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白玉河

 詩話白玉河

鄭宜瑾

白玉河,維吾爾語稱“玉龍喀什河”,發源於崑崙雪峰北坡,徜徉千里,以甘甜的乳汁哺育著綠洲芸芸生靈。因河中出白玉(羊脂玉),世代流光,映亮白玉河那迷離嫵媚的臉龐,傾倒了歷代文人墨客。

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于闐“東曰白玉河,西曰綠玉河,又西曰烏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異。每歲秋水涸,國王撈玉於河,然後國人得撈玉。”是說:古時于闐採玉主要是在洪水退後從河中揀撈,官方優先起撈,平民待官方揀撈後才可以下河撈玉。

至唐代,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地區。唐人劉駕的《崑山》一詩即反映了這種情況。詩云:“昔時玉為寶,崑山過不得。今時玉為塵,崑山入中國。白玉尚如塵,誰肯愛金銀。”崑山即崑崙山。由此可見,中原人赴崑崙山諸河採玉早在宋代以前。但採玉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因那時路途極為艱險,可以說玉石之身都是生命的鮮血染成。

元代詩人馬祖常,貫用漢語寫詩,他在《河湟書事》中寫道:“波斯老賈渡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採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俗語云,老馬識途。而騎駱駝走次數多了,只要晚上聽到駱駝的鈴聲,也知道路途的遠近。這首詩生動描繪了一位波斯商人攀山涉水,循絲綢之路,來到大漠邊緣的和田白玉河畔,購買了玉石,再到中原換取布匹的情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絲路商品交易的興盛,以及和田美玉的魅力。讀詩有趣,彷彿耳邊響起聲聲駝鈴。

清代詩人褚廷璋詩作《和闐》:“毗沙府號古于闐,蔥嶺千盤積翠連;大乘西來留法顯,重源東下問張騫;漁人秋採河邊玉,戰馬春耕隴上田;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風雨漢家煙。”生動再現了白玉河邊採玉的景象。

乾隆詩人王芑孫以新疆為題材的詩集《西陬牧唱詞六十首》,首創詩文互注的形式,熱情地謳歌清朝統一大業,開創了一代新詩風。清·王芑孫《西陬牧唱詞六十首之一》:“璇源玉隴溯巔崖,喀瑪還聞追琢佳;金勒無章記綏靖,雲龍寶翁上瑤階。”詩中記載了和田玉這一珍貴的物產及邊疆一統的豪邁情懷。

清詩人蕭雄著有《西疆雜述詩》,其中一首《土產》:“玉擬羊脂溫且腴,昆岡氣脈本來殊;六城人擁雙河畔,入水非求徑寸珠。”詩大加讚美和田玉的溫潤高潔,和田人下河撈玉的喜悅心情。

乾隆的《于闐採玉圖》:“于闐採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時河水涸,撈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寧慮涉寒波。玉不自言人盡知,那曾隔璞待識之,卞和三獻刖兩足,審然天下應無玉。”乾隆為了使人形象地瞭解當時新疆和田開採山料玉的情景,乾隆還令玉工琢制了一件碧玉《于闐採玉圖》山子(1765年),並題此詩於背面。

清代詩人福慶的《撈玉》則詳細描寫了嚴格的撈玉情景:“羌肩銑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鑼鳴朱一點,岸波分處繳公堂。”清代福慶在一首詩中有同樣的描述:“羌肩銑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鑼鳴朱一點,岸波分處繳公堂”可見,那時撈玉是何等的嚴格,官兵層層把守,河中的玉石財富,全為官府壟斷攫取,當地人民所得到的是奴隸般沉重的差役。

原來,白玉河是一條神奇的河,是一條詩意的河。以玉為媒,聯綴與中原的虹橋;以玉為食,修行內心的高潔。千百年來,那些靈動的、散發著墨香的詩篇,在白玉河汩汩流淌。

詩話白玉河

詩話白玉河

詩話白玉河

詩話白玉河

詩話白玉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