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家诫》传世 警言流芳

现在很多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家风教育,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

张謇的优良家训


张謇简介

张謇,字季直,1853年7月1日,即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和《啬翁自订年谱》等。

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1895年起,开创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道路。他一生创办了大生一厂、二厂、三厂、八厂以及铁厂、油厂、面厂、酒厂、通海垦牧公司等30多个企业。1906年,他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后,大力推广普及教育,在南通地方开办中小学校350多所。积极兴办职业教育,开办农校、医校、纺校、戏剧学校等10余所职业学校。参与创办吴淞商船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前身)、吴淞水产学校(上海水产大学前身)、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南京河海工程学校、东南大学等多所大学。1905年,他兴办了国内第一个博物院南通博物苑,还先后建设了体育场、公园、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等16家公益慈善机构。1915年,南通被中央政府公布为“模范县”。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于南通,享年73岁。

毛泽东在谈到我国民族工业时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著名史学家胡适评价张謇:“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开路先锋,养活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张謇:《家诫》传世 警言流芳

张謇家诫 警言流芳

1853年,清末状元张謇出生在长江口北翼的海门常乐镇一个农民家庭。张謇撰写的《啬翁自订年谱》开篇写道: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五月二十五日,卯时。生于海门常乐镇,今敦裕堂前进之西室。

张謇故里,人杰地灵。张謇父亲张彭年以耕种田地为主,兼营制糖作坊,生活虽然清苦,但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张謇自幼聪慧,读书刻苦,16岁时考中秀才。1885年,33岁的张謇参加顺天乡试中举,获得第一名。1894年,清朝政府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特设甲午恩科考试,张謇以一甲一名独占鳌头,考中状元。

张謇高中状元这年,正是家国多事之秋,这年,张謇父亲张彭年病逝,张謇奔丧回家,丁忧三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仓促应战。次年,守孝在家的张謇得到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义愤填膺,他在日记里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得失无论矣……”日记还摘录了《马关条约》的主要条款。

面临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在张謇心中陡然而增。他认为:“中国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于是,决心脱离仕途官场,投身实业与教育。他特地请江宁画家单林作了一幅《张季子荷锄图》,并请师友在画上题词,向大家敞开实业救国的内心世界。张謇首先在南通唐闸规划筹建大生纱厂,迈出抵制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第一步。

张謇历经艰辛创办的大生纱厂开工后,产销两旺,声誉日隆。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创建产棉基地,开发黄海滩涂,实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顺利对接。十年磨一剑,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把9万多亩荒滩改造成了良田。欣喜之际,张謇泼墨挥毫,在公司望江楼书写楹联一副:“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在张謇引领下,黄海之滨长600里,宽100里的荒滩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围海造田运动,为国家开垦了广袤的良田。随后,张謇又兴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 成为当时中国的棉纺大王,还开办了铁厂、油厂、面厂、酒厂、印刷厂等 30多个民生企业。民国初年,时人评述中国实业有“南张北周”之说,“南张”指南方实业家张謇,“北周”指北方实业家周学熙。

张謇用实业所得,大力兴办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至大学教育。张謇认为:“一国之强基于教育。”在南通,张謇兴办了中小学校370多所,各类职业学校10多所,创办了养老院、残废院等16个公益慈善机构。

张謇43岁时迎娶吴夫人,两年后张孝若出生。老年得子,传家有后,张謇万分欣喜,写诗志喜:“平生万事居人后,开岁初春举一雄。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亦求有福堪经乱,不定能奇望作公。及汝成丁我周甲,摩沙双鬓照青铜。”

为了事业的需要,张謇从1915年起,搬到南通濠南别业生活。张謇虽然只有张孝若一个儿子,但从不宠溺,管教严格,悉心教诲,倾注无限心血。1922年8月,张謇集7位古人的教子警言,书刻于石,作为家诫,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勉。

家诫

我之爱子孙犹如之古人也,爱之而欲勉之以进德而继业亦犹古人也,与其述已意,毋宁述古人,乃掇古诫子语,书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资师者,自有述训在。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汉·刘向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tāo)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

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魏·王修

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尚为人师,若能保书,终不为小人。谚曰: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隋·颜之推

凡门地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已,一事有失,则得罪重于他人,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易为人所妒,懿行实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摈之。——唐·柳玭

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静为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宋·胡安国

勿妄与人接,只是勤俭,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窃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为汝忧之。——朱熹

张謇:《家诫》传世 警言流芳

张孝若童年时,张謇聘请名师为其讲授国文、英语和数学。小学毕业后,到德国人办的学校及震旦学院求学。19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张孝若说:“我父只生我一子,自然爱护异常,何况四十多岁方才生我,所以望我成立做人,比什么也殷切,导我以正,无微不至。”张孝若出门求学后,很少在父亲张謇身边,所以不断有书信来往交流,张孝若说:“我父总有家信给我,问我求学身体情形,告诉我国家事情怎样,教我注意农事,戒我勿热中好名。严正之中寓慈爱之情。”

张孝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南通创设自治会,希望以全民自治的模式经营南通。1923年,张孝若作为北洋政府所派专使对英美法等10国进行实业考察,回国后被任命驻智利国公使。1926年被任为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张謇逝世后,张孝若继承先志,承担起经营建设南通的重任。

张謇的言传身教给家人留下极好极深的影响,他的儿媳陈石云曾回忆说:“翁为国事地方事异常烦劳,虽有秘书裁答,然事无巨细必躬亲过目。翁起居不求适意,饮食不求丰美。对弟子恩威相济,常举先代寒苦适德为子弟勖。用钱于公益教育,虽千万不介意;不当用,虽寸钉断铁亦所爱惜。平时教人必勤俭刻苦……”

张謇的嫡孙张绪武在画传《张謇》的后记中说:“抚今追昔,我更加怀念祖父张謇和英年早逝的父亲张孝若,也备加珍惜改革开放后的大好形势。可以告慰祖父的是海内外的张氏后人没有辜负先人的遗愿,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祖父穷尽一生,苦心经营的南通,在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父当年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

张謇的《家诫》给张绪武等孙辈和张慎欣等曾孙辈产生的影响都是长久而深刻的。

张謇给先像室的题联:“将为名乎将为宾乎自有实在;瞻望父兮瞻望母兮如闻戒词。”大厅对联:“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与子言孝,与父言慈。”都是对《家诫》的诠释和补充。

张謇还把父亲张彭年的言论行为,志节气概嘱咐儿子张孝若说:“我家有一种安贫乐道、独立自重的家风,我曾祖传至祖父,祖父再传之我父,真所谓水有源,木有根。”

张謇:《家诫》传世 警言流芳

张謇的家诫诚如宅后濠河,源远流长,滔滔不绝;又如堂前紫藤,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这份家诫在生养他的常乐福地更是传承流芳,绵延年年。

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延续的是家族的历史和规范,积淀成为一种价值观,最终传承的是特定的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