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在北京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曾经有一座名叫大山庄的破旧村子。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东村”,在1990年代初还是一片没有开发的郊区。1990年代,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和音乐人,把这个破败的村庄当作了自己的家园。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前卫艺术的核心群体—“东村艺术家”,至今活跃在中国乃至国际的艺术家张洹就是其中的一员。

90年代的中国行为艺术大多极端,那时张洹创作的作品也散发着浓烈的90年代的气质,粗糙、野蛮、毫不在乎、活力十足。他经常脱光衣服,做一些奇怪的动作。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死亡、与葬礼相伴,是张洹深刻的童年记忆 ,影响着他早年的创作。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前表演的《Angels》是张洹在公共场所的第一件行为作品,缘于当时许多女生的堕胎事件。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1994年,在作品《十二平方米》中,浑身涂满鱼油和蜂蜜的艺术家坐在一肮脏公厕中达1小时,蜂拥的苍蝇贪婪地围绕在他身上。批评家认为把这部作品映射了北京艺术东村、甚至其他地区的生活状况,以及在如此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意志力。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1995年,包括张洹在内的北京“东村”的自由艺术家们,联袂创作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1个全裸的男女按照体重的顺序,从下而上以3、2、2、2、1的人数层层“裸叠”,最重的人趴在最下面,最轻的伏在上面,身体叠罗为1米的高度。这件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1998年,张洹移居美国纽约。在纽约他完成了一项惊人作品——“生肉行走”——艺术家在全身贴满生肉片后走上街头,仿佛就像一块巨大的肉在行走。那张身上裹着牛肉、在街头愤然行走的照片成为又一次经典,取名为《我的纽约》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画册的首页。

2005年是张洹的分水岭,旅居美国八年的张洹回到国内,他放弃了朋友众多的北京,选择了上海,用“10年不卖作品也没问题”的庞大资金建立了一个数百人的工作团队。回国之前,他并未想到彻底放弃行为艺术的“本行”,他仍计划接受世界级美术馆的邀请,前往表演。但是在他开始制作雕塑和装置作品之后,人到中年的张洹决定彻底放弃行为艺术。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对于张洹来说,在国外的那段时间让他感觉他自己是一个牧民,游走在不同的文化当中,然而也是这种生活状态激起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张洹回国后到上海龙华寺拜访,当时满地的香灰让他莫名感动,同时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香客令他惊讶,“各种祈祷都有,有要孩子的,有求财运的,有求健康的,有求官运的,我想还应该有求贪污不要被发现的……都有,这种氛围太强烈了。”于是,香灰便走进了张洹的创作中,他开始大量使用香灰作为创作媒介。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2010年在798的佩斯画廊的个展《放虎归山》中,就有十多幅香灰画的老虎。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2015年,张洹的两尊佛像在悉尼艺术节上展出,两尊佛像的特殊之处在于——由第一尊铝制成的佛像作为模型, 再用二十吨香灰创作出第二尊佛像。有趣的是,在展览的过程中,这尊由香灰佛因暴露于空气中而逐渐消散。其实,这也是该作品的所要体现的哲理之一——生与死、自然轮回以及重生。

从极端到“健康”生活

如今,那个曾经以极端著称的艺术家现在的生活准则是:生活要健康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