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縣“雙業+雙機”牽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鎖定目標 決戰決勝 甩掉 “窮帽”

  本報訊 面對艱鉅的脫貧任務,五寨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牽住產業扶貧的“牛鼻子”,找準發展產業與增收脫貧的結合點,找準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的增長點,探索形成了“兩業+兩機”產業扶貧新模式,全面提升產業帶動能力,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利器”和亮點。

  五寨縣是全省3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也是2018年全市確定的脫貧“摘帽縣”之一。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61個,貧困人口14257戶、32784人。經過4年的努力,全縣共退出貧困村114個,減貧9912戶、23222人。截至目前,貧困縣退出的14項考核指標中,該縣8項指標已達標,剩餘6項中,安全飲水、通互聯網兩項正在加快推進,10月底前將完成;綜合貧困發生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貧困村退出、易地扶貧搬遷4項指標,預計年底可完成;還有47個貧困村(4345戶9562名貧困人口)正處在攻堅決戰中。

  產業就業扶貧到村到戶。“兩業”扶貧新模式,找準了發展產業與增收脫貧的結合點,成為群眾長期穩定的增收渠道。一是產業重構,特色產業引領脫貧。全縣立足優勢產業,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增長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適宜的特色農業產業;瞄準新型產業,引入新動能,培育增長點,大力發展等新興特色產業。全縣精準實施甜糯玉米、脫毒馬鈴薯、優質小雜糧、道地中藥材、露地蔬菜、食用葵、羊、生豬、特色驢、蛋雞、草產業、農副產品加工、光伏電站、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15大類特色產業扶貧增收項目,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主體”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和長效增收機制,直接間接覆蓋到所有貧困戶,帶貧增收10683戶,做到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五寨是中國甜糯玉米之鄉,今年全縣甜糯玉米種植6.5萬畝,帶動貧困戶420戶、貧困人口930人增收。全縣種植脫毒馬鈴薯12萬畝,帶動貧困戶3800戶、貧困人口8360人增收,推廣脫毒馬鈴薯起壟覆蓋技術1萬餘畝,畝均增收千元、戶均增收萬元。全縣以穀子為主種植優質小雜糧29.5萬畝,帶動貧困戶9300戶、貧困人口21100人增收,成為忻州雜糧之都的主產區。全縣中藥材種植新增1.5萬畝,帶動貧困戶420戶、貧困人口920人增收,形成100多個“一村一品”中藥材專業村。全縣種植露地蔬菜0.8萬畝,帶動貧困戶160戶、貧困人口350人增收。種植食用葵1萬畝,帶動貧困戶540戶、貧困人口1180人增收。羊、生豬、能繁母驢、能繁母牛、蛋雞等特色養殖強力帶貧增收。草產業作為轉型發展項目強勁發展,帶動全縣100多個村、貧困戶967戶、貧困人口2127人通過發展草業和養殖業,年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億牧源農牧有限公司成為全省最大的飼草生產企業。大力發展全產業鏈農產品加工產業,加快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134個新建村級光伏電站,1個集中式地面電站,181戶戶用光伏,發電總容量達4.43萬千瓦,全部併網發電,覆蓋貧困戶4951戶。抓住蘆芽山爭創國家5A級景區的機遇,繼續開發“一山、一溝、一坪”(蘆芽山、五寨溝、荷葉坪)旅遊資源,將整溝治理、整村拆除與鄉村旅遊結合起來,推進鄉村旅遊建設,打造晉西北生態旅遊品牌。17家電商企業入駐孵化園,引進京東、美淘村、樂村淘3家電子商務企業,實體店3家,掛牌體驗店76個,抓住五寨縣列入2018年山西省23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的契機,全力推進電商產業扶貧。二是拓寬渠道,工商就業助力脫貧。五寨縣以工商企業為主渠道,通過7個渠道擴大就業,4569名貧困人口實現了就業,解決了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和剩餘勞動力後續發展難題。在工商企業中就業,全縣共有規模工商企業和個體經營戶1800多戶,提供近4000個就業崗位。搬遷勞動力和貧困勞動力與企業簽訂了用工意向協議,在縣內就近打工就可獲得工資性收益或自主創業從事餐飲服務、運輸等生產經營獲得收入。在主導產業鏈條上就業,近年來,五寨縣已成為晉北最大的煤炭集散地,形成完整的煤炭物流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從業人數近2萬人,現有3989名貧困人口在煤炭物流主導產業鏈條上就業、創業,人均年收入超萬元。在農業產業鏈上季節性務工,在城郊附近耕地較少的村莊,大量的貧困勞動力在春播和秋收季節到耕地較多的鄉村打工,增加收入。參與生態治理和生態管護就業,全縣共有47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2300多名貧困勞動力參與造林,獲取勞務收入,聘用428名貧困勞動力擔任護林員,參與生態管護,就業增收。在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上就業,政府在環衛管理、公園管理等市政建設上為貧困戶提供了1000多個公益性崗位,保障搬遷進城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的社區自治管理崗位上就業,全縣在集中安置的小區實行村民自治管理,增設了環衛、物業、超市等管理崗位,搬遷勞動力就近實現就業。塑造特色品牌向外勞務輸出,塑造了“五寨駕駛員”“五寨廚師”“五寨燴菜”等特色品牌。

  農機有機扶貧到鄉村。“兩機”扶貧新戰略,找準了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的增長點。一是農機扶貧已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新引擎。創新了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財政支持方式,實施了“十鄉百村萬戶”農機產業扶貧項目,縣財政將1110萬元整合資金作為農機扶貧財政支持獎補資金,一次性投放到12個鄉鎮的100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中,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破零”資本。全縣利用產業扶貧資金共購買各類農機具1762臺,補貼扶貧產業資金1964.4萬元。創新了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實現形式,由鄉鎮牽頭把關,96個村集體與43個農機合作社或企業建立股份合作關係,由新型農機服務經營主體管理經營,總計投入1776萬元,購買農機具178臺(套),農機總動力2.1萬千瓦,覆蓋貧困戶約1萬戶。創新了新型農機服務經營主體股權構成、組織形式、運行機制,建立了經營主體與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每年按村集體投入資金的10%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分利。創新了村集體資產收益扶貧動態調整機制,村集體將資產收益的40%留村集體用於公益性事業支出,60%保障深度貧困戶兜底,覆蓋的深度貧困戶對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截至目前,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4.3萬千瓦,農業機械化水平位居全市第二,全縣28000戶農民擁有農機,形成了千家萬戶“小鐵牛”與大型機械合作社相互補充的格局。二是有機旱作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新名片。發展有機旱作農業,以綠色有機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突破銷售和增收兩個瓶頸,促進農民增收脫貧。今年,實施了1000畝全省甜糯玉米有機旱作封閉示範片項目。在示範的基礎上,該縣把有機旱作農業配套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到脫毒馬鈴薯和穀子糜黍小雜糧等主導作物上,加快了有機產品認證和地理標識認證,促進了農業綠色、有機、可持續發展。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集結號,更是衝鋒令,五寨縣全縣在行動。此外,該縣通過易地搬遷扶貧、生態扶貧、保障政策落實、貧困村提升工程等超常規舉措,凝聚全社會力量,決勝攻堅硬仗。(本報記者 王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