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桃花源記》的敘述視角來體會這篇文章的傳奇色彩

讀文學作品,是一個常學常新的過程。蔣捷有詞《虞美人·聽雨》雲:"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首詞很形象地告訴我們,年齡不同,閱歷不同,處境不同,面對同一事物,生出的感悟與體會必定不同。

從《桃花源記》的敘述視角來體會這篇文章的傳奇色彩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前的序文,是陶淵明諸多作品中最為奇特的一篇,我們和它從初中就相識,一開始體會可能是陶淵明虛構出的這個世外桃源是多麼美麗,人們無憂無慮的生活多麼令人羨慕。但是今天我們深入一層,從陶淵明的敘事視角深入剖析,你就會體會出這篇文章的傳奇色彩。

一、四種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也稱敘述聚焦,是指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

法國文學家熱奈特把視角或聚焦模式分為四種:零視角(非聚焦型)、內視角(內聚焦)、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外視角(外聚焦)。零視角指的是敘述者對於故事無所不知,以一種上帝的視角來闡述故事。可用公式"敘述者>人物"來表示。內視角為藉助某一人物的意識感知,從某一人物的視角出發,敘述其體驗的世界,可用公式"敘事者=人物"來表示。外視角即只表達客觀事情,不探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可用公式"敘述者

《桃花源記》運用了古樸的形式――傳統傳記文體,故事頗具傳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它之所以奇,不僅僅在此,還與作者在《桃花源記》這篇文章運用了零視角 (非聚焦型)、內視角兩種有關,讓我們來說說看。

二、陶淵明的零視角:無所不知

陶淵明作詩,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語言不是未經錘鍊的,只是不露痕跡,顯得平淡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陶淵明熟悉中國古代傳統敘事散文的筆法套路,運用全知全能的零視角,以人物傳記的寫法,講述了一位武陵人的奇特經歷。

從《桃花源記》的敘述視角來體會這篇文章的傳奇色彩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通對其時空轉換的探索,行動元意義的發掘,可以發現,它是由六個事件嵌合而成:(1)武陵漁人捕魚(2)武陵人奇遇"桃花源"世界(3)武陵人體驗"桃花源"中人的避世生活(4)武陵人出"桃花源"見太守(5)郡守派人尋"桃花源"未果(6)南陽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

武陵人的活動軌跡恰是一棵樹的主幹,其中(2)武陵人奇遇"桃花源"世界,"落英繽紛,芳草鮮美"寫出了桃花源無與倫比的美麗,(3)武陵人體驗"桃花源"中人的避世生活,寫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環境、衣著、待客之道、言語交流,表現了桃源中人無憂無慮的生活,可謂"樸素中見綺麗"。

接著寫武陵人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詣太守,說如此",這裡陶淵明是在批判某些不守信用之人,郡守的找尋,劉子驥的加入,增添了故事情節的生動性和傳奇性,這些是這棵樹生長出來的繁枝茂葉,增添了情節的生動性和意蘊的豐富性。同時,陶淵明生逢東晉亂世,身遭鼎革之禍,詩人偏偏寫出一個特立的和平寧靜的世界,這顯然是對現實冷眼旁觀後的反動,可謂"平淡中見警策"。

總之,陶淵明以全知全能的視角來寫這個故事,不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樸素中見綺麗,平淡中見警策,把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使得故事充滿無窮的傳奇色彩。

三、武陵人內視角(內聚焦型):樸素中見綺麗

武陵人是整篇故事最主要的主人公,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武陵人的視角,像小說一樣描述了其溪行捕魚、誤入桃源仙境、最後重尋迷路三段故事,於樸素的語言之中見出桃花源的綺麗。

從《桃花源記》的敘述視角來體會這篇文章的傳奇色彩

從武陵人視角來看,桃花源充滿著美麗景色,也充滿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第一段寫武陵人溪行捕魚;看見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和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

第二段寫武陵人誤入桃源仙境;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有一種"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畫面感。

第四段寫重尋迷路;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接著寫郡守和南陽劉子驥尋"桃花源"迷路未果,也再次從側面突出了武陵人心中桃花源的美麗與神秘。

四、桃花源人內視角:平淡中見警策

從《桃花源記》的敘述視角來體會這篇文章的傳奇色彩

第三段是從桃花源人的視角來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描寫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環境,衣著,待客之道,言語交流,平淡的言語之中其實處處透著桃源人的警惕之心。

首先描寫武陵人誤入桃花源,桃源人由"大驚"而"問所從來",接著寫"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款待武陵人,還告訴武陵人他們是為了避免秦朝戰亂,於是找個地方奪了起來,率妻子等人來此絕境,一代一代繁衍下去,現在居然都不知道外面是什麼朝代了。"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到最後臨別叮囑武陵人"不足為外人道也"。整段寫得情真意切,寫出了桃源人的熱情淳樸,作者巧妙地將"日常生活詩化",無時不刻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感覺就像真實的人物和場景一樣。

但從桃源人的視角來看,他們是為了避免戰亂才躲起來不願與外人接觸的,他們見到外人突然闖入桃花源,肯定會有警惕之心,這很符合邏輯,當武陵人進來之後,之所以刻意熱情招待武陵人,其目的恐怕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幾日後,武陵人走了,他們特意叮囑,這裡面的事不值得與外人說,可是武陵人出去後就將這事告訴了太守。他們其實早就已經知道武陵人以後會有什麼舉動,所以後來可能將桃花源遷走或是遮蔽了入口,讓被武陵人做了標記的桃花源再也不被世人找到。

總之,陶淵明通過三個敘事視角,寫出了桃花源的真實感,也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與傳奇色彩,其構思之巧妙,讓人擊節讚歎。散文就像陶淵明的詩歌風格那樣"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擺脫了當時流行的"雕琢綺麗之風"和玄言詩風,審美意蘊大大增強。

從《桃花源記》的敘述視角來體會這篇文章的傳奇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