市生物醫學材料重點實驗室、西安市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創新平臺等4個市級平臺。

談及未來發展,黃維院士滿懷信心地說:“柔性電子作為後PC時代信息系統的核心科技和戰略制高點,會引領我國信息科技的顛覆式創新和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希望在研究院全體成員的不懈努力下,把研究院打造成西工大海外人才緩衝基地,成為西工大招才引智的橋頭堡、引育人才的風向標,服務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成西部地區最有影響的人才高地,在陝西追趕超越和大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發揮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來自:陝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