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教材八下《桃花源記》對比閱讀一


部編教材八下《桃花源記》對比閱讀一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25~29題。(14分)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秦時婦人

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臺多客僧①,恐妖偽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懼逐,多權③竄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齎⑤乾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並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問雲:“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婦人笑雲:“寧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須擯落⑨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善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⑩秦人,隨蒙恬築長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⑪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餘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

【註釋】①客僧:外來和尚。②妖偽事起:興妖作怪,蠱惑人心。③權:權且,暫且。④法朗:和尚法號。⑤齎:攜帶。⑥寧:難道。⑦形骸:形體。⑧事:侍奉,供奉。⑨擯落:剃光頭。⑩自:本是。⑪弊:壓迫。

25.請用“/”為下面句子斷句(標兩處)。(2分)

恬 多 使 婦 人 我 等 不 勝 其 弊 逃 竄 至 此。

2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1)便要還家( ) (2)無論魏晉( )

(3)並衣草葉( ) (4)僧具言之( )

2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乃不知有漢 / 汝乃何人 B.尋病終 / 遂尋洞入

C.皆出酒食 / 初食草根 D.悉如外人 / 悉逐之

2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相顧笑曰:“語甚有理。”

29.以下兩題選做一題。(2分)

(1)《桃花源記》中人們來到桃源村和《秦時婦人》中人們來到雁蕩山的原因各是什麼

(2)說說兩篇文章在內容上的相似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