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一般來說,先秦的青銅器主要來自於商周兩個朝代,一般來說主要分為酒器、食器、水器、樂器等等,特別是例如商代就出土了很多的酒器,而像禮器,是祭祀用的。下面就一個個的來說。

名稱:戉箙卣(yue四聲,fu二聲,you三聲),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館藏。這件器物叫卣,卣是盛酒器,主要用來放酒的,看見蓋子和提手了就是這樣子用的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樑,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名稱:吳王夫差盉(he第二聲),上海博物館藏,春秋晚期。盉也是一種盛酒的容器,也可以用來調酒一般盉就是三足或者四個足,上面一圈提手,下面那個蓋子上面有鏈條,是可以打開來的,而且口子一般是圓形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名稱:龍紋盉。 梁帶村芮國墓地26號墓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這件器物告訴大家,為了方便奇形怪狀的東西分類,考古學家也是依照一些大致的分類方法來分類的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名稱:方罍(lei第二聲),上海博物館藏。這件東西是水器,主要用來盛水或者盛酒,看他設計的形狀就知道,中間大,容易儲存更多的液體,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看見上半部分的兩個耳朵了,那是用來提的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名稱:父戊方彝(yi第二聲),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館藏。這個東西的名字叫彝,也是個酒器一般比較高,是方形的,其實一般還有蓋子,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稜。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名稱:父乙觥(gong第一聲),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館藏。這種形狀的一般叫兕觥。看形狀就知道是幹什麼的了,主要是倒酒的時候用的,右邊是把手。觥籌交錯的成語大概就是從這裡來的。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名稱:父乙觶(zhi第四聲),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館藏。這東西也是個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名稱:甲簋(gui第三聲),西周早期,上海博物館藏。簋這種東西在各地博物館還是非常常見的,是一種食器,通俗點說,就是吃飯的東西,當然,不是讓你捧著這個大傢伙吃,這大致類似於放飯的地方,相當於如今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名稱:龍紋簠(fu第三聲),這東西也是用來盛放食物的,是食器的一種。他的足比較短,中間那個縫隙的地方就是可以打開來的,然後就變身成為兩個一樣的放吃的的器物了,這在考古學上叫“卻立”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名稱:觚形器(gu第二聲),這件器物叫觚,在博物館也非常常見,喇叭一樣的東西。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美,紋飾繁複而華貴。

關於青銅器知識的一點科普。

今天只介紹了一小部分青銅器,如果大家喜歡的話日後會繼續來做關於青銅器的圖文。

如諸位喜歡的話,還請多多點贊與關注,小生拜謝。

您的每一份支持,小生都銘記在心,由衷的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