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的車改“不適症”,怎麼調適?

基层的车改“不适症”,怎么调适?

近日,據媒體報道,貴州省某縣當前保留公務用車共計332輛,較公車改革前572輛減少了240輛,經測算,每年公務交通支出節約了三四百萬元。

該縣的一位車改辦負責人表示:“以前是一個人坐車、一件事情就跑一趟,現在是拼車,湊起來只要不耽誤事情就行。

基层的车改“不适症”,怎么调适?

公車改革,改出了成效

公車改革,是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遏制“車輪上腐敗”的重要舉措。

原先,一輛公務車的支出主要包括司機工資、福利補貼、車輛保險、車庫折舊、大修等費用。公車氾濫擠佔了寶貴的財政資金,支出數目越來越大,財政及各單位早已不堪重負。再加上公車使用效率低下,在一些貧困地區,公務用車的開銷幾乎佔據絕大部分的公共費用。

而且,公車過多過濫,私用現象嚴重。社會公眾調侃公車使用存在“三三制”現象,即公務用車真正用於辦公事佔三分之一,領導幹部及其親屬私用佔三分之一,司機私用又佔三分之一。領導幹部公車私用、公車超標、超編配車等問題屢禁不止,不僅浪費了社會公共資源,而且助長奢侈腐敗風氣,損害了政府和幹部形象,廣大人民群眾看在眼裡,想在心上,對公車私用現象早已深惡痛絕。

一些領導幹部用納稅人的錢,不管大事小事,動不動出門就坐著超標豪華公車,被老百姓戲諷為“屁股底下一座樓”。

領導幹部坐專車,講排場、擺闊氣,坐在車裡髮指示,很難和群眾見面,聽不到群眾的意見,更無法與群眾交流,淡化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群眾與領導幹部自然有了疏離感。

公車改革後,全國每年公務用車支出中,用於購車、用車和維修等費用大幅下降,大幅度減少了公共財政支出,節約的資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大大提升了資源的配置效率。車輪上的腐敗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領導幹部在公眾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不斷強化,政府公信力進一步提升

基层的车改“不适症”,怎么调适?

公車改革落地仍有一些“不適感”

01

油費都得自己貼

有媒體調研發現,隨著公車減少,一些偏遠地區如何保障出行成了問題。“除了去縣裡開會,基本都在下村,危改、組組通等各項工作都要去督促,而且每天鄉里都有一半的人要下去。”貴州省某貧困鄉組織委員說。

於是,使用私車成為普遍現象。該鄉距縣城68公里,約一個半小時車程。“一個星期去縣裡至少兩三趟,多的時候天天跑,有高速也不敢走,過路費太高。”這名組織委員說,除了進城,下村開私家車轉兩三個村,就要百把塊錢的油費,這些都是自己貼的

02

補貼報銷難

一些幹部反映公車改革在基層存在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上級與下級不平衡現象。同時,車補由於是鄉鎮自己解決,有財力就發,沒錢就不發。

“全鄉總共有百把個人,但拿車補的就是30個人左右,車補最高700元,最少400多元。”西部一位鄉鎮幹部說,目前領取車補的主要是公務員。“越往上,幹部的車補越多,下鄉的基層工作人員反而越少”“到上面開會學習相對還好,如果下村基本沒什麼補助”。

改革不同步,縣級機關和市級不一樣,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不一樣。”貴州省某縣車改辦負責人說,在基層尤其是鄉鎮一級,不少挑大樑、做事兒的是事業編人員,卻基本沒有車補,這相對不公平。

03

出行不方便

“縣級交通發達了搞車改比較容易,但在

山區,大多數鄉鎮的客車很少,過點就沒有了,去了不一定回得來。”貴州省某縣車改辦負責人表示。

西部某市級單位的工作人員反映,基本上只有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員可以在平臺上叫車,一些委辦局單位只能去市場上租用車輛,但各個單位用車量集中的時候,市場用車公司都無法排班,司機都不夠用。

一些鄉鎮幹部還反映,在平臺上申請用車以及在社會上租車,程序多,手續很麻煩,而且不能隨叫隨走,有些還不能提供正規的發票,極大影響了他們使用的積極性。

04

出現私車公養新動向

一些地方出現了私車公養的新動向。“現在公車減少了,工作量卻在增加。而一些事業單位車補還沒有到位,有些人就有怨言,認為想辦法報銷一點油費理所當然。”貴州省一位縣紀委負責人說。

據瞭解,一些因私車公養被處分的黨員幹部事後自我剖析稱,沒有公車坐了,只能用私家車辦公事,

存在補償心理,所以利用工作便利換取補貼。

基层的车改“不适症”,怎么调适?

公車改革如何再細化完善?

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提高公車使用效率,最大限度方便偏遠和交通不便地區用車需求,已成為多地政府部門思考和探索的主要課題。

建立公務用車平臺,能夠更加高效地保障地方各級公務人員下基層、跨區域等遠距離公務出行,能夠保障突發應急事件處置等重要公務出行。各地運用雲服務和物聯網技術,將車輛調度、軌跡監控、費用結算、績效管理等公務用車各環節全程信息化,杜絕“公車私用”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公務用車運行效率。

例如,安徽省採用“互聯網+公車改革”模式,建立了“全省一張網”,將省市縣三級公務用車全部納入平臺。公務人員可以通過手機終端向平臺預約車輛,使用費用和車輛行駛路徑可以全過程監控、記錄。

貴州某縣建立了一個調度平臺,把全縣公車集中起來,進行統一調配,儘量把閒置車輛調動起來。“目前還是人工調配,儘量偏向基層。”該縣車改辦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會運用大數據技術調配車輛,平臺電腦能顯示應該哪臺車執行任務、行車路線等情況。

當然,提高基層幹部幹事的便利度的同時,也不能弱化監管。要杜絕公車私用、私車公養。加大對各單位財務收支的管理力度,公務出行、維修、保養等必須做好詳細登記,車輛費用的報銷發票一律嚴格管理和審計。同時,引入多方監督力量,全方位監督改革過程,可以及時避免改革失誤,彌補改革漏洞。

除此之外,一些基層幹部也提出了建議:“

建議對地域廣、人員多的鄉鎮多給一些指標。”可分梯級來開展公車改革,並選取一些試點,按照有利於工作開展、有利於提高效率的原則,因地制宜出臺相關配套制度。

還要簡化購買社會服務流程,培育更多有資質的平臺,以發揮市場合理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降低運行成本,創新車輛提供方式,穩步推進公車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