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輩子不曾結婚、不曾生子,卻被人們譽為“萬嬰之母”


林巧稚,是中國婦產科學的著名泰斗,更是一位足以媲美特蕾莎、南丁格爾的中國版“聖母”。一輩子接生了五萬多個嬰兒的她,被人們譽為“萬嬰之母”。

1901年12月,林巧稚降生在廈門鼓浪嶼的一個基督教家庭。起初,重男輕女的母親對她的到來非常失望。寒冬臘月的天氣裡,孩子剛一出生,就被扔到了冰冷的床腳邊。幸好父親及時從學堂趕回,把小女兒緊緊地摟進懷裡。 或許正是出生遭棄、幼年喪母的慘痛經歷,讓林巧稚對嬰孩的不幸、女人的痛苦有著深切的體會,並在心底埋下了婦產科醫生的種子。

林巧稚的父親,是一位受過現代教育的歸國華僑,從小就給女兒灌輸先進的西方思想文化,還教會她一口流利的英語。十歲那年,林巧稚去了一家教會學校。基督教的薰陶,讓她的內心充滿慈愛。新式的教育,更讓她萌生了自立自強的想法。到了二十歲,周圍同齡的女生差不多都結婚了,林巧稚卻做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決定:離開家鄉,要去學醫!幸好,開明的父親卻很支持她,東拼西湊為她準備了路費。廈門讀書期間的林巧稚


不久後,林巧稚如願考上了當時中國最好的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林巧稚憑著過人的聰慧和勤奮,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還獲得了醫學院最有分量的“文海”獎學金。在她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女學生,能夠拿到這項沉甸甸的獎學金。 在協和讀書的林巧稚


在林巧稚學醫的年代,中國的婦產科學才剛剛起步。 時女人生孩子,基本上都是請的接生婆,但接生婆沒受過專業訓練,嬰兒死亡率高達16%,產婦死亡率也有1.5 %。畢業的​​時候,由於林巧稚成績優異,協和醫院的各個科室都爭著要她。讓所有人吃驚的是,林巧稚沒有去熱門的外科和內科,卻選擇了毫不起眼的婦產科。她要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獻給祖國醫學最薄弱、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中日戰爭爆發後動盪的局勢中,人們紛紛離開北平,林巧稚卻在北平的東堂子衚衕10號,開起了私人診所。前來看病的婦女絡繹不絕。無論是穿金戴銀的貴婦,還是衣衫檻樓的貧民,林巧稚都對她們盡心盡責,一視同仁。碰到實在交不起醫藥費的窮人,林巧稚不僅不收錢,還主動掏錢資助她們。二戰終於結束,林巧稚重新回到協和醫院。此時的她,已經把接生變成了一門精湛的藝術。


憑著高超的醫術和仁愛的胸懷,林巧稚贏得了萬千婦女的心,請她接生的人也越來越多。冰心的三個孩子,林徽因的兩個孩子,都是經過她的雙手,平安地來到人世。 在病人的心目中,林大夫是她們的“活菩薩”,是她們的“送子觀音”。林巧稚說過:“生平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據患者回憶,林大夫從來不會三言兩語打發病人,而是把他們看成自己的親人,設身處地為病人考慮,為母嬰的幸福傾其所能。

林巧稚一輩子為五萬多名嬰兒接生,被譽為“萬嬰之母”──她的生命,已經和這五萬多個鮮活的生命,緊緊地聯結在一起。可就是這樣一位“聖母”,雖然護送著無數小生命來到人間,自己卻一輩子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對此,林巧稚解釋說:“健康應該從嬰兒抓起;我一輩子沒有結婚,為什麼呢?因為結婚就要準備做母親,就要拿出時間照顧好孩子。為了事業,我決定不結婚。”

林巧稚的一生光輝燦爛,獲得過眾多的頭銜: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身為一個弱女子,林巧稚憑藉自己的不懈付出,成為了社會各界仰望的對象。


可是,這位為婦產科事業奔走一生的白衣天使,還是喜歡人們叫她“林大夫”。在那個年代的女性當中,她那昂揚獨立的風姿、自信爽朗的神態,已經變成一道耀眼的風景。

1983年4月22日清晨,病榻上的林巧稚,在睡夢中忽然喊道:“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過了一會兒,她的嘴角露出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個,真好!”“萬嬰之母”林巧稚,就這樣滿懷著新生的喜悅,走向了生命的終點。1990年為林巧稚發行的紀念郵票。

作為一個女人,林巧稚雖然沒有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卻找到了鍾愛一生的事業,擁有了非同尋常的美麗。很多時候,女人怕的不是受困於現實的羈絆,而是喪失了前進的勇氣。只要有自立自強的精神,每一個女人,都有機會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廈門鼓浪嶼,林巧稚紀念館(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