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跌成白菜價,新常態下如何破局?

新常態是指我們國家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經濟模式在時間上具有周期性,在空間上具有競爭性,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該兩大特點聚焦到一點就是讓結構性過剩無時無處不在,尤其是經過一番高速發展之後,該過剩就顯得尤為突出,不但是結構性過剩甚至出現總量過剩,造成商品價格全線下跌,全行業虧損。這一點該在漁業尤其是水產養殖業當中表現得尤為充分、劇烈甚至慘烈。這是因為水產養殖業是商品化最徹底、市場化最充分的行業,一旦在供求關係支撐下漲起來就像脫韁之馬,而下跌亦然,深不見底,秘不可測。以2018年水產品市場行情為例,最初是龜鱉尤其是高檔名龜市場價格暴跌,像最大宗的高檔名龜—黃喉擬水龜,該龜為高檔名龜類的風向標,其苗種價格就由2016年的700~800元/只下跌到了2018年的15~20元/只,由此傳導給優新品種系列,像鱸鱖類中鱖魚爛市、鮰鱧類中的烏斑雜交鱧成為下跌專業戶,下跌幅度最大是南美白對蝦每500克下跌40多元創10年新低,因為供過於求市場價格下跌,最終是傳統大宗養殖品種,像青草鰱鱅和鯉鯽鯿鯪,其中草魚是從種苗即魚苗,苗種即魚種、小草魚、商品乃至優質大規格草魚價格都下跌,一草帶三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鯉鯽鯿鯪全線走低,同時,該下跌風潮還波及到海水養殖品種上,像石斑魚、大黃魚等優質海水魚市場價格都下跌,最終造成了整個鮮活水產品市場的全線下跌,且一輪接一輪,一波接一波,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讓人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淡水鱼跌成白菜价,新常态下如何破局?

為破解該難題,讓行業起死回生再現生機,筆者就以烏斑雜交鱧為例,主要觀點是當行業處於週期性調整中的市場下跌通道時要與趨勢作朋友順勢而為,人除了勤奮努力之外還要學會休息、休整,充分總結上一輪生產經營經驗,同時,要像種植業免耕、休耕那樣讓養殖水體、土壤、植被也得到修養生息,涵養土壤肥力、水體活力和植被生命力,為下一輪市場反彈甚至反轉儲備上攻的物質和能量。在商言商,因為此時不作為就是積極作為,要知道,當市場供過於求水產品價格下跌時,您投進去時間、精力和資金生產出來的產品因為供過於求價值就會被低估,或者不被市場不認可,就會造成投進去的資源和要素收不回來,投入大於產出,收支不平衡,只能進行縮小再生產,越做越下小,或者難以為繼。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商品滯銷就是縮影。

敢問路在何方?依然是在商言商,金光大道就存在市場經濟中,即要求我們要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行業發展的週期性,以更遠大的眼光認識行業發展的競爭性,因為機會永遠存在行業發展的週期性和競爭性中。例如羅非魚,該魚是一條引進的外來魚類品種,經過數十年試驗性養殖,尤其是野生魚馴化以及成功攻克人工繁育技術,我國已經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該魚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習性,總結歸納出該魚原種保有、良種選育、種苗繁育和商品養殖生產技術,該技術讓魚成功實現了本土化,在中國紮根開花結果,成為我國發展開發性和創匯性漁業的主導品種。同時,圍繞該魚我國已經成功打造出一個專業分工明確、社會化服務配套的羅非魚產業鏈,例如產前的原良種選育及其苗種供應,產中的飼料、藥物、設備及其器材工具加工製造,產後的收購、儲藏、運輸和加工以及進出口。目前,我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羅非魚主要養殖區和加工出口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當下的漁業行業週期性調整也深刻地影響到我國尤其是廣東羅非魚產業,內銷無力,出口不暢,市場價格全面走低。為破解該困局,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引領下,該魚產業從業者尤其是一些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眼光投向了該魚原產地的非洲像北非的埃及、東非的烏干達、盧旺達、莫桑比克等國家和地區。該地區因為諸多原因,其漁業發展依然停留在捕撈野生魚類水平上,羅非魚供不應求,依靠進口,市場價格偏高,獲利空間頗大。因為有核心技術作支撐,他們正在該地區開展羅非魚產業項目可行性研究,準備在該地區上羅非魚養殖生產和加工項目,以搶佔該魚消費市場。

淡水鱼跌成白菜价,新常态下如何破局?

該舉措具有先行先試的地位和作用,意義重大且深遠。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其中當然涵蓋漁業,我國漁業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思想理論系統,技術方法完善,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中,漁業集成了大量現代科技成果,凝聚了大量資源要素,成為大農業中體量最大和現代化水平最高的細分行業,佔據我國農業甚至世界漁業技術經濟制高點上,已經具備了一覽眾山小的實力和能力。羅非魚只是一個例證。如果能充分總結羅非魚迴歸之路,那麼一大批引進來的外來品種都能依託技術經濟合作踏上回家之路,例如,我們可以到中、南美洲去開展南美白對蝦養殖生產和市場經營,到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去養殖生產經營巴沙魚、蘇丹魚等,到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去養殖生產經營加州鱸、斑點叉尾鮰等。更吸引人的是我國是世界漁業資源大國,更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在構成水產養殖的水、種、飼三大要素中種是關鍵,我們在開展技術輸出和產能輸出的同時還開展品種輸出,以品種輸出為核心實施多頭在外的開放型發展戰略。該發展戰略將讓我國漁業在世界各地紮根、開花、結果,推進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發展和壯大,將該產業越做越大。例如傳統大宗的青草鰱鱅及其鯉鯽鯿鯪等魚類及其養殖技術模式已經得到世界公認和推崇,其中最著名的是桑基魚塘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我們就可以以輸出該類魚類品種核心開展技術經濟交流,推進該類魚在世界各地的養殖生產和市場經營。在此基礎上,開展名優新以及特種品種的輸出。例如鱸鱖類中河鱸、海鱸、松江鱸魚以及斑鱖等,鮠鱧類中的長吻鮠以及烏鱧、斑鱧、褐塘鱧、月鱧等,鱔鰍類中的黃鱔、泥鰍,由此類推到蝦蟹類以及貝藻類,最終到龜鱉類。我國是世界龜鱉古國和大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依託傳統的龜鱉文化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開展原種保有、良種選育、種苗繁育、苗種培育以及商品養殖生產,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術,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野生水生動物保護的路子,讓世界為之驚訝。

如何在新常態下開展養殖生產是一個大課題值得人們認真思考,希望人們以自己的實踐回答這個大課題,讓我們的漁業發展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本文轉自【科學養魚】。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