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篇01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小编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修身篇第一讲——《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身、家、乡、邦、天下的修行次第。


《道德经》第六讲:修身篇 01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zhǎng)

修之于邦①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注:

① 王弼本为:“修之于国其德乃丰”。《韩非子·解老》为:“修之于邦”,可见为避刘邦讳。据傅奕本帛书甲本等校订。后文之“以国观国”,也据此校订。

修身篇01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绎 读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树德,就不会拔除。

建:建树、建德。拔:拔除。

我们学善德篇,七小善,七大善,知道善,是善于。那么善建,建什么?《道德经》还有“建德若偷”,也有“建言有之”。所以熟读很重要,容易做到全文前后联想,而不至于思维无限发散出去,解读的跟《道德经》无关,全部是自己的胡思乱想。

善建要跟不拔联系起来,拔什么呢?从拔的甲骨文看,可知为左右手一起把木从地上拔出来,下面为根系。所以,善建,是善于建树,才能不被拔除。结合全文,意味着要深根固柢,才不容易被拔除。

跟33章“不失其所者久”结合解读,就可以理解为,要善于夯实自己的根基,无论是形而下的事业、身体、工作;还是无形的精氣神,都要善于建树,让自己越来越深根固柢,事业、精神长久,不容易被拔除。要知道自然界也是利害兼有,犹如树木,经受风吹雨打,冰雪霜寒,将春生夏长的精华,下降收敛到树根,即使是寒冬,如果深根固柢,就若无其事,淬炼一下,更加沉稳,毒毒反而更加健康。冬至,表面上草木凋零,在形而下是最冷了,但是在地氣上是冬至一阳生,开始能量慢慢往上。观察春天开花的花骨朵开始萌生出来。

所以善于建树深根固柢,就能熬过冬季,且能借此自然的氣机内敛为精华,反而是化不利为有利。我们要善于观察自然从中领悟出人生的道理。

联想59章:“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要善于把直根往深扎,旁根抓紧大地,才是做到“不拔”。从59章的“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可见,善建者为德,德为根,故有“建德若偷”之说。

善抱者不脱:善于抱住樸,就不会脱落。

抱什么?从“见素抱樸”、“道常无名樸”、“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可知:抱为抱一、抱樸,也就是抱住形而上的道。道者万物之奥,可是个好东西,要善于抱住,千万不要脱落。

那如何才能善抱者不脱呢?实操讲,要经常读经,就在不断地加强与大道的联系。而行于大道才是真正的善抱。就要从修之于身开始逐渐递进到修之于天下,根基扎实。

子孙以祭祀不辍:子孙就会长久祭祀而不会中断。

祭:《说文》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祀:祭天;辍:中断。

祭、祀:与示(礻)有关的,都跟祖、宗、神、祗的崇拜祭祀有关。《左传·文公二年》:祀,国之大事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人重视家族的长久、血缘的长久。善于建德、善于抱樸,就是道德传家久,这样子孙后代就能繁荣,这样就能保持对祖先的祭祀而不会中间断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所以后面就是讲具体的实做。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用这样的道理去修身,他的德就能纯真。

要先从修之于身开始。修,有整治、恢复完美的意思,如修改、修订、修整、修缮等。修之于身,即修身,形而下没有赘形,骨强筋柔;形而上精氣神饱满,魂魄坚固等。

祖国文化中,关于修身的内容很多。《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宋儒曰: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变化氣质。

可见,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修身是上古一直到后世的传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不可分割的基础部分。

修身要有实操方法。什么是实操?就是,虽然修身主要是在形而上的无形的精氣神层面,但是,实际也可操作,有实操的方法,如读经、静坐、站桩等。修身要开源节流,开源如读经站桩,感应大道和天地;也要节流,啬,节约精氣神,无形的身内之物。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个德是对自己的。有修身才有真、才有德,一开始就不走偏,无假。而如果没有修身实操,心是乱的,不能安静,无法返观到自己的内心,也就很难具备真德。

何谓真?就是不带丝毫的私,无私。当然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圣人,都带有自己的私。然而,有私必有挫折。在修行过程之中,这种挫折,就千锤百炼,反复淬炼。逐渐去掉私,就越来越纯粹,逐渐到达如婴儿、如赤子,故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德逐渐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用这样的道理去修家,他的德就能有余。

随着修身日久,慢慢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宁静,身体的健康,还不是孤立的,还跟家庭成员有关。所以,修身,就开始逐渐扩大到如何与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在经典的指引下,开始逐渐理解无、无为,如何通过言行,达成无形的氣的交流、和谐冲氣。慢慢,从自己的角度能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有所帮助,至少不给家人添堵,不堵氣,言语通氣,减少内耗;也包含了,通过读经,懂得积累,懂得细节决定成败,懂得未雨绸缪,家庭建设要有长远的目标;也懂得把握当下,把握过程。日久逐渐见功,家庭层面,财货有余,自己的精氣神也开始有余。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这个德是对家人的,对家人也要善,才有德,然后就有了多余。77章: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先独善其身,然后修之于家,有余之后开始修之于乡,在修之于家没有多余之前,还属于私,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修之于乡开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才算得上初步行于大道了。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用这样的道理去修乡,他的德就能增长。

有了多余,就能开始帮助除了家庭成员之外的人了。在老子时代是周天下,下面就是邦,然后就是乡。到了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国家,是郡县制,没有了邦。在农业社会,一开始可能就几户人家,人多了形成自然乡,有了乡亲们。有了多余的财货也好,精氣神也好,就可以帮助他们了,德就开始增长。有德的人,大家心悦诚服,自然能成为一乡之长。

现代社会城镇化,与老子时代不同了。在城市,这个乡,可以是单位、公司、政府机关、社区、微信群、民间组织等等。所以,修之于乡,就是帮助除了家人之外的人。如果在单位,读经读得好、学得好,当个部门经理肯定是没问题的,现代意义的其德乃长。心态谦下、氣质柔弱、乐于助人,必然得到大家的欢迎。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用这样的道理去修邦,他的德就能丰饶。

周武王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基本上现在的一个省,相当于当时的两个邦,如山东齐鲁、河北燕赵等。所以,现代的修之于邦,等于影响了一个省或者半个省。侯,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

传播经典,传递修身正确有效的方法,到了能影响一个省,可以说是修之于邦了。现在如果是省部级干部,也可以说是修之于邦。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用这样的道理去修天下,他的德就能普照。

在一个邦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开始走向修之于天下,也就是当时的周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用这句话理解记忆“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先有真,然后有余,然后乡长,然后丰饶,然后普及。除了丰稍微有点没有规律,别的都相对好记些。

到了现代社会,要比老子时代相对容易多了,不需要走遍全国,周游列国。修之于天下不可能一个一个的讲,必须要象老子这样立言,然后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纸质书、电子书、音频、视频、自媒体、微信、网站、手机、pc等等。当然,德就要非常的厚、普,才能做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理服人。人心最灵,讲道理是表面的,无形的氣质和德行才是最重要的。

故:所以。

人与人不同,家与家不同,乡与乡不同,邦与邦不同,天下与天下也不同。所以,有个普适的问题。那么具体的如何扩展呢?

以身观身:用我的修身来观其他的身。

观:这里指观身与身的不同;后文观,类似。

在个人修身成就的基础上,善于观我与他人的差异,这样推出的修身方法才有普适性。理解为,要观家庭成员的个体情况,教他们修身,从修之于身,进入修之于家。

以家观家:用我的修家来观其他的家。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了,用自己修家的经验,帮助他人修之于家。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要懂得观家与家的差异,帮助乡亲们身体健康、家庭和谐。从修之于家,开始修之于乡,帮助家庭成员之外的人。

以乡观乡:用我的修乡来观其他的乡。

开始有修之于乡的成果了,继续推广,就到了修之于邦。人有地域性的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也要观乡与乡的不同,推广复制修之于乡的经验,开始进入修之于邦。

以邦观邦:用我的修邦来观其他的邦。

开始有修之于邦的成果了,继续推广,就到了修之于天下,观邦与邦的不同,推广复制修之于邦的经验,开始进入修之于天下。

周朝小邦多,孔子当年就到处讲学,不仅仅在鲁国,这就是以邦观邦开始修之于天下了。承认地域差异,就要观,而不能照搬。

以天下观天下:用我的修天下来观其他的天下。

第一个天下是周天下,也说明老子或许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地球村,每个大国、洲,也是天下的概念。文化、人种、宗教、民族等都不同,所以,即使有了中国的修之于天下的经验,也不能照搬。如何才能把《道德经》的思想推广到全世界?让世界人民都来学《道德经》,都从中受益,减少矛盾走向和平,这就是我们的思索和未来的任务。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为什么知道这样做就能修之于天下呢?就是用了以上“观”的办法。

然:这样。我怎么能知道如何修之于天下呢?从自己修身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修行的范围,修和观结合,找到差异,不断复制经验,就能逐渐到达修之于天下。

学习经典在于实做、落地。首先要修身与家;有效果了,有余了,再去自然推广。《道德经》文字学得再好,没有实际修行,没有真正做到,说出来的话就不带相应的无形的内涵,也就不能让人服氣。永远修自己,去甚去奢去泰,剩下就是不言之教了。

本章总结:

本讲整合《道德经》11章,作为修身篇的组成部分。本章要旨在于,指出修行次第,为修之于身、家、乡、邦、天下,逐步上升,次第明确,不是一下子就能到达修之于天下的圣人境界。修身是最基础。

我学《道德经》有一个思维模式:

1、有无徼

2、道天地人

3、身家乡邦天下

一切问题都以此思辨。

传统讲道天地人的巨系统,而人,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地球上60多亿人的集合。修身,独善其身,也不简单,人人独善其身,这个世界自然就好了;修家,开始考虑我跟家人如何相处;修乡,与乡亲们如何相处,帮助他们;修邦,则走出乡,开始更大范围助人;修之于天下,则到了提挈天地,开始辅助天地和万物。

修之于天下,为圣人境界;

修之于邦,为亚圣境界;

修之于乡,为乡贤境界。

修身篇01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本 章 重 点

1、修身为修之于天下的最基础,没有修身,就没有德,更谈不上真德;

2、身家乡邦天下,有明显的修行次第;

3、到了修乡,才开始行于大道,即修行。

(以上讲解著述:黄晓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