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抑鬱(上篇)|渡過

女性的抑郁(上篇)|渡过

此心安處 / 文

女性比男性容易抑鬱。這是女性先天的特質及後天扮演的社會角色決定的。本文從現狀、成因和對策三方面對此作了闡述。

總的來說,女性要想獲得幸福,最主要的是克服對男性的經濟和精神依賴,有自己獨立的事業,並能勇敢提出自己的性需求,而不只是被動承受。

魯迅說過:“女人天生有母性、女兒性,卻無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女性生來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獨立個體,這就要把自己的生命需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第一位,不過度犧牲,也不過度壓抑。只有這樣,女性才能擺脫抑鬱、獲得幸福。

女性患抑鬱症比率是男性的二到三倍

女性向來比男性更多愁善感,易傷春悲秋,患抑鬱症的幾率也更高。

曾有專家做過調查:女性患抑鬱症的比率是14.34% ,而男性僅為7.34%[1]。還有的數據更令人吃驚:“流行病學研究又發現,女性抑鬱症發病率及患病率都明顯高於男性,患病率比為 3∶1。”[2]

也就是說,女性患抑鬱症的比率是男性的2~3倍這與我們的日常經驗相符。

首先從眾多古詩詞中可以看出來,古詩詞中描寫女性傷感、抑鬱的句子比比皆是:如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辛棄疾的《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馮小青的《怨》:“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魚玄機的《贈鄰女》:“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等等。

另外,小說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也很多。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瓊瑤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李夢竹、章含煙、婉君、芊芊等幾乎全都是對花流淚、對月傷情的女性。

此外,外國作品《源氏物語》中的紫姬、《德伯家的苔絲》裡的苔絲、《安娜·卡列尼娜》裡的安娜、《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等也是情感纖弱憂鬱敏感的女性。

女性的抑郁(上篇)|渡过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

現實中的女性又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隨便找幾個著名的女性來看看。眾所周知,飾演林黛玉的陳曉旭,現實生活中就被人稱“林黛玉”,新華網對她的評價是:“陳曉旭眉梢裡藏著幽怨,氣質中蘊含愁思。”

臺灣著名女演員胡因夢被李敖如此讚美:“如果有一個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優遊又優秀,又傷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別人,是胡因夢。”

著名演員林青霞如此描述自己:“二十多歲的我經常愁眉深鎖,眼神迷茫,多愁善感,不知道為什麼愁,也不知道有多少愁,朋友說我是為賦新詞強說愁。”[3]

海外華人女作家趙淑俠也如此袒露自己:“人們都看我幸福,實際上我過得並不幸福。人生根本是很難幸福的。太無情的人,對人生是冷漠的;太平常的人,沒理想,很知足,這就是幸福嗎?七情六慾都有的人,精神要求太高,更難幸福——寫文章的女人都有這種痛苦。搞文學的女人是另外一種‘動物’。文學女人是不會幸福的。絕對的幸福是沒有的。……對女作家來說,

這種不滿足、空虛便能產生靈感和創作的原動力,多愁善感,一個樹葉落下來就會想到宇宙。”[4]……

可見,現實中多愁善感的女性也很多。

此外,因患抑鬱症而自殺的著名女性更是不勝枚舉:作家有英國大名鼎鼎的弗吉尼亞·伍爾芙、美國的安妮·塞克斯頓、美籍華裔的張純如、臺灣的三毛等;演員有美國的瑪麗蓮·夢露、韓國的李恩珠、香港的翁美玲、大陸的阮玲玉……列舉下去,名單實在是太長了。

由此可見,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身受抑鬱之苦的女性比比皆是。

抑鬱症為什麼更容易纏上女性

對於女性更容易患抑鬱症的原因,眾多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紛紛進行研究。

有人從生理角度進行探討,如Nolen-Hoeksema和Girgus認為:“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可以導致抑鬱的特質……由於女性本身的易感性水平較高,因此女性患抑鬱的比率高於男性。”[5]

Breslau 等人認為:“即使面對同樣的壓力源,女性比男性往往更脆弱、更容易抑鬱、更易患創傷後應激障礙,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女性特有的生物學基礎。”[6]

林立元如此分析:“DEP 的病機很大程度上是肝鬱。而中醫古籍中又認為“男子以腎為先天,女子以肝為先天”。故女子在外界負性情志因素的刺激下,較男性更容易出現肝鬱證的表現。”[7]

Kendler則從遺傳學的角度得出結論:“女性 DEP 的發生,遺傳所起的作用為 42%,遠高於男性的 29%。”[8]

女性把自己的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與他人的關係上

有人從心理角度進行研究,如Nolen-HoeksemaS等人認為:“在青春期的時候,女孩就表現出了與男孩不同的特徵,女孩的應對方式是偏反思的,遇事喜歡在內心反覆琢磨而不是宣洩出來,這種傾向性貫穿於整個成年期。縱向研究表明,這種反思性的方式容易導致抑鬱症。”[9]

詹曉慧和郭文斌認為:“女性把自己的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與他人的關係上,並以他人的評價作為標準去衡量自己的行為,因此變得不獨立和不自信;男性的情況則相反。如果男性發現朋友對自己的態度突然變得很冷淡,他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對方的問題(比如朋友的心情不好);但女性卻可能更傾向於認為這是自己的問題(比如自己可能做了一些引起對方反感的事)。這種男女與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方式的不同,就會導致在抑鬱症患病率上的性別差異。”[10]

還有人從社會角度進行分析,如林立元認為:“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由於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女性不再像以往那樣僅承受家庭生活的壓力,而是和男性一樣要承受學習、工作、生活、婚姻情感、病患等多重負擔,甚至還經歷了流產、生產、節育等一些較男性更沉重的精神壓力,因此容易使精神神志、身心體能失調。”[11]

張麗欣也認為:“與男性相比女性收入較低、就業機會少、家庭和事業需要兼顧、同時照顧孩子和老人,這些都可能令女性產生倦怠感、煩惱,並導致抑鬱。”[12]

註釋:

[1] MOHAMMADI M R,DAVIDIAN H,NOORBALA A A, et al. An epidemiolo-gieal survey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Iran[J].Clin Pract Epidemol Ment Health, 2005,26(1): 16-20.

[2] JAMES Y,NAZROO,ANGELA C,et al. Gender difi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artifact,alternative disorders,biology or roles?[J].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1998,20(3):312-330.

[3] 林青霞.窗裡窗外[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4]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523.

[5] NOLEN-HOEKSEMA S,GIRGUS J. The emergence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during adolescence[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4,115(3): 424-443.

[6] BRESLAU N,DAVIS GC,ANDRESKI P,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Arch GenPsychiat,1997,54:1044-1048.

[7]林立元.抑鬱症易患性性別差異原因及機制的研究進展[J].福建中醫藥,2010(3):62-64.

[8] KENDLER K S,GATZ M,GANDNER C O,et al. A Swedish national twinstudy of lifetime major depression[J].Am J Psychiatry,2006,163(1):109-114.

[9] NOLEN-HOEKSEMA S,LARSON J,GRAYSON C. Explain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depressivesymptoms[J].J

Pers Soc Psychol,1999,77:1061-1072.

[10]詹曉慧,郭文斌.抑鬱症的性別差異及其相關學說[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4(4):241.

[11]林立元.抑鬱症易患性性別差異原因及機制的研究進展[J].福建中醫藥,2010(3):62-64.

[12]張麗欣.抑鬱症性別差異的成因及研究進展[J].校園心理,2014(3):176-177.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

未完待續

女性的抑郁(上篇)|渡过

精彩回顧

偉大的抑鬱

《20個抑鬱休學少年家庭“這個戰場血流成河”》

【啟事】面朝大海——“渡過”深圳親子營招生

關於“渡過”

精神障礙患者互助康復社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內容,掃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