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越與瀰漫性飯圈邏輯2.0

創造101已經結束了接近半年了,但是我的彩蛋(徐夢潔粉絲)群裡依然有說有笑,人聲鼎沸。每次打開手機都會有幾百甚至上千的聊天記錄。比起傳統的追星少女那種未成年,狂熱,一切以偶像為中心刻板印象,這個群有個大家經常拿來複制粘貼的格言:在這個群裡你甚至可以聊徐夢潔。

楊超越與瀰漫性飯圈邏輯2.0

是的,除了我們的共同的話題,也就是徐夢潔本人之外,還經常會扯到喝酒,搖滾,八卦新聞,甚至投資買房等等亂七八糟的話題。在這個群裡,完全看不見學生黨,準確來說是還在家長照拂下的中學生,還在求學階段的群友也幾乎都是海外的留學生。那這還是一個粉絲群麼?當然是啊。我們在群裡每天都會討論小偶像的八卦消息,每次有線下活動的時候在群裡都會有去到現場的群友的直播,一遍讚歎自家小偶像好看一邊讚歎同去的女粉絲好看。像簽到打投這類粉絲專業操作也一個都沒拉下。

也許你會懷疑說,這只是一個非典型的粉絲群。但是,按照我的觀察,這樣的群並不少見,或者說,飯圈的邏輯,已經進入了所謂成年人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大家追星追得心平氣和,並沒有什麼違和感。

流量2.0時代有很多定義,我要加上一條,就是,瀰漫性的飯圈邏輯。

1、

瀰漫性,在醫學上的含義就是,邊緣不清晰。對於本文的飯圈邏輯來說,一方面指的是,偶像和粉絲之間的消費觀、審美觀、價值觀越來越接近;另一方面呢,飯圈也不再是一個由特定人群組成的可以標籤化的群體,沒事追個星成了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

最直觀的一點就是,偶像們已經不是神仙上帝,並非遙不可及,以前的狂熱崇拜已經煙消雲散,偶像們越來越像是一個很漂亮很優秀的朋友。當然,肯定是有距離感的,但粉絲對偶像的距離感,基本上是出於互相保護為目的的物理隔離,臺上臺下的關係嘛。我給大家舉個例子:粉絲在機場接機,大家的傳統印象可能是,擁擠,尖叫,閃光燈;事實上粉絲的原則是,不能和偶像有身體接觸甚至距離太近;不能影響路人的正常秩序;不能進入偶像的私人空間,比如故意買個鄰座機票在飛機上和偶像近距離接觸,學術用語叫私生飯,是一種很危險的物種,人人喊打。但是,比如偶像在排隊安檢的時候,大家聊上幾句開開玩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這個社交網絡的時代,線上的交流方式就更多了。比如偶像在自己微博超話的隨即回覆,俗稱翻牌;比如直播,短視頻,等等等等。拋開物理距離來講,這樣的交流和朋友之間面對面的聊天,也沒什麼天上地下的差距。

其實偶像和粉絲的消費觀差距並不大。當然偶像賺得比大多數粉絲還是要多的,而且有的還有品牌的贊助。但是,相較於若干年前來說,如今明星身上的單品,大多數情況下,粉絲都消費得起,包包啊首飾啊穿著啊什麼的。這也是所謂帶貨的概念。而這個邏輯已經被商家所瞭解,並應用到了他們的商業思路上。小到淘寶店,大家可以去淘寶上搜楊冪機場同款,結果鋪天蓋地。而且粉絲們還會自發的去做一個微博號,裡面都是偶像服飾的牌子和價格。大到小紅書,明星推薦自己日常用的化妝品啥的。都說是范冰冰、景甜也做微商。對於大多數粉絲來說,明星穿啥我穿啥,可能經濟上還有壓力,也沒這個必要;但是喜歡並消費某件單品,那就太普遍了。

這也是審美上偶像和粉絲趨同的一個表現。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內還沒有那麼大的時間跨度去產生不可逾越的文化背景差異。即使是玩古典音樂的郎朗也是出身於普通家庭。同時在信息交換如此發達的今天,大家用著一樣的微信刷著一樣的微博,也不太可能出現無法跨越的審美鴻溝。提到旅遊大家聊得也都是海島、日本、歐洲;看一樣的超級英雄電影,聽一樣的周杰倫。偶像們也會跑到自己的超話裡收表情包。大家同喜同憂,涉及價值觀的問題上也做出差不多的判斷。

說到價值觀。其實偶像的價值觀,很接近於一個職場的價值觀。練習、演出、通告、演戲,偶像或者說藝人的日程安排都是身不由己,而且比我們普通的上班族更累,更忙。尊重專業知識,尊重流程和法律,踏實肯幹,與人為善,等等等等,這些詞在偶像和粉絲之間都是共同的。

所以,即使沒有偶像練習生,沒有創造101,我相信偶像和粉絲關係的進化也是會到來的。日本的AKB48就為全世界提供了一次進化示範,國內的SNH48以及新出道的AKB48 CHINA都是這個思路在國內的複製和延伸。但是對粉圈來說呢,突破原有的邊界可能不會那麼快那麼徹底。追星可能還是一種亞文化,而不會成為一種彌散性的、沒有明顯邊界的娛樂項目。粉圈還需要一次全網全社會的大討論,來把這個氣球扎破。

萬事俱備,只欠楊超越。

2、

楊超越粉絲構成的特點就是,男粉絲多, 首次追星的大齡男粉絲更多。有位網友統計了楊超越官方粉絲群中的3000名成員,男性用戶佔56%,如果算上散粉的話這個數字還要誇張。作為對比,偶像練習生的TOP蔡徐坤,這個數字是24.1%,創造101的TOP孟美岐呢,這個數字大概是20%。沒錯,不管是男偶像還是女偶像,粉絲還是以女性居多,而楊超越的粉絲從數據上看更接近全社會的人口分佈。

如果沒有楊超越,追星還是那個追星。粉絲也還是那個粉絲。就算是我自己,也可能在節目結束後,隨著熱度降低而不在關注徐夢潔。而“流量2.0”這個詞,也應該侷限在一個製作單位的經濟概念上。而楊超越的出現,以及那次全網diss,讓中文互聯網重新思考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追星。

要去解讀楊超越現象,必須要從5月31日開始說起。這一天放出了創造1016月2日第二次排名發佈那一集的預告,其中包含了王菊對馬東那一問:為什麼有的人沒有實力光憑好看就能被觀眾喜愛。楊超越和王菊的對立,喜歡楊超越的人和討厭楊超越的人的對立,好看和實力的對立,表面和內涵的對立,以及席捲全網的,楊超越有什麼值得喜歡的討論,都是從這個預告片開始的。今天你聊起楊超越都說這是錦鯉本人,在楊超越的粉絲看來,“錦鯉”這兩個字,完全就是從全網對楊超越的惡意中沖刷出來的,錦鯉本來是說轉發這個楊超越,就什麼都不會就可以高位出道。所以村民和月芽(楊超越的男女粉絲)從來不cue錦鯉這個說法的。

在全網範圍的diss中,有一個問題不斷拷問對楊超越有好感的人,你為什麼喜歡她,她值得欣賞的價值點在哪裡。是因為實力麼?楊超越實力確實不行。因為長得好看?娛樂圈美女海了去了,光好看可不夠。這是一個類似於你是誰從哪來到哪去的終極問題。而且這也不僅僅是楊超越粉絲的問題,這是所有追星甚至不追星的人的共同問題,就是,為什麼追星,偶像和粉絲的關係的真正內核究竟是什麼。

八組,也就是現在的豆瓣鵝組,代表了傳統粉絲的聲音。八組的用戶畫像是,女性,小資,八卦新聞愛好者,在飯圈牆頭無數閱人無數,對自己鑑婊能力無比自信。在八組的偶像審美下,楊超越是妥妥的組嘲。什麼是組嘲,說白了就是沒一句好話。為什麼呢,在傳統的飯圈語境下,沒實力也就罷遼,沒實力還火那就是妥妥炒作,炒作的沒好人。但是從未追過星的楊超越粉絲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什麼呢?作為觀察者,我總結,是出於常識的理解與認同,以及那麼一點點的愛情。

楊超越這個人很有意思。創造101火了之後,楊超越老底都被粉絲翻了出來,像以前的直播啊節目啊什麼的,她的言行還是和創造101裡一個樣;同時她很聰明,知道別人話語裡的惡意,知道如何規避並且,知道怎麼不往心裡去。如果能站在一箇中立的角度上去看待楊超越的爭議發言,都是符合情境,不構成黑點的。成團之後,楊超越雖然是流量擔當,但是她在團體活動裡話並不多,而且總流露出孩子氣的一面,用她的話說,“在團裡很有安全感”。相較於錦鯉,她自己願意稱自己為“打工仔”,“人活著哪有不累的”。說這話時她的語氣和姿勢和廠妹們並無二致。

所以,在全網diss期間,在攻擊無處不在的網絡環境下,是楊超越在陪著粉絲們“戰鬥”。“……我粉絲給我投的,我就坐那兒……”,“……我再害怕我也要站下去……”。相比於說謝謝,說回報,楊超越靠著她的智慧,常識以及本能,把她的想法和情緒暴露給粉絲。她也會逗粉絲玩,比如那個抓老鼠的短視頻,可能她本人只是看到了這條以前拍得視頻覺得好玩,隨手發了出來,反而衝破了微博對她的熱搜封鎖,楊超越這三個字重回熱搜。

楊超越和粉絲的關係基礎就是價值觀的一致。粉絲會覺得自己和偶像是一類人。粉絲願意陪伴偶像成長成為大明星,偶像願意用真實的自己陪伴粉絲度過匆匆時光。

欣賞和愛慕是有方向的,而陪伴是相互的。

飯圈邏輯2.0的關鍵詞就應該是,陪伴。

3、

其實追星這個行為的本身,也是陪伴的一部分。

沒有自己單槍匹馬追星的。自己刷偶像微博,自己給偶像投票,自己去看偶像演出。不存在的。追星一直是一個集體行為。而且這個集體行為還挺有意思。你想想,有這麼一群人,不問出身,有相同的愛好,待人友善,不違法犯罪,匿名,不會灌酒,也不想掙你的錢。這樣一群新朋友拉你一起玩,這不就是天堂麼。粉絲們線下結伴看偶像演出或者錄節目,累一點之外也超high。大家拿著偶像手幅和燈牌,穿著奇裝異服,商量著應援口號,唱著喜歡的歌,然後進場又蹦又跳,跟球迷並沒有什麼區別。前段時間的超新星運動會,虎撲的楊超越粉絲居然搞了個tifo,就是能覆蓋觀眾席的大旗,非常吸睛,也算是球迷文化和粉圈文化的碰撞。

線上呢,偶像們會持續有新聞,或者發一點自拍或者短視頻,會一直給粉絲們話題。時間久了呢,大家也都熟了,話題也開始不限於偶像,畢竟,能找一個安全的陌生人群真的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如果聊得開心,戀愛的結婚的也不是新聞。

注意,陌生人社交,對於處於群體生活的學生群體來說,可能意義不大,但是對於上班族來說是非常難得的。粉絲活動呢,也不僅限與一個群的範圍,而是會依據平臺搞點更大的事情。比如投稿活動然後整理起來作為禮物送給偶像,比如各種線上的遊戲比賽,楊超越的粉絲還組織了一次鬥地主比賽。

所以到此為止,連追星這兩個字都開始模糊了,追星不僅僅為了追星,還有了更多的訴求。

4、

所以這一切能複製麼?

似乎這個問題的第一責任人是節目出品方,還能不能做出第二個創造101,還能不能找到第二個楊超越。但是說起新的飯圈邏輯,創造101並不是開天闢地的那個節目。中國有嘻哈,吐槽大會都不能忽略。

有嘻哈被粉圈戲稱為有西瓜。為什麼有西瓜就能火,新說唱活不了呢?因為有西瓜裡rapper才夠real,節目裡就懟天懟地。節目結束後,雖然由於亂七八糟的原因被廣電控制傳播,但是多少人開始能在生活中出現說唱這個東西了,同時別忘了pg1出事前爆發性的漲了多少粉絲。這種新的藝術形式作為內容載體的飯圈,能成,但是有西瓜沒成。現在騰訊又上線了即刻電音,也是想走這條老路。

吐槽大會火了李誕和池子,張紹剛也老樹新芽。這是完全區別於傳統語言表演形式的節目,靠李誕池子以及脫口秀圈子搞活了,了不起。在微博上,李誕比起藝人更像是一個網紅段子手,但是前兩天的事兒,給李誕提了個問題,究竟能不能在節目裡和微博裡都能活的好好的。

所以,所謂飯圈邏輯2.0,還遠未固化,一切都是預兆式的閃光,gai如是,李誕如是,楊超越亦如是。隨著網絡平臺的發力,如今綜藝和影視項目不再受到衛視的時間限制,立項越來越多,機會越來越多;觀眾們也需要更多有才華有魅力的年輕人成為明星,成為偶像。

楊超越與瀰漫性飯圈邏輯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