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車中的“巨無霸”

日本人管“坦克”叫“戰車”,“91式重戰車”就是“91式重型坦克”的意思。

日本的第一種國產坦克是89式中型坦克,1929年研製成功,並開始批量生產裝備日軍。它的戰鬥全重只有13噸,比今天的輕型坦克還要輕。在此之前,日本大阪兵工廠曾研製出“試製一號戰車”,即第一號試驗型坦克。不過,當時研製的廠家和部分日本軍方人士認為,“試製一號戰車”的性能還是不錯的,“棄之可惜”。於是,大阪兵工廠於1929年繼續完善“試製一號戰車”,於1931年研製成功,因這一年是日本神武天皇紀元的2591年,因此定名為“試製91式重戰車”。

日本戰車中的“巨無霸”

91式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只有18噸,拿今天的標準看,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乘員為5人。令人感興趣的是,它每側有17個小直徑負重輪,成為世界上負重輪最多的坦克。負重輪數量多,提高了越野行駛的平穩性和對地面的適應性,但是,它極大地限制了越野行駛速度的提高,所以,後來的各國坦克沒人再採用這種結構。主要武器是一門70毫米火炮;輔助武器為3挺6.5毫米機槍,一挺裝在炮塔上,另外兩挺分別裝在車體前後的小機槍塔上。也就是說,91式重戰車為“多炮塔式坦克”。動力裝置為224馬力的汽油機,坦克的最大速度為25千米/小時。

按說,91式重型坦克的性能還是不錯的,尤其是機動性,在當時還是說得過去的。但是,日本軍方的主流意見青睞於89乙坦克,致使91式重戰車未能轉入批量生產,僅僅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

日本戰車中的“巨無霸”

雖然“試製91式重戰車”被日本軍方否決,但是,一些熱衷於“重戰車”的人並不死心。於是,從1932年7月起,開始研製25噸級的“重戰車”,1935年定型後,定名為“95式重戰車”。它和91式重戰車相比,從外形到內部結構,都有相當大的變化。

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鉚接結構,車體正面裝甲厚度為35毫米,車體側面裝甲厚度為30毫米;炮塔正面為30毫米,側面為25毫米,裝甲防護性上比91式重戰車要強不少,行動裝置為每側9個小直徑負重輪、4個託帶輪,第一負重輪是獨立的,第2~9負重輪分為兩組,每兩個負重輪又分為一小組,4個負重輪構成一大組,成為雙重平衡懸掛裝置。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戰車的最大速度為22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110千米。採用小直徑負重輪和平衡式懸掛裝置的好處是,履帶板各處的壓力比較均衡,最大的缺點是負重輪的動行程小,使坦克無法高速越野行駛,克服障礙的能力也較差,現代坦克已不採用這種結構。95式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26噸,比91式重型坦克增加了8噸。乘員為5人。車長為6 470毫米,車寬為2 700毫米,車高為2 900毫米,車底距地高為510毫米。其動力裝置為直列、6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為290馬力(213.2千瓦)。主要武器是一門94式70毫米坦克炮,裝於主旋轉炮塔上,彈藥基數為100發;次要武器為一門94式37毫米火炮,裝於車體前面的小炮塔上,攜彈250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攜彈2 940發,其中的一挺裝於炮塔後部,和車體縱軸線有一定夾角,另一挺機槍裝於車體後部。

雖然95式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護性還說得過去,但機動性較差。日本軍方對這種“重戰車”不太感興趣,所以,最終僅生產了4輛。其中的一輛由三菱重工業公司改裝成100毫米自行火炮。95式重戰車雖然拿到諾門坎事件中比試比試,但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也未受到損失。


日本戰車中的“巨無霸”


二戰中德國軍隊“閃擊戰”的巨大成功,加上1939年蘇日諾門坎事件(蘇方稱為“哈拉哈河之戰”)中,日軍的小坦克不敵蘇聯紅軍BT快速坦克的殘酷事實,使得日本軍方在大力研製中型坦克的同時,也萌發了研製超重型坦克的念頭,企圖使它能成為無敵的“活動堡壘”。

100噸級的超重型坦克 1940年日本陸軍開始了極其秘密的100噸坦克的研製工作。100噸超重型坦克未能命名。其戰鬥全重約100噸,乘員11人,車長約10米,車寬為4.2米,車高為4.0米。

它那龐大的身軀,活像一名“橫綱”級的日本相撲運動員。發動機的動力通過離合器傳遞到變速箱,經轉向機構和側減速器,將動力傳遞到主動輪和履帶,推動坦克前進。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鉚接結構,基體裝甲板厚度為35毫米,但車體正面又加裝了兩層35毫米厚的鋼裝甲板,達到105毫米厚。車體兩側有35毫米厚的鋼裝甲板。這樣的裝甲厚度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很少見的。

其動力裝置位於車體後部左右兩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它的動力裝置為兩臺功率各為550馬力的航空發動機,並聯使用,最大功率達1 100馬力(808.8千瓦)。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每側有12個小直徑負重輪,分為3組,為雙重平衡式懸掛裝置。操縱裝置採用液壓助力式操縱裝置。坦克的最大速度為25千米/小時,最大爬坡度為31度。

其主要武器是一門改進型的92式100毫米加農炮,裝於中央主炮塔上;次要武器為2門37毫米坦克炮,裝於車體前部的小炮塔上。也就是說,100噸超重型坦克為多炮塔式超重型坦克。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一挺為車體前機槍,一挺為炮塔後機槍。

在整車試製過程中,它的形體過於龐大,樣車裝配好了之後,由裝配車間運至試驗場時,僅僅50千米的路程“走”了10天,車體太寬,運輸時要卸下懸掛裝置的一些部件,樣車只能靠拖車一點一點挪動,跟蝸牛差不多。不過,日本軍方對這種100噸超重型坦克的試驗非常重視。日本陸軍的一些要員以及被稱為“日本戰車之父”的原乙未生少將都參觀了100噸超重型坦克樣車的行駛試驗。無奈,這個“鋼鐵巨無霸”很不爭氣,剛剛跑出沒多遠就壓壞了路面,車體下陷,緊接著坦克的轉向又十分困難……這一切使得這次期待已久的實車試驗早早收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