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橋村與桃花源——《社戲》與《桃花源記》群文閱讀

【寫在前面】

之所以要將《社戲》和《桃花源記》放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是因為兩文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從主題上講,兩文表現的都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不過一古一今而已。

從寫作背景上講,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均較為黑暗。

從文章體裁來講,兩文都是敘事性文本。

從文章內容來講,兩文中描寫的平橋村和桃花源皆為“景美,人美”之地。

從敘事特點來講,兩文寫的都有“一波三折”之妙。

“想看戲——卻看不了戲——能看戲——戲卻不好……”這是《社戲》裡的波折;“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初極狹,才通人——豁然開朗——處處志之——不復得路……”這是《桃花源記》裡的波瀾;

從文章的開頭來講,兩文都有一部分“題外描寫”。

《社戲》一開頭,不寫社戲,卻對平橋村和“我”的生活進行敘寫,這不是多餘之筆,這是為表現“樂土”二字,表現平橋村民風淳樸。《桃花源記》開頭有一段對桃林的描寫“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是圍繞“異”字來寫,也表現了桃源世界的外圍之美,之奇。

從文章的結尾來看,《社戲》為抒情、議論,《桃花源記》為敘述說明,但均有對文本內容否定之意。

從寫作上講,虛構的文本,但作者卻偏偏要寫得煞有介事,像真的一樣。《社戲》中魯迅便虛構了“魯鎮”“平橋村”,《桃花源記》中便有了武陵,劉子驥等真人,這叫“虛筆實寫”。

……

可以說,兩文可比的點很多。

平橋村與桃花源——《社戲》與《桃花源記》群文閱讀

【教學目標】

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特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讀懂課文,背誦《桃花源記》,理解兩文所表現的理想世界“景美,人美”,理解兩文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學會梳理和概括課文內容,體會兩文敘事一波三折的特點。

3,學習《社戲》中寫景寫人的方法,並用其來擴寫《桃花源記》。

【學習準備】

【寫在前面】

1,管好手機,不要戰勝了疫情,卻敗給了手機。力爭做到不學習,不動手機。如果要用手機,讓家長監督。

2,網課怎麼上?大家都是第一次。邊走邊看吧。

有消息,我也會在微信群和QQ群中及時轉發的。

3,儘量不要在群中做無效發言,如,聊天,回覆“收到”等。有問題,能私聊儘量私聊,以免打擾別人。

4,預習題本應和課堂教學相對應。但課不是我上,我只是按著自己的教學方向,設計了一個粗坯,可能與網課的教學重點不一致,但它畢竟給你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學習的方向,望認真思考,完成預習。

5,網課如果能暫停和回看的話,希望大家用好“暫停”和“回看”鍵,目的是邊聽邊記,一定要做好筆記。沒有紙質書,可整理在本子上。開學後,工整地謄寫在語文書上。

6,家長忙,自己管好自己。現在比的是自律和自學能力,別給大人添亂。


《社戲》預習設計

一,默讀課文,拿起筆,勾畫文中的生字生詞。同時,將註釋中帶拼音的漢字摘抄在一起。

二,試讀文後的“讀讀寫寫”,將課後的“讀讀寫寫”也摘抄下來,再借助網絡或工具書給不認識的漢字注音。

會正確讀寫課後的“讀讀寫寫”。可讓家長聽寫,以檢測自己的掌握情況。

三,讀完課文後,試完成課後練習的一、三題。可將一、三題抄下來,自己在練習本上試答。

再看看課本前面的預習題二,能否答出。也試一試。寫在練習本上。

提示:戲也不太好,豆也一般般,可“我”為什麼說好,說難忘?可見這不是物的作用,哪麼是誰的作用?

四,文中的“我”是一個兒童,文中的許多描寫(注意是“描寫”,這包括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景物描寫等)很能體現“我”的童真童心,試著再讀課文,找一找。

將相關內容,摘抄在練習本上,並在下面寫好批註(這個地方是怎麼體現兒童的心理的,體現了兒童的什麼心理)。

如: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裡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批註:這句心理描寫隱秘地道出了兒童的心聲,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我”受什麼“優待”呢?下文寫著:有許多小朋友“伴我遊戲”——掘蚯蚓釣蝦,放牛;而且,“蝦照例歸我吃”,還不用讀書。不喜歡讀書,還有好玩好吃的,兒童的內心大都這樣。

如果實在找不出,可完成課後練習題第四題。將題目抄下來,在練習本上批註。

五,找出文中對雙喜的描寫,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可以這樣做:

雙喜真 (寫性格特點),文中這樣寫到 (寫具體表現,可以是語言,可以是動作,也可以是人物語言和動作背後的心理)。

《桃花源記》預習設計

1,拿起筆通讀全文,出聲讀,將不認識的字詞標註出來,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行解決。同時,將註釋中的注音和通假字在文中標出來。

2,對照註釋,試自行翻譯全文,並將自己在翻譯中存在問題在書中畫出來,旁邊標註“?”號。

3,在此基礎上,完成課後練習四、五、一題。

要求:四、五題用鉛筆寫在書上,第一題寫在練習本上。

平橋村與桃花源——《社戲》與《桃花源記》群文閱讀

【教學過程】

一,讀懂課文,理解文意。

1,《社戲》預習檢查。

① 聽寫字詞。聽寫文後“讀讀寫寫”及註釋中的字詞。寫完後,同桌互相訂正,改錯。組織學生將自己寫錯的字詞在書上做好標註。

② 概說課文。《社戲》這篇課文給我們講述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說出人物,事件的起因、發展和結局等。)

2,《桃花源記》預習檢查。

③ 朗讀課文,師生正音。

④ 學生提出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師生解答。

⑤ 與學生一起訂正課後練習四、五題的答案。在此基礎上,基礎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在註釋中再找相關“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的例子。

如文中的兩個“志”,屬於“一詞多義”;“悉”“鹹”等詞屬於古今異義。

⑥ 學生一段段翻譯課文,教師相機糾正。指導學生做好筆記。在學生翻譯文本的過程中,穿插完成課後練習題三,體會古文簡潔的特點。

⑦ 學生概說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說出人物,事件的起因、發展和結局等。)

二,比較兩文,歸納寫作。

環節一:探一探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這兩篇文章之所以放在一起學習,是因為他們在內容和寫作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大家通過學習,有什麼發現呢?

(預設:測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學生說不出來,則老師講解,進入第二環節。)

環節二:老師講解相關內容。

1,關注兩文的結尾,明確本文表現的是作者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社戲》中戲本不好看,豆子也普通,但作者為什麼說再也沒有看到這樣的好戲,再也沒有吃到這樣的好豆呢?

(理解文本重在表現平橋村淳樸,善良的民風。)

關注“再沒有”“不再看到”。再回到平橋村不就體驗到了嗎?

文章這樣結尾想說明什麼?

《桃花源記》的結尾,“一個遂迷,不復得路”,一個“尋病終”,以至於“後遂無問津者”,作者這樣寫想表明什麼?

歸納:這種“結尾否定”的寫法,表明這樣的生活並不存在,這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有條件可提供兩文的寫作背景。

2,梳理文章內容,體會文本敘事的一波三折。

《桃花源記》共五段,你能用四字短語分別概括每段的內容嗎?如1,忽逢桃源。

(預設:忽逢桃源——進入桃源——作客桃源——離開桃源——桃源迷津;與學生一起辨析自己擬的小標題,闡明擬這個標題的原因。同時,明確本文的線索——以武陵人的行蹤為線索。)

完成《社戲》的課後練習題一。

(預設:明確做題思路,先找出所給標題對應的段落,以此為基礎,將前後的內容按所給空格的數目分成相應的層次,再擬標題。

與學生一起辨析標題,闡明擬這個標題的原因。)

問題:兩文中的主人公或在桃源,或想看戲,這個過程容易不?試說說。

(預設:體會作者敘事的一波三折。歸納:敘事類文本要吸引讀者就要有波折、起伏。所謂“作文貴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平橋村與桃花源——《社戲》與《桃花源記》群文閱讀

三,學習寫法,擴展運用。

環節一,學習《社戲》中的寫作手法。

1,學習作者景物描寫的手法。

關注《社戲》的11,12自然段,看一看作者都調動了哪些感官,運用了哪些手法對景物進行描寫?(預設:感官——視,聽,嗅;想像,比喻。)

2,關注作者人物描寫的手法。

找找文中對雙喜的描寫,從這些描寫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雙喜?

(關注文中對雙喜的語言描寫,體現雙喜的聰明、體貼、善解人意等性格特點。歸納:語言描寫要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

環節二,運用《社戲》中的寫作手法,擴寫《桃花源記》。

要求學生運用上面所學的寫作手法,擴寫《桃花源記》。

提示:對《桃花源記》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寫,試著加入自己的聯想與想像,調動多種感官,運用想像和比喻,進行擴寫;

對《桃花源記》的三、四段進行擴寫,加入自己的想像,寫出人物的對話,力爭用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

學生練習、展示,師生評價。

【寫在後面】

這兩篇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教的內容很多,我在“寫在前面”中羅列了一部分。我按照自己的學生水平,選擇了教案中所寫的內容進行教學。你也可以根據你學生的實際,選擇其它內容進行教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