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圍城》每次看都覺得會有新發現,每次看都很有意思很好笑?

姑蘇慕容興復大燕


少年不知愁滋味。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的《圍城》,其主人公方鴻漸生於亂世、行於亂世、輾轉多難。每次在笑中便陷入了沉思。

方鴻漸在愛情裡迷了眼、亂了心、疲於應付。在三閭大學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活脫脫一個“多於人”,渴望自由、追求幸福、而身陷“重圍”,想著逃亡。是的,他的性格存在缺陷,面對生存競爭和精神危機缺乏應對的勇氣和力量。但難能可貴的,方鴻漸依舊想保持做人的尊嚴。

其實,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生來與命運做鬥爭的。在書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到自己某時某刻的影子。“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人手,一種人挑最好吃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我更想做第二種人,因為它更有希望,更經得起磨難。生活是一座城,日子是斑駁還是色彩,卻是憑著我們,我們還是用心去追求,為自己的城塗上一抹金色。




雨秦嶺


17年前第一次讀《圍城》,喜歡錢先生幽默風趣的語言。要是想要學習修辭和幽默,《圍城》簡直比教材還要實用,當然也更有趣。有什麼比在興趣的指導下學習來的更痛快的呢!

正因為語言的無比幽默讓人愛讀《圍城》。

人,隨著年紀增長,閱歷豐富,你對很多東西,可能昨天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都不一樣。閱歷和心境使然。

所以不同時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年紀讀同一本書,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經典作品更是如此。

就像《紅樓夢》,就像《三國演義》,年輕人讀,看到的是愛情,是有趣的故事,是智謀,是嚮往,人到中年再讀,讀到的可能就是人物的命運在造化面前的不可抗拒,看到的是唏噓感慨。

所以你說,為什麼讀的是同一本書,感受卻不一樣了呢?因為你年紀增長,心境越來越成熟,關注點也會發生變化。

就像我,之前讀《紅樓夢》,只關注寶黛釵的愛情糾葛,從未想過劉姥姥,或者也只把劉姥姥當成一個生活貧困需要救濟後來報恩的村姥姥,善良,知恩圖報。現在聯繫生活經驗再看她,就有不同的感受。

你想啊,一個飽經生活艱難的農村老太太,為報王熙鳳的一滴水之恩,可能這恩情對王熙鳳對賈家來說連一滴水都算不上,她為了把門,盡然傾家蕩產。更讓人吃驚的是,她要傾家蕩產報恩,她的兒女們竟然毫無異意,這是怎樣純樸的赤子之心啊!

這就是經典,即使一個三言兩語塑造的人物都值得去揣摩。

《圍城》也是如此。

就衝著錢鍾書是國學泰斗,他的唯一的一部長篇《圍城》更要多讀幾遍!致敬大師,致敬經典!

讀書吧,你我共勉!


談詩說文


真實寫照,人人如此。別人形成文字,寫出了多數人的軌跡。


獨行客136992401


錢先生的《圍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讀後,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生活經歷的人讀後也是不同,大師在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是一種高級文化沉澱的結果。小孩讀圍城,估計讀故事,大人讀圍城,一定是讀內涵!


明達卓爾


電影本身就是給人帶來娛樂的視覺效果,加上故事就是如虎添翼。不同電影不同觀賞,總之看的開心就是最重要的事,也會有些勵志電影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無論多少次,都當是第一次觀看。


王莽知多少


錢鍾書的《圍城》,給人一個淺顯又深奧的道理,城裡的人想衝出城門,城外的人想衝進城門,造成出不來又進不去,圍城轉悠。簡單的道理述發了深奧的哲理,不同 年齡階段觀看有不同看法,不同想法。不虧是文化界的泰斗,精英。任何事情都象圍城一樣,外界感到了不起,其實入行並不怎樣,關鍵是想法如何,想到能做到,表裡如一。若想到做不到,還得理解才行。


李爾勳1


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那股蠻勁兒證明中國大有衝鋒敢死之士,只沒上前全去。


上善水258


有句話叫“相由心生”,不知道錢鍾書先生在寫《圍城》的時候,是否也想把此觀點悄然的代入?細讀《圍城》,你會發現錢鍾書對於方鴻漸愛的幾個女人的外貌有著不同的描寫,這幾個女人美醜程度彷彿是有評分的。


獨秀電影


生活無處不圍城,身在城裡思城外,

功名利祿四座城,日日忙碌日日逐,

年復一年到白頭,生死城裡幾輪迴,

不曾思量不反省,何時得智出三界?


百光遍照


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感受與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