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越与弥漫性饭圈逻辑2.0

创造101已经结束了接近半年了,但是我的彩蛋(徐梦洁粉丝)群里依然有说有笑,人声鼎沸。每次打开手机都会有几百甚至上千的聊天记录。比起传统的追星少女那种未成年,狂热,一切以偶像为中心刻板印象,这个群有个大家经常拿来复制粘贴的格言:在这个群里你甚至可以聊徐梦洁。

杨超越与弥漫性饭圈逻辑2.0

是的,除了我们的共同的话题,也就是徐梦洁本人之外,还经常会扯到喝酒,摇滚,八卦新闻,甚至投资买房等等乱七八糟的话题。在这个群里,完全看不见学生党,准确来说是还在家长照拂下的中学生,还在求学阶段的群友也几乎都是海外的留学生。那这还是一个粉丝群么?当然是啊。我们在群里每天都会讨论小偶像的八卦消息,每次有线下活动的时候在群里都会有去到现场的群友的直播,一遍赞叹自家小偶像好看一边赞叹同去的女粉丝好看。像签到打投这类粉丝专业操作也一个都没拉下。

也许你会怀疑说,这只是一个非典型的粉丝群。但是,按照我的观察,这样的群并不少见,或者说,饭圈的逻辑,已经进入了所谓成年人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大家追星追得心平气和,并没有什么违和感。

流量2.0时代有很多定义,我要加上一条,就是,弥漫性的饭圈逻辑。

1、

弥漫性,在医学上的含义就是,边缘不清晰。对于本文的饭圈逻辑来说,一方面指的是,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消费观、审美观、价值观越来越接近;另一方面呢,饭圈也不再是一个由特定人群组成的可以标签化的群体,没事追个星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偶像们已经不是神仙上帝,并非遥不可及,以前的狂热崇拜已经烟消云散,偶像们越来越像是一个很漂亮很优秀的朋友。当然,肯定是有距离感的,但粉丝对偶像的距离感,基本上是出于互相保护为目的的物理隔离,台上台下的关系嘛。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粉丝在机场接机,大家的传统印象可能是,拥挤,尖叫,闪光灯;事实上粉丝的原则是,不能和偶像有身体接触甚至距离太近;不能影响路人的正常秩序;不能进入偶像的私人空间,比如故意买个邻座机票在飞机上和偶像近距离接触,学术用语叫私生饭,是一种很危险的物种,人人喊打。但是,比如偶像在排队安检的时候,大家聊上几句开开玩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个社交网络的时代,线上的交流方式就更多了。比如偶像在自己微博超话的随即回复,俗称翻牌;比如直播,短视频,等等等等。抛开物理距离来讲,这样的交流和朋友之间面对面的聊天,也没什么天上地下的差距。

其实偶像和粉丝的消费观差距并不大。当然偶像赚得比大多数粉丝还是要多的,而且有的还有品牌的赞助。但是,相较于若干年前来说,如今明星身上的单品,大多数情况下,粉丝都消费得起,包包啊首饰啊穿着啊什么的。这也是所谓带货的概念。而这个逻辑已经被商家所了解,并应用到了他们的商业思路上。小到淘宝店,大家可以去淘宝上搜杨幂机场同款,结果铺天盖地。而且粉丝们还会自发的去做一个微博号,里面都是偶像服饰的牌子和价格。大到小红书,明星推荐自己日常用的化妆品啥的。都说是范冰冰、景甜也做微商。对于大多数粉丝来说,明星穿啥我穿啥,可能经济上还有压力,也没这个必要;但是喜欢并消费某件单品,那就太普遍了。

这也是审美上偶像和粉丝趋同的一个表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内还没有那么大的时间跨度去产生不可逾越的文化背景差异。即使是玩古典音乐的郎朗也是出身于普通家庭。同时在信息交换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家用着一样的微信刷着一样的微博,也不太可能出现无法跨越的审美鸿沟。提到旅游大家聊得也都是海岛、日本、欧洲;看一样的超级英雄电影,听一样的周杰伦。偶像们也会跑到自己的超话里收表情包。大家同喜同忧,涉及价值观的问题上也做出差不多的判断。

说到价值观。其实偶像的价值观,很接近于一个职场的价值观。练习、演出、通告、演戏,偶像或者说艺人的日程安排都是身不由己,而且比我们普通的上班族更累,更忙。尊重专业知识,尊重流程和法律,踏实肯干,与人为善,等等等等,这些词在偶像和粉丝之间都是共同的。

所以,即使没有偶像练习生,没有创造101,我相信偶像和粉丝关系的进化也是会到来的。日本的AKB48就为全世界提供了一次进化示范,国内的SNH48以及新出道的AKB48 CHINA都是这个思路在国内的复制和延伸。但是对粉圈来说呢,突破原有的边界可能不会那么快那么彻底。追星可能还是一种亚文化,而不会成为一种弥散性的、没有明显边界的娱乐项目。粉圈还需要一次全网全社会的大讨论,来把这个气球扎破。

万事俱备,只欠杨超越。

2、

杨超越粉丝构成的特点就是,男粉丝多, 首次追星的大龄男粉丝更多。有位网友统计了杨超越官方粉丝群中的3000名成员,男性用户占56%,如果算上散粉的话这个数字还要夸张。作为对比,偶像练习生的TOP蔡徐坤,这个数字是24.1%,创造101的TOP孟美岐呢,这个数字大概是20%。没错,不管是男偶像还是女偶像,粉丝还是以女性居多,而杨超越的粉丝从数据上看更接近全社会的人口分布。

如果没有杨超越,追星还是那个追星。粉丝也还是那个粉丝。就算是我自己,也可能在节目结束后,随着热度降低而不在关注徐梦洁。而“流量2.0”这个词,也应该局限在一个制作单位的经济概念上。而杨超越的出现,以及那次全网diss,让中文互联网重新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追星。

要去解读杨超越现象,必须要从5月31日开始说起。这一天放出了创造1016月2日第二次排名发布那一集的预告,其中包含了王菊对马东那一问: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实力光凭好看就能被观众喜爱。杨超越和王菊的对立,喜欢杨超越的人和讨厌杨超越的人的对立,好看和实力的对立,表面和内涵的对立,以及席卷全网的,杨超越有什么值得喜欢的讨论,都是从这个预告片开始的。今天你聊起杨超越都说这是锦鲤本人,在杨超越的粉丝看来,“锦鲤”这两个字,完全就是从全网对杨超越的恶意中冲刷出来的,锦鲤本来是说转发这个杨超越,就什么都不会就可以高位出道。所以村民和月芽(杨超越的男女粉丝)从来不cue锦鲤这个说法的。

在全网范围的diss中,有一个问题不断拷问对杨超越有好感的人,你为什么喜欢她,她值得欣赏的价值点在哪里。是因为实力么?杨超越实力确实不行。因为长得好看?娱乐圈美女海了去了,光好看可不够。这是一个类似于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终极问题。而且这也不仅仅是杨超越粉丝的问题,这是所有追星甚至不追星的人的共同问题,就是,为什么追星,偶像和粉丝的关系的真正内核究竟是什么。

八组,也就是现在的豆瓣鹅组,代表了传统粉丝的声音。八组的用户画像是,女性,小资,八卦新闻爱好者,在饭圈墙头无数阅人无数,对自己鉴婊能力无比自信。在八组的偶像审美下,杨超越是妥妥的组嘲。什么是组嘲,说白了就是没一句好话。为什么呢,在传统的饭圈语境下,没实力也就罢辽,没实力还火那就是妥妥炒作,炒作的没好人。但是从未追过星的杨超越粉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呢?作为观察者,我总结,是出于常识的理解与认同,以及那么一点点的爱情。

杨超越这个人很有意思。创造101火了之后,杨超越老底都被粉丝翻了出来,像以前的直播啊节目啊什么的,她的言行还是和创造101里一个样;同时她很聪明,知道别人话语里的恶意,知道如何规避并且,知道怎么不往心里去。如果能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上去看待杨超越的争议发言,都是符合情境,不构成黑点的。成团之后,杨超越虽然是流量担当,但是她在团体活动里话并不多,而且总流露出孩子气的一面,用她的话说,“在团里很有安全感”。相较于锦鲤,她自己愿意称自己为“打工仔”,“人活着哪有不累的”。说这话时她的语气和姿势和厂妹们并无二致。

所以,在全网diss期间,在攻击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下,是杨超越在陪着粉丝们“战斗”。“……我粉丝给我投的,我就坐那儿……”,“……我再害怕我也要站下去……”。相比于说谢谢,说回报,杨超越靠着她的智慧,常识以及本能,把她的想法和情绪暴露给粉丝。她也会逗粉丝玩,比如那个抓老鼠的短视频,可能她本人只是看到了这条以前拍得视频觉得好玩,随手发了出来,反而冲破了微博对她的热搜封锁,杨超越这三个字重回热搜。

杨超越和粉丝的关系基础就是价值观的一致。粉丝会觉得自己和偶像是一类人。粉丝愿意陪伴偶像成长成为大明星,偶像愿意用真实的自己陪伴粉丝度过匆匆时光。

欣赏和爱慕是有方向的,而陪伴是相互的。

饭圈逻辑2.0的关键词就应该是,陪伴。

3、

其实追星这个行为的本身,也是陪伴的一部分。

没有自己单枪匹马追星的。自己刷偶像微博,自己给偶像投票,自己去看偶像演出。不存在的。追星一直是一个集体行为。而且这个集体行为还挺有意思。你想想,有这么一群人,不问出身,有相同的爱好,待人友善,不违法犯罪,匿名,不会灌酒,也不想挣你的钱。这样一群新朋友拉你一起玩,这不就是天堂么。粉丝们线下结伴看偶像演出或者录节目,累一点之外也超high。大家拿着偶像手幅和灯牌,穿着奇装异服,商量着应援口号,唱着喜欢的歌,然后进场又蹦又跳,跟球迷并没有什么区别。前段时间的超新星运动会,虎扑的杨超越粉丝居然搞了个tifo,就是能覆盖观众席的大旗,非常吸睛,也算是球迷文化和粉圈文化的碰撞。

线上呢,偶像们会持续有新闻,或者发一点自拍或者短视频,会一直给粉丝们话题。时间久了呢,大家也都熟了,话题也开始不限于偶像,毕竟,能找一个安全的陌生人群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如果聊得开心,恋爱的结婚的也不是新闻。

注意,陌生人社交,对于处于群体生活的学生群体来说,可能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粉丝活动呢,也不仅限与一个群的范围,而是会依据平台搞点更大的事情。比如投稿活动然后整理起来作为礼物送给偶像,比如各种线上的游戏比赛,杨超越的粉丝还组织了一次斗地主比赛。

所以到此为止,连追星这两个字都开始模糊了,追星不仅仅为了追星,还有了更多的诉求。

4、

所以这一切能复制么?

似乎这个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是节目出品方,还能不能做出第二个创造101,还能不能找到第二个杨超越。但是说起新的饭圈逻辑,创造101并不是开天辟地的那个节目。中国有嘻哈,吐槽大会都不能忽略。

有嘻哈被粉圈戏称为有西瓜。为什么有西瓜就能火,新说唱活不了呢?因为有西瓜里rapper才够real,节目里就怼天怼地。节目结束后,虽然由于乱七八糟的原因被广电控制传播,但是多少人开始能在生活中出现说唱这个东西了,同时别忘了pg1出事前爆发性的涨了多少粉丝。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作为内容载体的饭圈,能成,但是有西瓜没成。现在腾讯又上线了即刻电音,也是想走这条老路。

吐槽大会火了李诞和池子,张绍刚也老树新芽。这是完全区别于传统语言表演形式的节目,靠李诞池子以及脱口秀圈子搞活了,了不起。在微博上,李诞比起艺人更像是一个网红段子手,但是前两天的事儿,给李诞提了个问题,究竟能不能在节目里和微博里都能活的好好的。

所以,所谓饭圈逻辑2.0,还远未固化,一切都是预兆式的闪光,gai如是,李诞如是,杨超越亦如是。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力,如今综艺和影视项目不再受到卫视的时间限制,立项越来越多,机会越来越多;观众们也需要更多有才华有魅力的年轻人成为明星,成为偶像。

杨超越与弥漫性饭圈逻辑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