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亡齒寒,國若不在何處為家?

有國才有家,道理很簡單,即使是鄉野間未曾讀過書的人都知道,更何況是在朝為官的文武大臣呢?話雖如此,不過真正到國家存亡的時刻,大多數人還是顧及自身比憂慮國家多些。或許,人性本身就是自私的吧!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問題無需深究。一個人生活的環境決定了這個人的本性,好的環境培養出的孩子多數是善良之人,壞的環境培養出的孩子多數是邪惡之人。但是還有一個問題不能確切解釋,一個人無論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到了生死關頭,幾乎都是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還是那句話,人性本身就是自私的。

唇亡齒寒,國若不在何處為家?

1840年,英國用艦炮打開了大清王朝的大門,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也由此開始。按道理來講,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應該即刻取消,馬上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革故鼎新,或許就不至於落個亡國的下場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清朝依舊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結果1856年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如果這個時候,清朝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那麼清朝的命運也是能夠繼續延續下去的。

唇亡齒寒,國若不在何處為家?

1895年,大清王朝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很多進步人士意識到西方國家的體制與工業革命的先進性,而且必須學習他們的優點才有可能擺脫落後捱打的局面,於是有了康有為和梁啟超所領導的維新變法。

光緒帝年紀雖少,但是認可西方強盛於自己很多的事實,同意變法。只可惜慈禧太后的干預,導致變法維持不過百日就夭折了。

唇亡齒寒,國若不在何處為家?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留給大清王朝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個時刻,慈禧太后還在為自己壽宴勞民傷財,百般阻止新事物的產生,逆著歷史的潮流而上,真是時代的悲哀!

當然,中國近代落後的局面不能怪罪於慈禧太后一人,還有那些保守的文武大臣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執政者與保守的滿朝文武之所以極力排斥新事物,不接受維新,目的無非是怕自己當下的地位與財產會發生變動。換句話說,就是他們都在維護自己的階級地位,不願意把權利與財物分享給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唇亡齒寒啊!國家都要沒有了,這些高高在上的人還在維護自己的利益,還有什麼意義嗎?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腐朽的大清王朝,內憂外患之際,執政者依然用盡力氣剝削百姓來換取自己不多時的醉生夢死,最後慘死在時代的車輪下,真是可笑至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