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和气候战胜了德国?

历史热点纵横


其实,二战奋战在东线的纳粹德军也对苏联进行了战略轰炸。

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高尔基城等苏联战时工业集中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战略轰炸!最有名的还要数对乌拉尔工业区的轰炸!这部分资料在国内极为少见。出于对苏联庞大地面武装的恐惧,德国空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之后就开始考虑对苏联后方工业区的战略轰炸了。


根据小编之前看过的杂志资料,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之后,清醒的认识到夺取整个南俄罗斯是不可能的目标,快速完好的占领高加索产油区也是不切实际的!由此萌生出战略轰炸的想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自己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不能让巴库的石油、乌拉尔的车辆厂和煤铁资源继续为盟军服务。


既然德军有对苏联进行战略轰炸,那么为什么很少有提起呢?实际效果如何呢?

轰炸乌拉尔对缺乏战略轰炸机的德国来说非常艰难,航程较远的飞机都被集中起来攻击乌拉尔车辆厂,而且根据战俘的交代,苏联的坦克产量确实因为轰炸下降不少!此时,戈林意识到当初忽视重型轰炸机是个错误。其实,希特勒上台后急于重建空军,且要求短时间内打造规模足以应对世界大战的空军。因此,几乎所有的技术军官都反对费时费力的重型轰炸机。


(德军的重型轰炸机数量太少也不够可靠)

战争一开始也证明发展中型战术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是正确的,但是到1943年德军控制区达到最大(如下图),同时苏军集结强大军事力量反扑之时,戈林对米尔希和凯瑟琳等反对重型轰炸机的将领大发雷霆,认为是他们错误的说服自己放弃研发重型轰炸机,这才导致空军无力终结苏军的工业生产,间接导致苏德战场的惨败。


德军不打算占领整个苏联,对其腹地的战略轰炸老早就被写进巴巴罗萨计划里,而且在纳粹上台之前就已经有了计划雏形。

德国在二战前的三十年代就开始研发重型轰炸机了,而且还很有远见的给项目命名为“乌拉尔轰炸机”,该项目发起人是新成立的空军总参谋长瓦尔特·韦佛。容克斯和道尼尔分别推出JU89和DO19两种载弹量5000到10000公斤、航程上千公里的发型轰炸机,但是纳粹上台后都没有继续下去,原因就是德国空军高层一致认为,小国无力承担大型轰炸机的成本,支援地面作战的战术轰炸机必须放在首位。

(苏德战争初期真的看不出战略轰炸的必要)

德国能用来进行战略轰炸的只有HE-177和HE-200等少数机型,二者产量只和有1500架以上的惊人数量,千机轰炸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前者的设计初衷,竟然是一个能俯冲轰炸的庞然大物,它的性能不可靠限制了使用效率。HE-177载弹量6000公斤以上、航程高达5600公里左右,在1942年后半年很适合从前线起飞,用来战略轰炸苏联的工业区,乌拉尔也不能幸免于难。

莫斯科向东到乌拉尔工业区的核心城市叶卡捷琳堡有1800公里的火车车程,对于战略轰炸机说这并不算远,德军原本也打算占领莫斯科后战略轰炸乌拉尔的,如下图所示。前进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国空军有能力战略轰炸!但是上文提到,由于德国空军缺乏战略轰炸机,且前线战斗激烈空军分身乏术,大型飞机还要兼顾西线和北非作战,能给苏联带来的伤害十分有限。
(巴巴罗萨计划有提到战略轰炸)

那么苏联自己的军工企业是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呢?

答案当然是的。诚然,同盟国提供的战机、坦克、运输车辆和食品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连斯大林本人都对美国源源不断的军火物资、装甲钢、工业设备援助赞叹不已,从而坚定了他在战后疯狂提高重工业产量,准备应对美英威胁的决心(苏联的铝产量在战后迅速提高了4倍以上)。



但是请注意,苏联自产的83万门火炮、15.8万架飞机、10.8万余辆装甲车以及1200万支步枪才是前后2500多万苏军武装的基本力量;盟军援助的飞机总共才18000多架、坦克也不超过1.3万辆,简单对比就能看出谁才是主力军。

当然了,盟军除了援助武器,还给予苏联35万台机床、32万吨铝和30万吨炸药,还有其他难以计数的军工原料和设备,以及帮助苏联在失去乌克兰后挺过1942年的粮食,这些也都是卫国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再多的援助物资离开了苏联人民的劳动也都没有意义不是吗?因此,苏联的军工企业能完整的退到乌拉尔工业区或者是西伯利亚、远东工业区,而且德军无力给它们造成毁灭性的战略轰炸,两点综合起来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至于说寒冷的天气吗,那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兵器世界


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国军队势如破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德国人始终没有能占领莫斯科,也没占领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样的要地。


1942年到1943年,德国军队被迫终止闪电战,和苏军打起了消耗战。最终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遭遇致命的惨败。

(苏联广袤的国土,让德军倍感“兵力不足”。)

为什么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简而言之,不是不想,而是没办法了。

1、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后,德国统帅部的压力也很大。全面打垮苏联军队不可能,还要提防西线的盟军啊。虽然此时的英美盟军无法登陆西欧,但是轰炸德国本土还是没问题的。德国的防空力量还要留一部分防止英美的空袭。

2、战争爆发后,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重工业迁往乌拉尔地区。要知道,苏联的国土面积很大很大,德国人的轰炸机实在鞭长莫及——战斗机无法护航。除非是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空中堡垒”B-17,B-29这些飞机。

(普通轰炸机无法轰炸苏联的乌拉尔山一带。德国人进入全面战争后,无力生产远程战略轰炸机了!)

3、德国进入全面战争后,资源和战争潜能已经是过度开发了:新武器的研发要弄,大量军事装备要生产,实在无法研究或者大量生产远程轰炸机了!注意:德国的远程轰炸机技术不成熟。当时只有美国的远程轰炸机技术过硬且能量产!没办法,美国的工业能力实在太强大。

(苏联人顽强抵抗,美英援助源源不断,德国人拼消耗实在拼不起。)

综上所述,不是德国不一举灭掉苏联的军工业,而是实在没办法去做了。德国唯一的机会其实是占领莫斯科,但是宝贵的机会被希特勒葬送了!


小林品历史


这个问题属于一种误解,不是德国人不想,而是没有条件这么干。德军实际上在1935年才开始全面的扩军备战,直到1939年就进入战争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空军首先讲究的规模,不是质量。

德国没有时间与条件去重点发展远程轰炸机力,只能以支援德国地面部队作战为核心任务。这一原则为了德军在早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对发现大规模的轰炸机力量不利。

整个苏德战争当中,德国人确实曾经对苏军的兵工企业进行赤轰炸,很遗憾的是,苏联过于广大,在战争早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厂东迁,大部分工厂实际上都处于德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外。

在支援地面作战都显得力不从心的背景之下,德国空军根本拿不出多少轰炸机来进行远程轰炸,这不是简简单单想炸就炸了,必须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大量资源,这显然都不是当时的德国富余的东西。

如此一来,这种轰炸的规模就相当小,自然达不到预期的作战目的,所以人们才认为德军没有这么做,实际做过,只是没有什么效果。


麦田军事观察


苏德战争中苏联之所以取胜纳粹德国之所以战败原因有很多,但是纳粹德国无法摧毁苏联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和遭遇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无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了,其GDP高达400多亿美元位居欧洲第二比之纳粹德国的500多亿美元也相差没多少。


更关键的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建立起来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武器虽然质量上和纳粹德国有所差距但是数量上却大大胜出。再有苏联也不乏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这样的大杀器,而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军在武器上也没有太大优势,不过胜在突然袭击和闪电战把经历大清洗的苏联红军打的溃不成军。

然而由于苏联的国土纵深太广和资源实在是太过丰富了,虽然纳粹德军已经消灭了数百万苏联红军占领苏联数百万国土摧毁了苏联大半的军工企业,可是苏联却依然可以在缺乏大型轰炸机的纳粹德国空军难以企及的乌拉尔山区和西伯利亚重建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


这样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数以十万记的飞机坦克大炮,在加上将近2亿的人口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红军,而德国直到1943年才实现战争总动员整个二战期间武器生产量大大不如苏联,人口也只有6000多万又缺乏石油因此最终被苏联的武器数量优势和人海战术给拖垮了。

当然了苏联提早到来的冬天恶劣的气候也为苏联最终战胜纳粹德国出来一份力,原来纳粹德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几乎已经不可阻挡了,如果继续这样装甲狂飙的话苏联一时还真难以组织起新的防线。可是先是纳粹德国为了消灭乌克兰的苏军掉头南下耽误了时间,后来苏联冬天提早到来严寒的气候冻住了纳粹德国的坦克大炮,因积雪变得异常泥泞的道路又让纳粹德国的坦克大炮寸步难行。


而苏联红军则早就习惯了这种恶劣的天气影响不大,最终在抽调部分远东兵力后于默莫斯科击败了疲惫不堪的纳粹德军化解了一次亡国危机。所以许多人说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拯救了苏联是有道理的,它有力的迟滞了纳粹德国前进的步伐为苏联组织新的防线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执斧传播开天名


德国肯定是轰炸苏联的,军事工业的,只是没有能力将它尽数摧毁。有几个分析的原因?

第一。炸不着

随着深入苏联复地,德国轰炸机的续航里程明显跟不上。同时对英国的作战也牵扯了德国大量的空军实力。

第二,炸不到

随着战争节奏的推进,苏联军事工业也在逐步的后退。转移较为安全的城市。

第三,找不着

即使是德军打到斯大林格勒,苏联工业也是没有停止的,利用游击战思维,边打仗边生产。德军没有办法。

第四,炸不完

充分调动了各个阶层人民的意志。发挥了大无畏的,不怕死精神。利用一切条件不间断生产。

第五,保护好

当苏联从被打懵的状态反应过来以后,就全部开动机器,重点保护军事工业。到后期的时候,德军已经没有能力组织一次有效的进攻了。


传奇只争朝夕



自二战爆发之后,德军所执行的“巴巴罗莎”闪电计划,打个苏联措手不及,德军势如破竹横扫苏军。

战争一开始,苏联政府就制定了军工业东迁计划,大批军工企业搬到了乌拉尔山区甚至是更远的西伯利亚,这完全脱离了德国空军的各类型中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即便是那些处于作战半径内的,也被大量的高射炮和战斗机掩护,德国空军战斗机腿短,无法提供全程掩护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

从深层次上看,德国在战争爆发之前就没有认真准备将要与苏联这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战争,战争的假想敌都是像波兰、荷兰、法国这种战略纵深较浅的国家,所设计和生产的武器也是为了闪电战而准备的,所以像HE-111、JU-88、DO217这样的中型轰炸机成为了德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中坚力量。德国并没有服役数量足够的传统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比较多的还是Ju-88、Do-217这种战术轰炸机和Ju-87、Hs-129这种前线支援型的俯冲轰炸机和攻击机。航程相对来说比较远的轰炸机型号,比如He-177产量堪忧。

德国集中力量发展战术空军,其战术核心是夺取制空权后,用战术轰炸机配合装甲部队进行快速的进攻,这和德国闪电战的总体思路是吻合的,因为德国在装备了一部分装甲部队之余,无力将全部陆军机械化,其炮兵仍然靠马车机动,完全跟不上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为了给进攻矛头以火力支援,战术空军实际上被当作火炮使用,为了配合这个战术,德国对战术轰炸的精确性极为看重,而在当时战术轰炸想要精确,俯冲轰炸机是唯一的选择。


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德国空军是白手起家的,为了保证一定的数量,只能考虑比较廉价的战术轰炸机。B29威力巨大,但是一架B29的造价,是JU87的10多倍,很明显对德国军队来说,1架B29不如10架J87好用。德国在重整军备10年后,空军规模也才3000多架,如果发展远程轰炸机,这个数字恐怕要缩水一半,没有足够的规模,远程轰炸机是没有什么威力的。即使有一定的规模,远程轰炸机强调的也是对敌战争资源的打击而非作战部队的打击,对德国的闪电战帮助不大。

其次的原因,是苏联人自己的努力,最终让德国人放弃了后方补给绞杀战的设想。在历次大战役,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在掌握着制空权时,对苏联的补给线路进行过封锁的尝试,也确实给苏联人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可是苏联人百折不挠,毫不气馁地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不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改进战术,在苏联人民上下的共同努力、浴血奋战的抵抗下,最终取得保卫战的胜利。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点评!

想了解更多军情,请多多关注风雨!谢谢!


风雨兼程170983658


德国做为一战战败国,《凡尔塞和约》对德国展开了重重限制,不允许有空军,陆军不允许超过十万,不允许有总参谋部,德国想发展军备只能秘密进行。德国位于欧州中部,虽说“地处中原”但同样也属于“四战之地”,国內还没有石油,(慕尼黑的石油是战后发现的)这些严重的限制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发展,虽然希特勒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但留给德国的时间也确实不多了。“家有三件事,先可紧处来”,为保证国土的安全,只能先发展陆军,为了让陆军有个“保护伞”,德国空军开始强大,同样,由于资源的限制,德国无力发展大空军,只能是战术空军,且周边国家狭小的战略纵深,斯图卡轰炸机(其实叫强击机更合适)执行目标攻击、战场遮断的任务已经胜任。

面对苏联广阔的战略纵深,由上述原因引起的德国空军“短腿”的问题,使德国无法对苏联的战略纵深展开轰炸。


大卫思想


“战略轰炸”最早是由意大利的杜黑将军在《制空权》一书提出来的,其定义是一种“对大城市投下大量炸弹,给市民造成破坏和恐怖,以谋求结束战争”的战略。实施战略轰炸是非常消耗国力的。在二战时期,由于当时的飞行设备和经济的制约,完全能实施这一战略的国家恐怕尚没有出现(美国也有局限的)。从历史史料中来看,在对苏联作战中,德国其实是实施了一些较远或远程轰炸的,但一方面的确是受当时技术制约,苏联的工业从欧洲工业中心撤离后,德国的轰炸机鞭长莫及;其次,德国在地面战略上也有过计划,企图阻断苏联的供给,但在遭遇了苏联红军的英勇抵抗和反击后,没能达到目的;再者苏联广袤的国土让德国的兵力捉襟见肘,最终不得已放弃了。


虚掩的门


第一,一开始德军还不懂得什么是战略轰炸。他们就是疯狂的轰炸城市,给敌方造成重大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想以此击垮敌方的抵抗意志。根本不是有系统有组织的轰炸敌方的工业设施和交通枢纽、通信中心等等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

第二,德国轰炸机普遍存在着腿短的毛病。而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马上组织了战略大转移。许多工厂、企业、机关、学校等等都搬迁到了被称为“东部大后方”的乌拉尔以及中亚地区。德国的飞机根本不可能飞这么远去轰炸它们。

第三,就是苏联军民加强了对战略目标的保护。许多战略目标周边设有高射炮和防空机枪,防空气球和大功率探照灯。另外,战略目标还采用了各种伪装,让德军飞行员在空中难以发现它。还有,苏联在战前非常注意防空建设,许多重要目标下面都设有防空洞,有些还和城市的地铁相连,战争一打响,这些地下防空设施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苏军的英勇战斗,将德军消灭了,将德军驱逐出境了。


血染战旗红


凡尔赛条约的后遗症,限制了德国远程航空轰炸机的研制与生产,航空工业的二十年超级重型的轰炸机计划被荒废了,给德国研发超级重型轰炸机的时间不够充分。

第二是航空燃油的严重缺乏,德军与英法战争之时,苏联还从陆路支持原油给德国。当美国也宣战,苏联也宣战,德军就只能靠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的油田,但产能很少,无法支撑起德国空军的燃料。因为德国陆军机械化师,摩托化师,那个不需要石油燃料支持下,才能动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