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舞:對話神靈,舞動靈魂,探尋古老神祕的巫舞

薩滿舞:對話神靈,舞動靈魂,探尋古老神秘的巫舞

伴著鏗鏘有力的鼓點,身著層次分明的七彩服裝,跳躍、旋轉,衣上的鷹翎、飄帶隨風起舞,腰間的獸骨、銅鈴碰撞間叮噹有聲。鼓聲逐漸激越,亢奮而攝人心魄,舞者的動作幾近癲狂,口中的禱詞和吟唱在激烈的舞動中化為癲狂無畏的吶喊。倏忽,萬籟俱寂,舞動戛然而止,瘋狂的餘韻中似經一次靈魂的洗禮。這是一次人與神的對話,來自古老而神秘的薩滿教。

薩滿教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發展的階段,而薩滿舞則通過肢體語言為我們講述了彼時漁獵、耕種、牧畜的生活圖景。遠古矇昧時代,科學尚不發達,凡遇雷電、水火、病厄以及其他認知範圍外的事件,歸結於鬼神總是沒錯的,於是供奉以饗鬼神,舞樂以娛鬼神,薩滿舞由此而生。

薩滿舞:對話神靈,舞動靈魂,探尋古老神秘的巫舞

薩滿舞的出現依託於薩滿教,而一個宗教的產生無疑根植於當地的民風民俗。薩滿舞的服裝道具、舞蹈動作中常出現熊、鹿、鷹等動物形象,這與薩滿教對動物、植物、無生物作為圖騰崇拜的原始觀念分不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諸如肅慎、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以遊牧打獵為生,這使得他們對一些動物圖騰有著天然的崇拜,同時這種崇拜還蔓延到宗教文化中,至今仍留存於我國北方如蒙古、滿、錫伯、赫哲等少數民族中。

薩滿舞:對話神靈,舞動靈魂,探尋古老神秘的巫舞

祭祀、驅邪、祈福在這些盛大的節日和活動中常常可以看見身著盛裝的薩滿(巫師),有時一個人圍火獨舞,有時兩三個人配合舞蹈,更有甚者幾十乃至幾百人圍著主祭薩滿而舞,動作雄渾穩健、整齊劃一,對巫舞的虔誠信仰,對生命的敬畏透過舞蹈傳達出來。上身挺直,雙臂時而平伸時而上舉時而在胸前環繞,整個人以仰望的姿態與天地人神進行著交流。雙腿展開或作馬步,伴著樂音的節拍踏步、跳躍、旋轉,厚重的步伐帶起土地的塵煙,力量與勇氣彰顯無遺。

薩滿舞:對話神靈,舞動靈魂,探尋古老神秘的巫舞

且歌且舞,伴著激越的鼓點,不加修飾原生態的粗獷歌聲劃過空曠的原野,寂寥而動人心魄。如今,舞臺上的薩滿舞表演在此基礎上加入了美聲、和聲,歌聲更加豐滿靈動。伴奏也融入各民族特色樂器,嗩吶聲聲,鐵鼓錚錚,節日的喜悅撲面而來。

薩滿舞:對話神靈,舞動靈魂,探尋古老神秘的巫舞

不可否認,出身於宗教儀式的薩滿舞帶有濃重的迷信色彩,而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一舞蹈逐漸失去生存的土壤。但是,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薩滿舞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範疇。脫離宗教意義,單純以舞蹈藝術的眼光去審視它,可以發現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舞蹈,它以獨特的魅力和生命力指引了多個少數民族舞蹈的形成和發展。蒙古族的《安代舞》、滿族的《單鼓舞》、錫伯族的《抓鼓舞》等,無不帶著薩滿舞的影子。

薩滿舞:對話神靈,舞動靈魂,探尋古老神秘的巫舞

透過薩滿舞我們可以看見遠古先民鄰水而漁,臨山而獵,鄰地而耕的簡單生活;可以看見他們仰天地而生,所以敬畏天地鬼神的純粹信仰;還可以看見偉大的母親和浴火而來拯救萬千黎民的英雄。它是舞蹈,也是史詩,更是歷史浮沉積澱的見證者。

薩滿舞:對話神靈,舞動靈魂,探尋古老神秘的巫舞

如今,作為一種特色民族文化,薩滿舞越來越多地被搬到舞臺上進行展示。新的人才、新的主題、新的樂器的融入使薩滿舞的表演越來越多樣化。薩滿,這個遙遠的古老詞彙,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中逐漸遠去,如今重現舞臺無疑為人們瞭解過去保留了一扇窗戶,使人們從此洞見了先民們某一層面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