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这位仁君,他去世时举国悲痛,连外国人都要纪念他

历史上的皇帝很多,称得上“仁君”的却并不多。很多皇帝即位之初是勤政爱民,可难免虎头蛇尾,到了晚年时常做些昏庸无德、专横跋扈的事情。北宋的宋仁宗赵祯,却是一个人人称赞的好皇帝,他去世时不仅国内是举国哀悼,就连邻国的皇帝都悲伤不已,甚至号啕大哭。

宋朝这位仁君,他去世时举国悲痛,连外国人都要纪念他

好皇帝的标准是什么呢?不同的时代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贤明、仁爱、宽厚、勤俭这几样,宋仁宗却都做到了。

对封建社会的皇帝来说,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很容易改变他们的个性,不论他的初心是好是坏,都容易被高高在上的龙椅“惯坏”。宋仁宗13岁继位,登基后的前10年里,是刘太后掌权,宋仁宗并没有亲政的机会。

宋朝这位仁君,他去世时举国悲痛,连外国人都要纪念他

不仅没有机会理政,就连他自己的皇后,都被太后干预。仁宗原本中意一位富商的女儿,可刘太后认为这个女人不合适,硬是将此女嫁给了自己前夫的儿子,然后另给仁宗选了一位皇后。与心上人擦肩而过这事深深伤害了仁宗,但仁孝的他却并未表露不满。多年后,他得知刘太后不是他的生母时,也曾经记恨刘太后,当得知生母并非刘太后害死,又亲自到刘氏画像前焚香讲明,说明刘氏并没有杀害自己的母亲,不应该背负这个罪名。

宋朝这位仁君,他去世时举国悲痛,连外国人都要纪念他

对于夺取自己十年皇权和婚姻幸福的长辈,他却并没对其“算后账”,有这样胸怀的皇帝,实在是稀少。

仁宗的大度贤明不仅仅是对长辈,连臣子与他争论时,他也是大度包容,从来不用身份压人。包拯是有名的诤臣,即便是仁宗这样的宽厚贤明的皇帝,也经常被包拯直言不讳地挑毛病,仁宗往往是虚心接受,真诚改正,绝不做打击报复之事。一次包拯与仁宗理论,不应该封一位妃子的亲眷为宣徽使(管理皇家事务的官职),说到情绪激动时,包拯的唾沫星子都喷到了仁宗脸上。

宋朝这位仁君,他去世时举国悲痛,连外国人都要纪念他

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其他皇帝身上,大臣早就跪地求饶,害怕皇帝怪罪。而仁宗呢,一边用袖子擦脸,一边认真听包拯进言,一句怪罪的话都没说。这种君臣相处的场面,也只有仁宗时期才能看见,当然也只有包拯这样的诤臣才会如此滔滔不绝。正是有仁宗这样大度的君主,才能给诤臣一个说话的机会。

仁宗的勤俭朴素,在史书上也有不少的记录。宋朝经济繁荣,连普通百姓的生活都非常富裕,而仁宗却并不喜爱奢华无度的消耗,生活中他时时处处替别人着想,自己则是能省则省。一次他处理政务到深夜,饿了想吃羊肉,但是想到要让人叫醒御厨去为自己忙碌,又要宰杀牲畜,实在是劳民伤财,于是甘愿忍受不说,直到第二天才把此事告诉身边的人。

宋朝这位仁君,他去世时举国悲痛,连外国人都要纪念他

仁宗和侍卫外出,感到口渴时并不吩咐人去找水,而是先看看身边的人带没带水,如果没带他就忍到回宫再喝水,就是不想因为自己让手下人受罚,甘愿忍受一时的口渴。仁宗的宽厚仁爱不仅是对待身边的人,他还竭尽全力想造福后世。他发现藏书楼中的古籍缺损、混乱,问题严重,就召集能臣补救,还尽力搜集民间古籍。他下令,只要交上来一卷藏书楼没有的古籍,就赏赐一匹绢布,捐书多的还能赏赐功名、许以文职,在丰厚福利的作用下,北宋文人地位得到提高,社会风气也得以改善,人人尊敬饱学之士,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为了换取和平,仁宗与辽兴宗达成和解,在“澶渊之盟”基础上,增加岁币,换取边关安宁。虽然增加了岁币压力,但是与两国开战的影响相比,岁币的损失就尤为值得。

宋朝这位仁君,他去世时举国悲痛,连外国人都要纪念他

一直热衷于汉文化的辽道宗对仁宗有很崇高的敬意,他曾派使臣来大宋,求一张仁宗的画像。宋臣建议,为了防止辽国用皇帝画像做巫蛊之术,不要赠送。但仁宗却说,“我一向诚信对待他们,相信他不会做出这种事”,于是派人将画像送到辽国。辽道宗接到画像后,非常欣喜,还特意举行迎接仪式。拜完画像后,他感慨地说“我若是生在中国,也就只能为他做个护卫而已”,可见他对仁宗是充满敬意。

1063年,54岁的仁宗病逝于汴梁城。他去世的很快传遍全国,商贾百姓接连数日罢市,为他焚烧纸钱寄托哀思。辽道宗得知仁宗去世后,拉着宋使臣的手大哭,说辽宋已经42年未动干戈,他要为宋皇帝建立衣冠冢纪念。此后辽皇帝祭拜祖先时,也会恭敬地祭拜仁宗画像,犹如对待他们的祖先一样。

仁宗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品德之高尚连邻国皇帝都十分敬佩。这位皇帝的一生,正应了庙号的“仁”字。他虽不像汉武帝、明太祖那样杀伐果断,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却是一位宽容仁厚的皇帝。正是有容人之量才使得大臣能直言敢谏,国家蒸蒸日上,呈现繁荣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