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家誡》傳世 警言流芳

現在很多家長只注重對孩子的文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家風教育,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家風,影響著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

張謇的優良家訓


張謇簡介

張謇,字季直,1853年7月1日,即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於江蘇海門常樂鎮。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著有《張季子九錄》、《張謇日記》和《嗇翁自訂年譜》等。

1894年,張謇高中狀元。1895年起,開創實業救國、教育救國道路。他一生創辦了大生一廠、二廠、三廠、八廠以及鐵廠、油廠、麵廠、酒廠、通海墾牧公司等30多個企業。1906年,他創辦了國內第一所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後,大力推廣普及教育,在南通地方開辦中小學校350多所。積極興辦職業教育,開辦農校、醫校、紡校、戲劇學校等10餘所職業學校。參與創辦吳淞商船學校(上海海事大學前身)、吳淞水產學校(上海水產大學前身)、中國公學、上海復旦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南京河海工程學校、東南大學等多所大學。1905年,他興辦了國內第一個博物院南通博物苑,還先後建設了體育場、公園、養老院、育嬰堂、殘廢院等16家公益慈善機構。1915年,南通被中央政府公佈為“模範縣”。1926年8月24日,張謇病逝於南通,享年73歲。

毛澤東在談到我國民族工業時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著名史學家胡適評價張謇:“他獨力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開路先鋒,養活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

張謇:《家誡》傳世 警言流芳

張謇家誡 警言流芳

1853年,清末狀元張謇出生在長江口北翼的海門常樂鎮一個農民家庭。張謇撰寫的《嗇翁自訂年譜》開篇寫道: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五月二十五日,卯時。生於海門常樂鎮,今敦裕堂前進之西室。

張謇故里,人傑地靈。張謇父親張彭年以耕種田地為主,兼營製糖作坊,生活雖然清苦,但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張謇自幼聰慧,讀書刻苦,16歲時考中秀才。1885年,33歲的張謇參加順天鄉試中舉,獲得第一名。1894年,清朝政府為慶賀慈禧六十大壽,特設甲午恩科考試,張謇以一甲一名獨佔鰲頭,考中狀元。

張謇高中狀元這年,正是家國多事之秋,這年,張謇父親張彭年病逝,張謇奔喪回家,丁憂三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倉促應戰。次年,守孝在家的張謇得到甲午戰爭中國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義憤填膺,他在日記裡寫道:“……和約十款,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得失無論矣……”日記還摘錄了《馬關條約》的主要條款。

面臨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救亡圖存的強烈願望在張謇心中陡然而增。他認為:“中國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於是,決心脫離仕途官場,投身實業與教育。他特地請江寧畫家單林作了一幅《張季子荷鋤圖》,並請師友在畫上題詞,向大家敞開實業救國的內心世界。張謇首先在南通唐閘規劃籌建大生紗廠,邁出抵制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第一步。

張謇歷經艱辛創辦的大生紗廠開工後,產銷兩旺,聲譽日隆。決定擴大生產規模,創建產棉基地,開發黃海灘塗,實現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順利對接。十年磨一劍,張謇創辦的通海墾牧公司,把9萬多畝荒灘改造成了良田。欣喜之際,張謇潑墨揮毫,在公司望江樓書寫楹聯一副:“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見滄海為桑田”。在張謇引領下,黃海之濱長600裡,寬100裡的荒灘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圍海造田運動,為國家開墾了廣袤的良田。隨後,張謇又興辦了大生二廠、三廠、八廠, 成為當時中國的棉紡大王,還開辦了鐵廠、油廠、麵廠、酒廠、印刷廠等 30多個民生企業。民國初年,時人評述中國實業有“南張北周”之說,“南張”指南方實業家張謇,“北周”指北方實業家周學熙。

張謇用實業所得,大力興辦普及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以至大學教育。張謇認為:“一國之強基於教育。”在南通,張謇興辦了中小學校370多所,各類職業學校10多所,創辦了養老院、殘廢院等16個公益慈善機構。

張謇43歲時迎娶吳夫人,兩年後張孝若出生。老年得子,傳家有後,張謇萬分欣喜,寫詩誌喜:“平生萬事居人後,開歲初春舉一雄。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亦求有福堪經亂,不定能奇望作公。及汝成丁我周甲,摩沙雙鬢照青銅。”

為了事業的需要,張謇從1915年起,搬到南通濠南別業生活。張謇雖然只有張孝若一個兒子,但從不寵溺,管教嚴格,悉心教誨,傾注無限心血。1922年8月,張謇集7位古人的教子警言,書刻於石,作為家誡,希望子孫後代以此為勉。

家誡

我之愛子孫猶如之古人也,愛之而欲勉之以進德而繼業亦猶古人也,與其述已意,毋寧述古人,乃掇古誡子語,書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資師者,自有述訓在。

董生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漢·劉向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tāo)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諸葛亮

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違斯敗矣。——魏·王修

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尚為人師,若能保書,終不為小人。諺曰: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隋·顏之推

凡門地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已,一事有失,則得罪重於他人,門高則驕心易生,族盛則易為人所妒,懿行實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擯之。——唐·柳玭

立心以忠信不欺為主本,行己以端莊清靜為操執,臨事以明敏果斷辨是非。——宋·胡安國

勿妄與人接,只是勤儉,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竊為汝願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為汝憂之。——朱熹

張謇:《家誡》傳世 警言流芳

張孝若童年時,張謇聘請名師為其講授國文、英語和數學。小學畢業後,到德國人辦的學校及震旦學院求學。1917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張孝若說:“我父只生我一子,自然愛護異常,何況四十多歲方才生我,所以望我成立做人,比什麼也殷切,導我以正,無微不至。”張孝若出門求學後,很少在父親張謇身邊,所以不斷有書信來往交流,張孝若說:“我父總有家信給我,問我求學身體情形,告訴我國家事情怎樣,教我注意農事,戒我勿熱中好名。嚴正之中寓慈愛之情。”

張孝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國後,在南通創設自治會,希望以全民自治的模式經營南通。1923年,張孝若作為北洋政府所派專使對英美法等10國進行實業考察,回國後被任命駐智利國公使。1926年被任為揚子江水道委員會會長。張謇逝世後,張孝若繼承先志,承擔起經營建設南通的重任。

張謇的言傳身教給家人留下極好極深的影響,他的兒媳陳石雲曾回憶說:“翁為國事地方事異常煩勞,雖有秘書裁答,然事無鉅細必躬親過目。翁起居不求適意,飲食不求豐美。對弟子恩威相濟,常舉先代寒苦適德為子弟勖。用錢於公益教育,雖千萬不介意;不當用,雖寸釘斷鐵亦所愛惜。平時教人必勤儉刻苦……”

張謇的嫡孫張緒武在畫傳《張謇》的後記中說:“撫今追昔,我更加懷念祖父張謇和英年早逝的父親張孝若,也備加珍惜改革開放後的大好形勢。可以告慰祖父的是海內外的張氏後人沒有辜負先人的遺願,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祖父窮盡一生,苦心經營的南通,在新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祖父當年夢寐以求併為之奮鬥的理想正在變成現實。”

張謇的《家誡》給張緒武等孫輩和張慎欣等曾孫輩產生的影響都是長久而深刻的。

張謇給先像室的題聯:“將為名乎將為賓乎自有實在;瞻望父兮瞻望母兮如聞戒詞。”大廳對聯:“入水不濡,入火不爇;與子言孝,與父言慈。”都是對《家誡》的詮釋和補充。

張謇還把父親張彭年的言論行為,志節氣概囑咐兒子張孝若說:“我家有一種安貧樂道、獨立自重的家風,我曾祖傳至祖父,祖父再傳之我父,真所謂水有源,木有根。”

張謇:《家誡》傳世 警言流芳

張謇的家誡誠如宅後濠河,源遠流長,滔滔不絕;又如堂前紫藤,根深葉茂,生生不息。這份家誡在生養他的常樂福地更是傳承流芳,綿延年年。

中國傳統的家風、家訓,延續的是家族的歷史和規範,積澱成為一種價值觀,最終傳承的是特定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