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那年,他成為了大學校長

18歲那年,他成為了大學校長


2006年8月18日,電影《錄取通知》在美國上映。該片憑藉大膽的構想,詼諧的語言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引發了人們對教育目的的反思。


巴特比是一名連續被八所大學拒收的差等生,為了體驗大學生活,也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巴特比突發其想,租下了廢棄的精神病院,並在此創辦了南方哈蒙工業大學。


但由於網站的漏洞,一堆失學者被錄取,一夜間,南方哈蒙工業大學由一所廢棄的精神病院變成了擁有幾萬新生的假冒大學。


沒有完善的設施,沒有正式的課程,沒有教員,一切規則都由這些所謂的“創辦人”自己制定。學生們釋放天性,創建課程,做自己的老師。


然而不久,這所假冒大學遭到了正牌哈蒙工業大學的起訴,巴特比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堅持創新,掀起了一場教育界的變革,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教育合理性的反思。


18歲那年,他成為了大學校長


教育變革在我們嘴邊掛了幾十年,卻依舊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教育不公現象扼殺了多少孩子的童年,為了能被名校錄取,學校不得不在素質教育的外衣下大肆鼓吹應試教育。


學生們永遠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寫不完的作業,這種被老師牽著走的教育雖然提高了學習效率,卻削弱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至於學生在畢業後無法良好的適應社會,甚至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社會學校應重視教育的變革,家長也絕不該忽視。


昨晚我在抖音看到兩個視頻,第一個視頻中,孩子寫作業寫到發瘋,半夜在房間裡嚎叫,撕筆記本,但家長卻冷漠的躲在一邊拍視頻,而下邊的評論才更叫我脊背發涼。


評論中清一色的指責孩子不聽話,滿屏都是打一頓就好了,就是欠揍這種話,我不知道這孩子最後怎麼樣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家長的錯誤教育一定會給孩子留下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另一個視頻中,兩個乖乖女模樣的孩子站在黑板前,算著她們這個年紀很難理解的奧數題,評論中都在誇女孩聰明懂事。


可又有誰考慮過孩子們的感受,她們真的喜歡學這些晦澀難懂的公式嗎?還是她們被逼無奈,不得不作一個沒有興趣愛好的學習工具。


教育的變革永遠不會一蹴而就,但我們至少該清楚,

孩子不是你爭風吃醋的籌碼,更不是你炫耀的工具。


我們做不到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改變自己。


不可否認,《錄取通知》這部電影理想主義色彩濃厚,趣味性也略遜一籌,但影片中教育創新的主題卻值得我們深思。



盈盈 / 作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