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抑郁(上篇)|渡过

女性的抑郁(上篇)|渡过

此心安处 / 文

女性比男性容易抑郁。这是女性先天的特质及后天扮演的社会角色决定的。本文从现状、成因和对策三方面对此作了阐述。

总的来说,女性要想获得幸福,最主要的是克服对男性的经济和精神依赖,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并能勇敢提出自己的性需求,而不只是被动承受。

鲁迅说过:“女人天生有母性、女儿性,却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女性生来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独立个体,这就要把自己的生命需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不过度牺牲,也不过度压抑。只有这样,女性才能摆脱抑郁、获得幸福。

女性患抑郁症比率是男性的二到三倍

女性向来比男性更多愁善感,易伤春悲秋,患抑郁症的几率也更高。

曾有专家做过调查: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是14.34% ,而男性仅为7.34%[1]。还有的数据更令人吃惊:“流行病学研究又发现,女性抑郁症发病率及患病率都明显高于男性,患病率比为 3∶1。”[2]

也就是说,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是男性的2~3倍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符。

首先从众多古诗词中可以看出来,古诗词中描写女性伤感、抑郁的句子比比皆是:如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辛弃疾的《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冯小青的《怨》:“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鱼玄机的《赠邻女》:“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等等。

另外,小说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也很多。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琼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李梦竹、章含烟、婉君、芊芊等几乎全都是对花流泪、对月伤情的女性。

此外,外国作品《源氏物语》中的紫姬、《德伯家的苔丝》里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等也是情感纤弱忧郁敏感的女性。

女性的抑郁(上篇)|渡过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

现实中的女性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随便找几个著名的女性来看看。众所周知,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现实生活中就被人称“林黛玉”,新华网对她的评价是:“陈晓旭眉梢里藏着幽怨,气质中蕴含愁思。”

台湾著名女演员胡因梦被李敖如此赞美:“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

著名演员林青霞如此描述自己:“二十多岁的我经常愁眉深锁,眼神迷茫,多愁善感,不知道为什么愁,也不知道有多少愁,朋友说我是为赋新词强说愁。”[3]

海外华人女作家赵淑侠也如此袒露自己:“人们都看我幸福,实际上我过得并不幸福。人生根本是很难幸福的。太无情的人,对人生是冷漠的;太平常的人,没理想,很知足,这就是幸福吗?七情六欲都有的人,精神要求太高,更难幸福——写文章的女人都有这种痛苦。搞文学的女人是另外一种‘动物’。文学女人是不会幸福的。绝对的幸福是没有的。……对女作家来说,

这种不满足、空虚便能产生灵感和创作的原动力,多愁善感,一个树叶落下来就会想到宇宙。”[4]……

可见,现实中多愁善感的女性也很多。

此外,因患抑郁症而自杀的著名女性更是不胜枚举:作家有英国大名鼎鼎的弗吉尼亚·伍尔芙、美国的安妮·塞克斯顿、美籍华裔的张纯如、台湾的三毛等;演员有美国的玛丽莲·梦露、韩国的李恩珠、香港的翁美玲、大陆的阮玲玉……列举下去,名单实在是太长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身受抑郁之苦的女性比比皆是。

抑郁症为什么更容易缠上女性

对于女性更容易患抑郁症的原因,众多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纷纷进行研究。

有人从生理角度进行探讨,如Nolen-Hoeksema和Girgus认为:“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可以导致抑郁的特质……由于女性本身的易感性水平较高,因此女性患抑郁的比率高于男性。”[5]

Breslau 等人认为:“即使面对同样的压力源,女性比男性往往更脆弱、更容易抑郁、更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物学基础。”[6]

林立元如此分析:“DEP 的病机很大程度上是肝郁。而中医古籍中又认为“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故女子在外界负性情志因素的刺激下,较男性更容易出现肝郁证的表现。”[7]

Kendler则从遗传学的角度得出结论:“女性 DEP 的发生,遗传所起的作用为 42%,远高于男性的 29%。”[8]

女性把自己的自尊更多地建立在与他人的关系上

有人从心理角度进行研究,如Nolen-HoeksemaS等人认为:“在青春期的时候,女孩就表现出了与男孩不同的特征,女孩的应对方式是偏反思的,遇事喜欢在内心反复琢磨而不是宣泄出来,这种倾向性贯穿于整个成年期。纵向研究表明,这种反思性的方式容易导致抑郁症。”[9]

詹晓慧和郭文斌认为:“女性把自己的自尊更多地建立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并以他人的评价作为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因此变得不独立和不自信;男性的情况则相反。如果男性发现朋友对自己的态度突然变得很冷淡,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对方的问题(比如朋友的心情不好);但女性却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比如自己可能做了一些引起对方反感的事)。这种男女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方式的不同,就会导致在抑郁症患病率上的性别差异。”[10]

还有人从社会角度进行分析,如林立元认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由于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女性不再像以往那样仅承受家庭生活的压力,而是和男性一样要承受学习、工作、生活、婚姻情感、病患等多重负担,甚至还经历了流产、生产、节育等一些较男性更沉重的精神压力,因此容易使精神神志、身心体能失调。”[11]

张丽欣也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收入较低、就业机会少、家庭和事业需要兼顾、同时照顾孩子和老人,这些都可能令女性产生倦怠感、烦恼,并导致抑郁。”[12]

注释:

[1] MOHAMMADI M R,DAVIDIAN H,NOORBALA A A, et al. An epidemiolo-gieal survey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Iran[J].Clin Pract Epidemol Ment Health, 2005,26(1): 16-20.

[2] JAMES Y,NAZROO,ANGELA C,et al. Gender difi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artifact,alternative disorders,biology or roles?[J].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1998,20(3):312-330.

[3] 林青霞.窗里窗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阎纯德.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523.

[5] NOLEN-HOEKSEMA S,GIRGUS J. The emergence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during adolescence[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4,115(3): 424-443.

[6] BRESLAU N,DAVIS GC,ANDRESKI P,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Arch GenPsychiat,1997,54:1044-1048.

[7]林立元.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药,2010(3):62-64.

[8] KENDLER K S,GATZ M,GANDNER C O,et al. A Swedish national twinstudy of lifetime major depression[J].Am J Psychiatry,2006,163(1):109-114.

[9] NOLEN-HOEKSEMA S,LARSON J,GRAYSON C. Explain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depressivesymptoms[J].J

Pers Soc Psychol,1999,77:1061-1072.

[10]詹晓慧,郭文斌.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学说[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4):241.

[11]林立元.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药,2010(3):62-64.

[12]张丽欣.抑郁症性别差异的成因及研究进展[J].校园心理,2014(3):176-177.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女性的抑郁(上篇)|渡过

精彩回顾

伟大的抑郁

《20个抑郁休学少年家庭“这个战场血流成河”》

【启事】面朝大海——“渡过”深圳亲子营招生

关于“渡过”

精神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