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沉睡的生產力:產學研融合

產學研融合的概念已提出多年,但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知道,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命題。科研之於企業,可以說是理想之於現實,人們常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恐怕也是絕大多數企業對產學研融合的終極體驗。

喚醒沉睡的生產力:產學研融合

科技成果轉化的鴻溝在哪兒?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科研管理處處長李發福分析說,企業和研發機構屬於性質不同的機構,企業以獲取收益最大化為生存根本,往往過分追求"短平快"的項目,而研究機構則要通過論文、專利等科技產出作為評價標準,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也難以被認可。如何在這些不同的評價體系中尋找共同點,是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

喚醒沉睡的生產力:產學研融合

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收益分配機制問題,也是產學研結合的重要阻礙。這既包括共同研發過程中產生的知識產權、有形產品的所有權問題,也包括在合作過程中共同申請的科研經費的分配問題。企業不願意承擔技術風險,研發機構也不願意承擔市場風險,如何解決合作各方利益分配以及分擔風險的問題也是個難點。

那麼,產學研就真的無法融合嗎?答案當然不是,難並不代表不能。世界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無論對於科研院所還是企業單位,做到產學研融合都是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喚醒沉睡的生產力:產學研融合

2007年,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李澤湘,資助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汪滔創立大疆,如今大疆無人機已經佔據全球70%的市場份額,汪滔也成為全球無人機行業第一位億萬富翁。20多年來,李澤湘一直在探索一條產學研結合培養科創人才的道路,只有這條路走通了,才有望破除卡脖子問題,抓住新的產業革命,培養出更多汪滔、更多大疆。

李澤湘從1992年到港科大,創辦自動化技術中心,在產學研融合的道路上他摸索了20年;1999年,他在深圳創辦固高公司,2004年與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創辦控制與機電工程學科部,7年培養了350多個學生,這些學生後來辦了幾十家公司,算起來他在深圳的"產學研結合" 實踐也走過將近20年;最近的10年,他在東莞創立了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孵化30多家初創企業。他還與廣東工業大學、東莞理工大學、長沙市等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機器人學院,培養產業界急需的高素質人才。

從中興事件,到"我不是藥神",核心技術、原創能力的欠缺已讓國人警醒。當今社會需要有更多的李澤湘站出來,建立產學研聯合體,促進科技經濟結合。多年來產學研結合不緊密主要是缺乏通道、平臺和紐帶,缺乏對兩方利益協調撮合組織,缺乏針對知識轉換和技術轉移的服務產業和服務體系。通過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市場服務平臺和建設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技術轉移創新服務體系,必將促進研發、應用與市場主體、服務主體的緊密合作,促進產學研緊密合作創新。

建立聯繫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是真正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關鍵。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是充分應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對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戰略定位、系統優化和合作共享,是促進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的有效方式,可有效推動推動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化,從而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