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和我們都要學會,從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納

01吳昕的真情流露

看了兩期《我家那閨女》,印象最深的還是吳昕。

在第一期節目中,吳昕真情流露,談及自己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在說到某年跨年晚會自己節目被砍時,心酸落淚,稱那次經歷對她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不過這件事也促成了她的轉變,使她近兩年慢慢地從不自信的魔咒裡走了出來。

吳昕畢業於大連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曾在大連電視臺《時尚十分》欄目兼職主持,2006年參加湖南衛視《閃亮新主播》大賽獲得亞軍後進入快樂大本營。當年在《閃亮新主播》中,吳昕表現優異,談吐有度、自信陽光,是一個光芒四射又非常有靈氣的姑娘。但進入大本營後,她慢慢變得畏縮和膽怯,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逐漸淪為默默無聞的綠葉,被眾多觀眾批評。那十年,她不斷和自己較勁,走不出自我否定的怪圈。

吳昕和我們都要學會,從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納

在那次節目被砍之後,她感覺自己“所有的優越感被埋到谷底,打入塵埃”,然後開始努力改變,觸底反彈,這兩年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和成績,心態也比以前更好了。

有人認為吳昕是在賣慘,她明明已經有那麼好的舞臺,有比別人多得多的機會,卻一直沒有進步,現在還哭哭啼啼的抱怨,太矯情了。但其實,她只是真情流露而已,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她的痛苦是真實的,是可以理解的。

02自我否定是成長的必修課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自我否定這個經歷或早或晚,終會到來,每個人都一樣。

自我否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卻又是一個人成長的必修課,就像是生病,讓人難受卻又無法避免。有的人從小“體弱多病”,不太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一生都在與自我否定做鬥爭;有的人“身強體壯”,或者被家庭保護得比較好,從小很少“生病”。

但不曾體驗過痛苦的孩子,就像沒有獲得免疫力的身體,一旦環境變化遭受病毒攻擊,很可能就是一場大病,陷入長時間的自我否定中無法走出。

吳昕就是自我否定的時間比一般人久一些,遭受的痛苦比一般人大一些。好在她現在已經慢慢調整心態,開始學著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

但是,長期自我否定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卻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現在的吳昕,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宅女,性格慵懶,似乎對什麼都不敢興趣,沒有興趣愛好,對結婚沒有慾望,也不想生孩子,生活似乎只剩下工作和養生。

吳昕和我們都要學會,從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納

有人說她的生活方式很喪很頹廢,她回應道:“ 女生自己生活的時候對自己好一點這是最應該的事情,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是我一直保持的生活狀態,當然我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一定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但遵從自己的內心去過自己的人生,一定是沒錯的。”她說得很對,或許她確實比較滿意現在的生活狀態,如果是那樣,那我為她感到開心。

只是,她呈現出的不自信的狀態和害怕焦慮的情緒還是會讓我覺得,她離真正的自我接納還有一定距離。因為害怕衰老把保健品當飯吃,擔心事業受影響不敢結婚生子,她以為她在“遵從自己的內心”,但或許,那只是無奈的放棄掙扎後對現實的消極妥協。

真正的自我接納並不是自我麻痺,也不是自我維護,而是在認清了自己的善、惡、優點、缺點、能力邊界等真實情況後,仍然愛自己,不放棄自己,並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就像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依舊為理想中的生活努力奮鬥一樣。

感覺她現在的狀態,並不是她真正喜歡的樣子,她仍然沒有完全接納自己。或許還需要經歷多次的反覆和努力,才能達到真正穩定的自我接納狀態。不過這都只是我個人的感覺和猜測,信不信隨你。

自我接納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吳昕這種從小比周圍人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來說。另外,父母成就非常高的家庭的孩子和從小缺愛的孩子在確立自我意識時也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中。

03“別人家的孩子”容易自我否定

嬰兒通常不能把自己作為一個主體同周圍的客體區分開,孩童容易認為世界是圍繞自己轉動的,青少年往往對自己的狀態和情緒過分關注。在真正邁入成人社會之前,個體的自我意識通常都是片面的、不客觀的。

社會對孩子的要求和評判標準都比較簡單,所有人都喜歡聰明懂事的孩子,換句話說就是都喜歡成績好且聽話的小孩,其中成績好是更重要的。因此,擅長學習的孩子從小就會得到大家更多的讚譽,哪怕他們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其他缺點,也通常會被大人忽視和包容。他們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被當做同齡人的榜樣,受到所有人的喜愛。被喜愛反過來又會增強他們的優越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這個擅長的遊戲中越來越遊刃有餘,慢慢地他們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筆者雖然並不優秀,但小時候也算是小範圍裡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曾經狂傲地以為自己能輕鬆搞定那些別人認為很難的事情。比如初中的時候我曾天真地認為,考上清華北大連700分都不要,那不是很輕鬆的事情嗎?然後入高中後第一次化學考試就擊碎了我的幻想。僥倖上了不錯的學校,曾覺得自己名牌大學畢業找個還算理想的工作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然後經濟危機直接教會我對現實低頭。但也恰恰是那些不太順利的經歷,讓我較早地認識並接受了自己只是個普通人這個事實,沒有長時間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沼之中。

而對那些真正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能力很強,能不太費力地做到別人認為很難的事情,偶爾碰到困難時,經過一番小小努力往往也能順利解決。在碰到真正的困難之前,他們往往沒有體驗過大的失敗和挫折,因此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也會高估其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和評價程度。他們內心對自己的期許非常高,希望自己能一直維持那個受人喜愛的“理想自我”形象,不允許自己“失敗”。

而在進入成年社會之後,人們需要把原本集中於自己的注意力放大到整個社會,需要接受社會規則和他人對自己的重新塑造和審視,需要根據經驗和他人評價不斷修正自我意識。在這個修正的過程中,

最關鍵也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矛盾。

成人的世界裡沒有標準答案,現實是複雜且殘酷的。當“別人家的孩子”踏上社會,發現現實並不如他之前想象的簡單時,他們會開始惶恐。當他們真正碰到那些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做好的事情時,會產生深深地挫敗感。那種挫敗感不是簡單的做不到某件事情的失落,而是從“神壇”跌落下來的恐懼和無助。

吳昕和我們都要學會,從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納

由於他們從小就優秀,因此也聚集了更多周圍人的目光。當他們沒能取得理想中的成績時,會被周圍人給予更多負面的評價,使他們不得不正視“現實自我”。那種“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落差會讓他們感到無助,他們討厭自己無法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也害怕他人會不再喜歡那個不夠完美的自己。

由於之前沒有處理過真正的挫折和失敗,而成年人的身份和高冷的自尊又要求他們能獨立解決問題、自己面對那些負面情緒,他們會變得膽怯、不自信,很容易走向自我否定的道路。

04來自原生家庭的挫折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的父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然而,過於優秀的父母,卻可能給孩子帶來自我認同迷失。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他們能給予和教會孩子他們所擁有的一切。智力、金錢、社會地位可以遺傳和繼承,性格、品格、習慣和為人處世的方式可以培養和學習。但是,儘管父母能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家庭環境,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卻無法被輕易左右。因此,孩子最終的成就和發展方向其實還得靠他自己的努力和選擇,不見得每個孩子都能超越自己的父母。

年幼的時候,孩子會以優秀的父母為榮,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意識的萌芽,孩子會希望能擺脫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非常優秀,他們的光芒一方面能照亮並指引孩子的方向,但另一方面,也會像一張逃不出的網,困住孩子的自信與夢想。

優秀家庭的孩子都渴望別人能把他們當做獨立的人,而不是誰家的孩子看待。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會常常被拿來和父母做對比,社會也會對他們有更高的期許。他們自己一方面抗拒這種期待,一方面也會非常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

當他們取得一些成就時,別人會覺得他們是靠父母的幫忙才獲得了這些,完全忽略他們自身為此付出的努力和堅持,這會讓他們感到無力和疲憊。當他們碰到真正的困難,發現自己不論怎麼努力都無法突破時,隨之而來的挫折和壓力會異常強烈,讓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自卑。當他們意識到他們這輩子可能都無法贏過父母時,很容易厭棄自己,開始逃避,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

當然,不單單是優秀的父母,優秀的哥哥姐姐也同樣會給弟弟妹妹帶來這種壓力。

而從小缺愛的孩子,雖然沒有與他人做比較的困擾,但他們往往急於向父母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被愛的,當他們的努力和成就得不到父母相應的認可時,也很容易走入自我否定的泥沼中。

自我否定並不是客觀的自我評價,陷入自我否定的人通常會否定自己的各個方面,忽視自己從長處和優點,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價值,同時會伴隨著巨大的悲傷、絕望、無助和無力感。長期的自我否定容易演化成“抑鬱症”,甚至讓人產生輕生的念頭,對人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05承認失敗,接受現實

如果想擺脫自我否定,走向穩定的自我接納,個人認為有三個步驟是少不了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認失敗。

越是優秀的人,越難正視自己的能力邊界,他們總希望自己能擺平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然而,現實生活裡的成敗,是各種關係各種事情相互妥協的綜合結果,沒有人能左右所有情況,自然也就沒有人能做到所有事情。連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總統都不例外,特朗普想修個邊境牆兌現自己的競選承諾,用盡了各種手段威逼利誘也無法讓民主黨妥協。我們普通人就更不可能事事如願了。

考不上理想的學校、追不到心儀的對象、找不到喜歡的工作、掙不到想掙的錢、得不到別人的認可......這些事情確實會讓人沮喪。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邊界,做不到那些事情是很正常的。

世界上有70多億人,其中大部分人都考不上理想的學校,為什麼你就一定要考上呢?一些人考上了理想學校的人,他們也追不到心儀的對象,為什麼你就應該追上呢?考上了理想學校且有心儀對象的人也可能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為什麼你就必須找到喜歡的工作呢?所以說,那些失敗都是很正常的,沒有什麼不應該,也沒有什麼不可能,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

有的人會說:“這些我都懂,我並不關心70億人裡有多少能成功,但現實是我身邊有一些人成功了,而我失敗了,這很讓人沮喪。”確實,人們都喜歡和自己身邊的人做比較,特別是和跟自己情況水平差不多或比自己強一些的朋友相比。我們在潛意識裡把他們當做競爭對手,當他們做到了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時,會讓我們覺得沮喪。

如果雙方水平差不多,那就算這場比較輸了,下場有可能會贏,總體來說不會讓人有很深的挫敗感。而如果對方比自己強很多,大部分比較我們都贏不了,我們確實會產生挫敗感。

但是,你知道嗎,對方雖然贏得了與我們的比較,他一點也不會覺得開心。因為他關心的比較對象,是比他強的其他人,在那些比較中,他大部分也都贏不了,因此他也同樣也會覺得沮喪。就像是你考不過學霸覺得沮喪,學霸覺得自己得不了奧賽冠軍覺得沮喪,奧賽冠軍覺得自己比不上楊振寧覺得沮喪,楊振寧覺得自己老了跑不過你覺得沮喪......這種比較鏈條就像一場老虎棒子雞的循環,根本沒有真正的贏家和輸家。

吳昕和我們都要學會,從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納

明白了這一點後,你該知道,比不過別人並不可怕,失敗也沒什麼了不起,每個人都在社會規則裡都有自己應該待的位置、擅長做的事情。人類個體的力量本就是非常有限的,相比起整個人類,我們個人的輸贏根本算不了什麼;相比起整個地球,我們整個人類都非常渺小;而地球都逃離不了太陽系,只能在它的軌道上日復一日地旋轉,我們為啥要要求自己什麼都能做到呢?

努力了很久也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那就算了,在現在學校好好學習也同樣能收穫很多知識;心愛的人兒沒有選擇自己,那就送上祝福,世上還有很多同樣可愛的人兒等著你去結識和喜歡;中意的工作機會面試沒有通過,那就先找個夠得上的工作鍛鍊自己......沒人有超能力能做到所有的事情,我們都只是一個渺小普通的人類,做不到就做不到,沒什麼值得羞愧的。

失敗會讓人沮喪,但是失敗並不可怕,不過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承認失敗,正視自己的能力邊界,是接納自己的第一步。

06為成功祛魅

在承認了失敗,接受了自己有能力邊界這件事情之後,第二步要做的就是祛魅。

祛魅,是馬克斯·韋伯歷史哲學和宗教哲學的核心概念,亦被翻譯為“除魔”、“去魅”、“去除神秘化”或者“去神聖化”,原意是指將魔力從現實世界中去除掉,使世界恢復理性化的過程、行為或者運動。

人們推崇一種東西,追求一件事情,往往不單單因為這個東西或事情本身具有一些特質,還因為人們給這個東西或事情賦予了一種高於它本身的神聖意義。比如鑽石,其本質不過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雖然具有高硬度、高反射率的特點,但並不是什麼非常珍貴不可替代的東西。然而,人們賦予它愛情的寓意,說它象徵了忠貞和恆久,代表永恆不變的愛情,它就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而祛魅就是要剝離那些神秘化或神聖化的東西,告訴人們事物的本質,讓人們能理性看待事物。

人們對於成功、對於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也有著神聖化的傾向。很多人都覺得要獲得成功,一定要具備超常的能力付出超常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人一定都是牛人,各方面肯定都非常優秀。但實際上,

成功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取得成功的人也並不一定都很優秀。

有個段子說:三個人坐電梯從一樓到十樓。一個原地跑步,一個做俯臥撐,一個用頭撞牆,他們都到了十樓。有人問他們是如何到十樓的,一個說是不斷原地跑跑上來的,一個說是做俯臥撐撐上來的,一個說是用頭撞牆撞上來的。他們三人說的都是實話,但都不是他們獲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和方法,而真正原因是什麼,根本沒有人知道。如果你聽到了那個原地跑步的人的經驗,因此拼命在平地上原地跑步,你永遠也不可能到達十樓。哪怕某人知道了真正的原因,告訴你要上電梯,你也不一定能複製他的成功,因為往上運轉的電梯很可能在你上去之後就停止了運轉,甚至開始往下運轉。

影響成功的因素很多,比如經濟大勢、行業景氣度、團隊配合、個人努力、運氣等等,其中最重要也最玄乎的就是運氣了。運氣確實非常重要,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一群人,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但運氣我們無法左右,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成功我們也無法左右。而那些獲得了成功的人,有的或許只是運氣好而已。

當然,除了運氣之外,成功者大多還有一些稍稍優於常人的優勢,而人們往往會將他們的優點放大,對他們盲目崇拜,甚至為他們蒙上一層神聖的面紗。然而,如果你真的認識他們,去了解他們,你會發現,他們能取得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優秀,只是因為他們在某一兩個專業方面比別人強一點,在某個特殊時間點的運氣比別人好一點而已,歸根結底都只是普通人,與你我並無差異。

吳昕和我們都要學會,從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納

一位明星歌手或許只是很會唱歌,連簡單的數學方程都無法解答;一個名牌大學的教授或許只在專業領域精通,而在其他社會問題上缺乏基本常識;一位成功企業家,或許只是很會賺錢,完全無法處理家庭關係和生活瑣事......要知道,他們並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優秀的,哪怕在他們擅長的領域,也不是天生就比別人做得好,也是需要經過不斷的努力和積累才能達到的。

當然,我上面說的只是針對大多數取得一般成就的普通人,不包括牛頓、愛因斯坦等真正厲害的人類之光。

簡而言之,成功並不一定有人們想象的那麼高尚,也並不需要人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優秀。作為普通人,我們只需要在某一兩個方面能比別人強一些,或比別人用心一些,或比別人堅持得更久一些,就夠了,剩下的就看這個複雜世界的奇妙化學反應會回饋給你什麼吧。

為成功祛魅,是接納自己的第二步。

07做好能做到的

若你知道了自己的能力是有邊界的,也知道成功是要看運氣的,會不會變得更絕望了呢?或許有的人會,但有的人會選擇走三步:接受自己的平庸,並努力做到更好。

是的,有些事情我們永遠也做不到,就算做到了也很可能不會成功。那就這樣吧,畢竟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平庸是正常的,它並不可恥,盡力去做了該做的事情就夠了。

但是,也有一些事情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不需要做得多完美,只要做了,就能給自己或社會帶來一些收益,這些就是我們能力圈範圍內的事情。

巴菲特曾說:“能力圈的大小並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邊界才是至關重要的。能力圈小並不是壞事,我的能力圈也很小。”芒格說:“如果你有能力,你一定自然而然地知道你的能力界限在哪裡。你一定能知道你有能力做哪些事,你也能夠知道在哪些其它地方存在不足。”他們倆認為,在投資中,人們並不需要成為一個通曉每一家或者許多家公司的專家,而只需要能夠評估在他們能力圈範圍之內的幾家公司就足夠了。

投資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我們不需要做到所有事情,只需要把我們能夠做到的事情儘量做好就足夠了。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找到並承認自己的能力邊界,還要努力去拓展那邊界。

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多嘗試、多總結、多摸索、多學習,就能知道哪些是我們能做好的哪些是做不到的。這種主動探索的過程和被動接受挑戰的過程是不一樣的,被動接受的過程往往是緩慢的、痛苦的,且不一定有正向收益;而主動探索的過程通常是快速的、有趣的,一般都會讓人的能力會得到鍛鍊和積累。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個人的能力圈也就自然而然地慢慢擴大了。

吳昕和我們都要學會,從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納

並且絕大多數人,都能發現自己在某些特定方面相較周圍一般人稍微有些優勢,比如做飯比較好吃、唱歌比較好聽、或者更加會表達、更懂得傾聽等等。如果能發掘那些優勢並好好利用它們,經過長年累月的鍛鍊後,小小的優勢就能變成個人的特長,這樣,個人的能力圈邊界又會進一步的得到拓展。

邊界之外的事情,不再強求,邊界之內的事情,用心做好。這就是接納自己的第三步。

08千萬別放棄自己

但是,也會有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無法自拔,不能正常地看待自己,也無法接收外界的正面信息,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任何優點和價值,極度自卑敏感,甚至沒有意願再活下去。

如果,你也是這樣,請不要絕望,不要放棄自己,千萬不要做出讓親者痛仇者快的傻事。要知道,你能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就已經是奇蹟,努力活著,健康地活下去,就是很好的事情。

無數的恆星燃燒了數萬億年然後死去,才生成了組成我們身體所需的各種元素;宇宙花費了一百多億年,才孕育出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生命花了幾十億年,才演化成了現在的結構;一個精子從億萬個精子中脫穎而出遇到卵子,才形成了可以長成人類的受精卵;人體內幾十兆個細胞共同努力,才讓我們人類個體的生命得以延續。所以說,我們能存在,能活著,就已經是宇宙的奇蹟、生命的奇蹟。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和比較有很多種,有金錢、地位、學識、貢獻等等等等,但所有這些的輸贏在生死麵前,都不值一提。所以,生命個體之間最根本最重要的競爭,其實是比誰活得更久,而不是那些有的沒的所謂成就。不論多麼困難,請活下去!只要還活著,就仍有無限可能,活著,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你經歷過的苦難一定有它的價值和意義,相信有一天,它會變成勳章讓你更加堅強和閃亮。想幫助你的人一直在那裡,只要你伸出手,就能夠到,握住他的手,和他一起找回你自己吧。你知道嗎,真實的你比你以為的你要可愛太多,試著去接受自己吧。

09結語

基礎科學的停滯讓科技發展的腳步放慢,科技的減速讓世界更加依賴存量資源,資源的匱乏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享樂需求,於是競爭加劇,於是節奏變快,於是人們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急於求成。

而家庭觀念的淡化加上個人主義的滋長,在給個人帶來自由的同時也加劇了人的孤獨、削弱了個人抵抗風險的能力,導致人們在事情不順利時容易產生無助感和自我責備。

雖然自我否定本就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但現代社會的快速運轉和互聯網帶來的廣泛弱連接,無疑加重並擴大了自我否定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中無法自拔,特別是那些本可能獲得更多成就或對社會有更多貢獻的“別人家的孩子”。每次看到關於天才隕落、才子自殺、狀元失聯、牛人抑鬱等相關新聞時,都會為感到深深的惋惜。

其實,失敗真的沒那麼可怕,承認它,接受它,然後儘量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好;不成功的自己也並沒有那麼不堪,仍然有很多優點和長處,仍然值得被愛。

當然,自我接納始終都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別人的經驗再管用、道理再正確,對接收不到信號的泥沼之中的人來說都是白搭,所以大家都說“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即便這樣,我們仍不能停止努力,努力接納自己,努力向泥沼之中的朋友伸出雙手。因為接納了自我,才能看到全世界。

最後,也祝吳昕真的愛自己,越來越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