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祖籍河南,记忆中的老家,乡味儿最浓的就是春节,儿时的记忆里,每年一到腊月就开始翘首盼望新年,尤其过了农历腊月初八以后,村子里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大人逐渐忙碌起来,孩子们就开始每天数着指头,急切地等待着春节来临。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等到腊月二十三扫完房子、祭完灶神后,就仿佛听到了“年”的脚步声,各家各户忙着准备年货、打扫房子,准备迎接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然而,在记忆里,不等到腊月二十八母亲蒸“枣山”,这“年”的味道就还不足够浓烈。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儿时听父亲讲过,祖先都是从山西洪洞县枣庄迁居过来的,村前有一棵大槐树,村子旁边还有一座山,叫枣山。山高路远无法回去,游子思乡情切,心中万般思念,于是每年春节,家里的女人便用面和大枣蒸一座“枣山”,一些大馍,大年初一放在供桌上祭奠。

以缅怀祖先,表达思乡之情。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于是,过年蒸“枣山”,也便成了一种仪式。母亲说,二十三扫房子就是为了蒸枣山,把各处打扫干净,包括墙梁、墙壁、屋顶以及门窗的角角落落,以免蒸枣山时掀开锅盖蒸汽上浮,房梁上的脏东西落下来,玷污祖先。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扫完房子,还要腾出一间房专门放置枣山和大馍,接着收拾蒸枣山的器具:发面用的大簸箩,盖毯,以及蒸锅上用的篦子、笼布、锅盖,还有盛放大馍枣山的席子、盖布等等,全部都要仔细清洗干净,拿出去晾干,等到这些东西都晾干,也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到了腊月二十七这一天,一早起母亲便把发面的酵子调好,温在大锅里盖紧锅盖。到了晚上,酵子也发好了。早早吃过晚饭,把孩子们赶回房间睡觉。

母亲便开始和面了,面要分好几次和,因为用的面多。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那时候村子里还没通电,只点着一根昏黄幽暗的蜡烛,父亲背回一麻袋麦秸,铺在厨房一角,离灶台不远的地方,等厚厚地铺好一层,便把大簸箩放在上面,准备好的好几条厚厚的棉被也放在一边备用。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第二天清晨,也就是腊月二十八这一天,父母便早早起了床,简单用过早饭,父亲则出门去请蒸馍的亲戚,一般都是同族的婶婶大娘,等“师傅们”到齐,一切正式开始。这时候,小孩子们是不许在家的,因为担心孩子们口无遮拦,在蒸馍过程中说傻话,触犯先祖,不吉利。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盘面,搓面条,盘花,装笼,安枣……一切工序井然有序地进行着,长辈们一边温馨地闲聊,一般说些讨彩的吉利话,蒸笼上冒着白气,馒头的香味儿在大门外老远就能闻得到,比平时吃的馒头真的要好多少辈。所以,常常在外面馋得只流口水。

最关键的,孩子们总想赶紧吃枣花,但是,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蒸出来的枣山大馍,都是准备上供、走亲戚的。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枣山”分许多花样,各家各户都有不同,枣山的高低品次也显示着这家女主人的手艺,所以,暗地里,也都带着比拼的心劲儿,巧思妙想,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但无论花样如何改变,面鱼造型、石榴花造型、莲藕造型一般都是少不了的。

鱼预示年年有余,石榴代表多子多孙,莲藕是节节升高……每一个造型都倾注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意愿。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蒸好的大馍、枣山要正面朝下用单独的托盘盛放,等到自然放凉,便翻过来,十分妥当地放在安全的地方,静静地等待大年初一摆上供桌。在乡音乡情里,枣山的记忆那么深刻,和新年的味道融在一处,与烟花炮竹、团员的笑语欢颜缠绵难分,刻进游子的骨头里。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有人说,每一个家人,都是心上的一块肉。那么,每一个枣山,也是游子心头一块难以解开的思乡之结吧。父辈们缅怀大槐树下的枣庄村,而我们,则把父母客居的中原土地过成了故乡。乡音袅袅,回味无穷,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一回首,还是那片土地、那个院落、那座深情而又沉重的“枣山”……


母亲的“枣山”:黯然乡魂归依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