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園之李牧——史上最全能的戰神,揍的匈奴害怕,打的秦軍膽寒

天蚨園之李牧——史上最全能的戰神,揍的匈奴害怕,打的秦軍膽寒

天蚨園會議室

嵩山天蚨園位於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佔地60餘畝,黛瓦白牆,茂林修竹,古樸秀麗,環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適合研學旅行、企業培訓、旅遊接待、團體聚會、禪修辟穀、書畫寫生、丹道修真、道醫養生等活動。歷史上 、 、 、 、 等均在此隱居耕讀,號稱天蚨園五友。天蚨園是嵩山的“隆中”,座標對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壇、戰國鬼谷子道場、隋唐文中子龍門等。蚨子學堂是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概念建立的一個國學講堂,追慕春秋古風,學習吸收春秋戰國“士”的精神,蚨子學堂所教乃大人之學,定位為實學。追求真才實學,修煉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談心性,也不沉迷逐物異化。憑盛德立命,以大業安身。

今天講講史上最全能的戰神李牧,揍的匈奴害怕,打的秦軍膽寒

李牧(約前290年-前228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 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天蚨園之李牧——史上最全能的戰神,揍的匈奴害怕,打的秦軍膽寒

一、李牧的簡介

李牧駐守代郡、雁門郡期間,率軍大破匈奴。在肥之戰、番吾之戰兩次擊敗秦國,受封武安君,但最終被趙幽繆王殺害。而關於李牧的死因,史料記載也多有不同。李牧死後僅三個月,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被秦軍攻破,趙幽繆王成為階下之囚。

李牧擁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千字文》將李牧與白起、王翦和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名將。唐德宗時將李牧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李牧入武成王廟享受祭祀,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天蚨園之李牧——史上最全能的戰神,揍的匈奴害怕,打的秦軍膽寒

二、李牧的生平故事

出身

李牧出身於趙郡李氏,其祖父為李曇,擔任秦國司徒。其父為李曇次子李璣,字伯衡,擔任秦國太傅。李璣有三子,李雲、李牧、李齊。李牧有三子,李汨、李弘、李鮮,其中李汨的次子就是秦末謀士李左車。

天蚨園之李牧——史上最全能的戰神,揍的匈奴害怕,打的秦軍膽寒

北御匈奴:趙破匈奴之戰

李牧早年事蹟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逐漸崛起,時常劫掠趙國邊境地區。李牧奉趙王的命令,長期駐守於代郡、雁門郡,以防備匈奴的襲擾。李牧在當地享有軍政特權,可以截留駐防城市的租稅作為軍費。李牧優待兵士,下令每天宰牛犒賞士兵,教授他們騎馬射箭,還命令士兵悉心看守烽火臺,屢次派出間諜偵察敵情。匈奴每次派軍隊襲擾時,李牧下令堅壁清野,收攏軍隊退入營壘固守,膽敢出戰者一律斬首。幾次三番,匈奴的襲擾都無功而返。由於李牧數年不出戰,匈奴認為李牧膽怯,就連趙國的邊防士兵也認為李牧膽小怕事。趙王屢次責備李牧怯戰,李牧充耳不聞,依然如故。趙王發怒,另派將領接替李牧。新將一改李牧堅壁清野的作戰策略,匈奴來襲時主動出擊,結果敗多勝少,損失極大。趙王不得已請李牧官復原職,但李牧稱病不出。趙王無奈,強迫李牧前去赴任,李牧要求趙王不得干涉他的軍事策略,趙王應允。

李牧官復原職後,按照原來的軍事策略,堅守不戰,匈奴一無所獲。經過數年的經營,李牧的邊防軍兵精馬壯,軍隊士氣高漲,士兵寧可不要賞賜也情願與匈奴決一死戰。李牧精選戰車1300輛,戰馬13000匹,勇於衝鋒陷陣的步兵5萬人,善射的弓兵10萬人,準備與匈奴決戰。李牧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先派大批牧民驅趕牲畜放牧。匈奴派小股人馬進行劫掠,李牧佯裝戰敗,故意將幾千人丟棄給匈奴。獲得小勝後的匈奴開始輕敵,單于率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廣佈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一舉擊破匈奴10萬騎兵。李牧乘勝攻滅襜襤,擊破東胡,降服林胡,匈奴單于落荒而逃。此後十餘年,匈奴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

天蚨園之李牧——史上最全能的戰神,揍的匈奴害怕,打的秦軍膽寒

屢敗秦軍:合肥之戰和番吾之戰

前243年,李牧以國相之職,擔任使者出使秦國,兩國訂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的質子。由於廉頗和樂乘的相繼出奔,使趙國缺乏優秀的軍事將領。前243年,趙悼襄王命李牧率軍攻打燕國,奪取了武遂(今河北省武強縣西北)、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西南)。

秦王政繼位後,秦國加緊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前234年,秦王政派桓齮攻克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省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省磁縣西南),斬首10萬,殺趙將扈輒。次年,桓齮再次率軍從上黨郡翻越太行山,進攻趙國的赤麗、宜安(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宜安鎮)。趙幽繆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率軍反擊,大破秦軍於肥(今河北省晉州市西),桓齮畏罪出奔至燕國,李牧因戰功受封武安君。前232年,秦軍再次兵分兩路進攻趙國,一路至太原郡,奪取了狼孟(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主力軍至鄴(今河北省磁縣南),向南番吾(今河北省磁縣境內)進攻,再次被李牧擊破。李牧隨後又成功地抵禦了韓國和魏國的進攻。雖然李牧多次取得勝利,但趙國士兵陣亡數十萬,數戰之後,僅剩首都邯鄲自保。

天蚨園之李牧——史上最全能的戰神,揍的匈奴害怕,打的秦軍膽寒

身亡:秦滅趙之戰

前231年,趙國代郡發生大地震,自樂徐(今河北省滿城縣西)以西,北至平陰(今山西省陽原縣西),房屋倒塌大半。次年,趙國再次遭遇饑荒。秦國趁趙國連遭天災之機,大舉進攻。前229年,秦國軍隊數十萬兵分三路,一路由王翦率上地秦軍翻越太行山,攻克井陘關,圍攻趙國中部;一路由楊端和率領河內秦軍北上,經臨漳(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進圍趙國首都邯鄲,羌瘣也率軍進攻邯鄲周圍地區;一路由李信率領,經太原郡、雲中郡,進攻趙國的代郡。趙幽繆王派李牧為主將,司馬尚為副將,率軍禦敵。在關係到趙國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卻發生了李牧被殺的事件。

關於李牧的死因,史料記載多有不同。其中《戰國策》中有三種不同的記載,《戰國策·秦王欲見頓弱》記載為秦王政命頓弱攜帶萬金,遊說趙王殺李牧。《戰國策·文信侯出走》記載為趙幽繆王的寵臣韓倉讒言陷害李牧,說他向趙幽繆王敬酒時暗藏匕首,致使李牧被賜死。《戰國策·秦使王翦攻趙》記載為王翦使用反間計,重金賄賂趙幽繆王的寵臣郭開,使趙幽繆王殺死李牧。《列女傳》記載為李牧曾反對趙悼襄王迎娶趙幽繆王之母趙悼倡後,招致了趙悼倡後的怨恨。趙幽繆王繼位後,趙悼倡後收受秦國的賄賂,最終陷害死李牧。

關於李牧遇害的細節,史料也有不同的記載。《戰國策·文信侯出走》記載為李牧的胳膊有疾病,不能伸直。由於手臂縮短,跪拜時不能觸地,於是用木杖接手。在得知自己被賜死的消息後,李牧說人臣不能在宮中自殺,他經過司馬門,出棘門,準備用右手舉劍自殺。但由於李牧受傷後手臂變短,劍刃夠不到脖子,他就用口銜著寶劍的尖端,對著柱子自殺身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為李牧得知自己主將的職務被免後,拒不受命,被趙幽繆王派人斬首。李牧死後,趙幽繆王免去副將司馬尚的職務,另派趙蔥和齊將顏聚代替。

李牧死後僅三個月,王翦率軍攻破趙國首都邯鄲,趙蔥被殺,趙幽繆王及顏聚被俘。趙公子嘉率領宗族百人逃奔代郡,自立為代王。前222年,秦將王賁趁滅燕國之勢轉而攻代郡,俘虜代王嘉,趙國徹底滅亡。

天蚨園之李牧——史上最全能的戰神,揍的匈奴害怕,打的秦軍膽寒

三、李牧的軍事思想

李牧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敗績,顯示了其軍事指揮藝術。他的軍事思想主要有:1.在君臣關係上,強調將帥的獨立性、便宜行事權。2.在軍民關係上,力求不擾民,爭取民眾對軍事活動的支持、配合。3.在官兵關係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4.在作戰方略上,力求壯大自身實力;削弱、麻痺敵人;及時瞭解敵情;把握戰爭時機;使用多兵種協同作戰;力求以己之長,對敵之短;在得失關係上,敢於付出必要代價換取全局勝利;在攻防關係上,主張防守是進攻的前提,先守後攻。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