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绿皮书》由曾执导《阿呆与阿瓜》的喜剧导演彼得·法雷里执导;

《指环王》系列中「亚拉冈」维果·莫腾森以及《月光男孩》奥斯卡男配角马赫沙拉·阿里搭档演出

好评不断入围了2019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原创剧本和剪接5项大奖。

《绿皮书》已先在金球奖拿下最佳音乐与喜剧类影片、最佳剧本与最佳男配角3项大奖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绿皮书》是以美国60年代的真实故事改编,描述一位知名的非裔钢琴演奏家与他雇用的司机兼保镖大嘴东尼,前往当时种族歧视严重、民风保守的美国深南部地区进行巡回演出。

电影剧本由「大嘴东尼」的儿子尼克·瓦莱隆加,以及演员出身的编剧布莱恩·海耶斯·库瑞,偕同导演三人一同编写。

当中尼克瓦伦加与唐薛利与父亲东尼来回讨论多时,并以许多真实回忆作为剧本骨干,将这趟发人省思的公路之旅,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电影剧情虽然探讨了种族歧视以及社会阶级等严肃议题,但电影以喜剧幽默的方式包装,相信是一部看完让人感到温馨又感动的作品。

而电影中有哪些真实发生的故事呢?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绿皮书》背后几个有趣的事实吧!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事实一:大嘴东尼原本是个在夜店工作的种族歧视者

本名为法兰克安东尼瓦伦加的「大嘴东尼」,出生于1930年7月30日美国纽约布朗克斯(Bronx)的一个义大利裔家庭。

他曾在1951到1953年期间加入美国陆军驻守在德国;退伍后回国,在纽约市区内一家名为「科帕卡瓦纳」(Copacabana)的夜店担任安管。

正如电影中所描述,他因为交友广阔,爱唬烂说大话的个性,被朋友们称为「大嘴」;而「东尼」的名字,则来自于中间名「安东尼」的简称。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电影描述了大嘴东尼在家里丢弃了两个非裔工友喝过的水杯,其实是真实发生过的。根据编剧尼克·瓦莱隆加表示,他的父亲在认识唐薛利之前确实相当排斥与黑人相处

甚至有许多如电影中描述般,对黑人存在着许多无理的刻板印象,包括觉得黑人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或是吃什么样的东西。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然而,大嘴东尼在1962年,也就是他开始在科帕卡瓦纳夜店工作的隔年,为了维持家计而接下带领唐薛利前往深南部巡回演出的工作

进而与唐薛利这位黑人钢琴演奏家相处了一年半的时光(电影将巡回行程缩减为两个月,是电影唯一一个与事实不符的设定)。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根据尼克回忆,父亲在这趟旅行返家后整个人变得相当和善,对黑人的态度也完全改变,甚至教导孩子们懂得关怀弱势,切勿对其他不一样的族群人士有任何歧视。

他相信,父亲在这趟旅行中势必见证了许多白人对唐薛利的不公平对待;父亲如此重大的转变,也是驱使他创作本片剧本的最大原因。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事实二:唐薛利是个钢琴演奏奇才

唐薛利,本名为唐纳德威布里吉薛利(Donald Walbridge Shirley, aka “Don Shirley”),出生于1927年1月29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的一个牙买加移民家庭。

有许多媒体将他误植为来自牙买加的非裔移民,事实上他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非裔美国人。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唐薛利2岁便开始学习钢琴,并在9岁时前往俄罗斯著名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Sain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学习理论音乐

之后返国就读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天主教大学(TheCatholicUniversityofAmerica,CUA)拜当时有名的法裔作曲家康拉德柏尼(ConradBernier)为师。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他在18岁时与波士顿大众管弦乐团合作个人演奏会,足见唐薛利的音乐天分以及深厚的古典音乐训练受到音乐界人士肯定。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正如电影里的角色自述,唐薛利在古典乐领域的卓越表现,并没有被当时美国普罗大众所接受,甚至部分美国观众并不习惯所谓「有色人种」在正式的音乐厅内演出。

他甚至在20岁那年,被他的专辑制作人「建议」放弃演奏古典乐,转战黑人乐手较为普及的流行音乐或是爵士乐,以打入唱片市场。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纵使唐薛利最后接受了这位制作人的建议,他还是不愿意放弃演奏古典乐的梦想,因此将古典乐和流行爵士乐两者结合,创造出新的混合曲风而广受欢迎。

电影中的「大嘴东尼」提到,「一群恶魔围着营火跳舞」的唱片封面,是唐薛利在1956年推出的音乐专辑《来自地狱的奥菲斯》(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便是这种混合曲风的重要代表作品。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唐薛利虽然被不少朋友尊称为「博士」,在现实生活中他本人也常以「博士」自称;

但他没有在任何一个研究所正式攻读博士,反而是利用他创作音乐和表演行程满档的空闲之余,取得了包括音乐、心理学、礼仪艺术(Liturgical Arts)等三种不同的荣誉博士头衔。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事实三:绿皮书的内容

于1936年出版的《绿皮书》,全名为《给黑人驾驶的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一本专门给长途旅行的黑人驾驶阅读、使用的工具书籍。

有关这本书出版的源头可回朔至1876年,美国刚从南北战争的内战中重建,南方邦联的奴隶制度虽然在内战后被取消,但随着重建时期因应制定新法和社会风气,许多保护有色人种的专法开始被讨论。

许多针对非裔美国人的专法出炉,最后演变成为种族隔离的恶法,常被解释为不违反宪法保障下有色人士的同等保护。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这种被戏称为「吉姆克劳法」的种族隔离法案。源自于1832年一位故意假扮为黑人的白人谐星,美国南部各州开始在1890年代实施「吉姆克劳法」,剥夺了黑人的众多权利,包括选举权、教育权以及许多财产所得上的限制等。

越演越烈的歧视风气之下,有许多场所开始禁止黑人进入,甚至有些郊区小镇明订禁止黑人在日落后在外游荡,被称作为「日落镇」(Sundown Towns):也就是电影中,唐薛利和大嘴东尼两人在雨中夜晚误闯的小镇。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绿皮书由维克多葛林(Victor H. Green)所出版,可在全美各地加油站内购买,内容记载了全美各地对黑人友善的商家,是一年一版的年刊,每年估计销售多达1万5千本。

绿皮书从1936年初版后,出版了30年之久,直到吉姆克劳法在60年代被废止后,绿皮书才正式走入历史。

电影以绿皮书作为故事发想,借喻了当时种族分裂严重的社会问题,多少也反应了真实生活。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左上)非裔家庭在对有色人士友善的商店前停留、(左下)「对有色人士提供最好服务」的旅馆招牌;

(右上)路边写着对有色人士友善的汽车旅馆招牌、 (右下)店家在玻璃上特别写道「此处仅提供白人专用」。

事实四:代写家书、袭警入狱等电影情节

在电影中,许多唐薛利和大嘴东尼巡回旅行的情节,多数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包括唐薛利帮大嘴东尼代写他写给妻子桃乐丝的家书,是唐薛利在桃乐丝过世后向大嘴东尼的儿子,也是本片编剧之一的尼克瓦伦加透露实情。

至于桃乐丝在生前有没有向东尼揭发家书代写的事实?没有人知道。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至于大嘴东尼袭警入狱的情节,也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只是真实事件并非因为如电影中两人误闯日落小镇,而是大嘴东尼因为被警察言语羞辱而冲动袭警。

唐薛利本人也确实与时任司法部长罗伯甘迺迪,也就是约翰甘迺迪总统的弟弟有私交,两人通了电话才将东尼从拘留所中救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通电话是发生在约翰甘迺迪遇刺案的前两个月;

甘迺迪遇刺案发生时,巡回表演的行程才进行到一半,唐薛利还特地在中间行程的空档前往总统葬礼吊念,也在葬礼上遇到了罗伯甘迺迪亲自向他道谢。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当然,电影还有其他真实事件的描写。其中最令人好奇的是有关唐薛利本人的私人生活以及性向问题。

在电影中,有个暗示唐薛利本人是同性恋的「YMCA事件」,是唐薛利本人向尼克瓦伦加特别嘱咐,希望电影能够在唐薛利与东尼两人去世后再公开。

因为唐薛利在生前行事低调,也并未娶妻成家,也从来没有正式公开自己的性向。

《绿皮书》感动奥斯卡,看绿皮书时代的真实故事

东尼和唐薛利两人分别在2013年1月以及4月相继过世,东尼在生前是好莱坞相当知名的演员,演出过不少影集作品;唐薛利则是继续住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住所,最后因心脏病而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