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楚漢爭霸後,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之後,漢王朝主要完成了兩方面的工作:一個是在軍事上是消滅異姓諸侯王,以鞏固政權,這件事由劉邦唱主角。另一個是在治國上推行黃老之術,以休養生息,這件事由蕭何、曹參來演義。

這兩方面工作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們只是具體的政治實踐而已。

最重要的應該是頂層設計的工作。這才是定鼎天下的大事。

面對楚漢爭霸後的龐大帝國,應該怎樣實施統治?

這一頂層設計的問題,才是至關緊要的。

秦始皇及其秦帝國就是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才落得亡族滅國。

而張良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則是至關重要的。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駁斥王道

張良曾經學禮於淮陽,對秦國秦法抱有天然的仇恨,且執念恢復故國。所以,張良所秉持的思想是儒家的王道之制。

但是遊俠的閱歷、戰爭的經歷,使張良看到了儒家王道僅是理想的豐滿,而無益於亂世,也無益於治國。

所以,當劉邦採納酈食其建議、準備扶植和分封六國後世時,張良極力駁斥,留下了一段足以流傳千古的議論:

(張良)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劉邦)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張良駁斥了八不可,簡而言之,即:制敵不能,一不可;未擒首領,二不可;天下未定,三不可;敵資未得,四不可;戰亂未止,五不可;天下未平,六不可;有功未獎,七不可;敵強我弱,八不可。

實際可以歸納為三條理由,即:未得完勝不可沽名;天下未定不可修文;大爭之世不可分力。

就楚漢爭霸而言,張良的這段議論是戰略決策。它成功阻止了分封六國後世的提議,使得劉邦能夠集中力量打敗項羽。

“夫風生於地,起於青之末。”

就頂層設計而言,張良的這段議論便是“青之末”。而其所興起之“風”便是否決了分封制為代表的王道政治。

擺在漢代統治者面前的就兩種頂層設計模式:一個是周代的王道分封;另一個是秦代的集權郡縣。

歷史從來不是發明家的樂土。它最擅長的就是“仍舊慣”、“何必改作”。頂層設計不是演繹物理公式,也不是演算某個數學結果,而是提供一種解釋框架。這個解釋框架是否可行,既要看其治理果效,即能否富國強兵,但更要看精英階層和普羅大眾能否理解、認可以及接受。

漢王朝的決策者即便能夠發明出民主共和制,也不能推行。因為精英階層取得不了共識,普羅大眾也理解不了。所以,“仍舊貫”、“何必改作”的選項就是王道分封和集權郡縣這兩種。不是這樣治理天下更好,而是這樣治理天下,我們才能理解。

既然拒絕了周代的王道分封,那就只能參照秦代的集權郡縣。所以說,張良借箸之論便決定了漢帝國的頂層設計。

糅合分封

秦王嬴政派送將軍王翦出征擊楚,王翦嬴政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秦始皇

徹底實施中央集權和郡縣治理的秦帝國,就是這樣做的:即便有滅國之功,也不能封侯。

所以,教條的照抄秦政,對於漢帝國而言,是不現實的。首先立國之前,便已分封了趙、楚、淮南等七大異姓諸侯國。其次便是開國的功臣將軍們不答應。簡言之,就是掌權的精英階層不允許。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張良對劉邦說得很清楚:不給各位將軍裂土封侯,那麼各位將軍就要造反。

所以,劉邦趕緊按照張良提議,“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什方侯 雍齒

首先封雍齒為什方侯,封邑2500戶。劉邦最憎惡雍齒,因為雍齒曾經背叛過他。劉邦又不能殺掉雍齒,因為雍齒功多。所以,雍齒封侯便能迅速產生穩定人心的作用。連皇帝最恨的“雍齒”尚能論功封侯,那麼諸位將軍封侯與否,就只是時間的問題。

其次就是催促丞相和御史趕緊定功行封,也就是趕緊把能封的全封了。穩定人心,是為論功行封爭取時間。大家先彆著急造反,我劉邦會分封你們的,你們看雍齒都封侯了,還著啥急。但也不能老拿雍齒封侯吊胃口,最後還得趕緊拿出實實在在的爵位和封邑。

在對待開國功臣這件事上,漢代做得應該是最好的。因為它部分採納了周代的王道分封。

這些封邑可能未得實戶,也就是封了你做萬戶侯,食邑某縣,但剛經過秦末戰爭,整個縣都不超過一千戶,哪有萬戶的供奉。

周代諸侯,確實是土地廣袤,但能拿多少得看你的本事。你得攜家帶口,拉著整個家族,跑到千里之外的燕地、齊地,然後在那個不毛之地建個城池,之後再對周邊的“野人”或蠻夷徵糧、徵稅、徵兵。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真刀真槍的幹仗。這實際上是周天子把你和你們家派出去冒險殖民了,而且不管成敗,每年都得向王室進獻貢品。

而後世朝代的所謂公侯,就基本上都是虛封了,沒有封地,只是虛銜,甚至子孫後世還不能世襲。

所以說,劉邦對待開國功臣不僅不錯,而是極好的。

“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也就是到了漢高祖十二年,封侯的開國功臣就有143人了。而且這些封侯的功臣中,還有很多人都擔任過丞相、御使大夫以及太尉這樣的三公高官。

政治是一種妥協。而漢帝國確實是把這種妥協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承接秦制與周制,漢帝國發明出了一種叫郡國並行制的東西。

崇慕秦帝國和始皇帝的人,或許會批評郡國並行制後患無窮,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七國之亂。但考慮到當時的環境,這種雜糅分封的郡國並行制,可能是最好的。

歷史上的這些制度設計,需要放在當時的環境下去考慮,而不能以“後知之明”去苛責古人。

諸呂作亂之能夠快速平息,與這種大封郡國諸侯是分不開關係的。為什麼大家還能一心向劉而不是向呂,原因就是劉氏皇族對待這些功臣將相真心不錯。

定都關中

劉邦是個英雄。無論智商還是情商,都極為突出。

但劉邦的格局和視野是有限的。這是由他的出身背景所決定的。

面對的一個龐大帝國,究竟該怎樣治理。對於這種頂層設計的問題,劉邦的腦子是一片空白的。

所以,當酈食其提出王道分封的建議時,劉邦會極力點贊。甚至,他還要向張良炫耀:“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於子房何如?”

張良你看,這個設計多好,比你張良張子房怎麼樣?然後,劉邦就被張良批得體無完膚,趕緊追回酈食其、終止這項決策。

關於定都這個大問題,劉邦又沒了主意。

剛剛同仇敵愾的消滅了秦帝國,所以不好直接效仿秦,於是就效仿周,劉邦準備定都洛陽。

而且劉邦也喜歡洛陽,其一眾關東臣僚也願意定都洛陽,原因是離家近啊。

但齊人婁敬的挽輅議論,讓劉邦猶豫了。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建信侯 婁敬

婁敬議論的大意是:周以德立國、四方效命,故交通便捷的洛陽適宜作為首都。但漢以武建國、四方覬覦,故交通便捷的洛陽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被山帶河、四塞皆固的關中秦地才適合成為漢王朝的大本營。

在群臣對婁敬極力駁斥的情況下,留侯張良力排眾議。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建議的好壞對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議的人。雖然婁敬說得對,但人微則言輕。大臣們雖然說得不對,但人多勢眾。

這個時候,就必須得有張良這個“帝王之師”出面,才可扭轉乾坤、力排眾議。張良附議婁敬之後,劉邦便不再猶豫了。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劉邦建國後,立即著手推進的不是民治民生,而是外伐匈奴、內伐諸侯王。這種局面下,一個穩固的首都和後方,是極為重要的。這是他對外實施戰爭的底氣。

關中地區,在楚漢爭霸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源源不斷地為劉邦提供了兵源和物資。

在征伐異姓諸侯王的戰爭中,也同樣重要,從關中發兵,進可攻、退恪守。

在七國之亂時,定都關中的意義就更為重要。關外造反的諸侯王,是難以輕易殺進關中地區的。關中定都足以為中央王朝提供準備時間和戰略緩衝,進而才能調集兵力、籌備物資。

駁斥王道而行郡縣,糅合分封而並郡國,附議婁敬而定都關中,這三件至關重要的定鼎之事,皆出自留侯張良的謀劃決斷。所以說,對於漢帝國而言,張良是名副其實的國師。

確實,蕭何也很重要的。但蕭何籌劃的是具體的事情,劉邦打仗,他輸送兵丁糧草;劉邦稱帝,他擔任丞相;劉邦定都關中,他築城建宮。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蕭何劇照

而真正要回答怎樣統治這個龐大帝國的問題,只有張良來作答。也可能,只有張良才能作答。

因為平民小吏出身的一眾沛豐精英,他們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學會作答這樣的大問題。但歷史又要求必須立即作答,所以張良張子房便當仁不讓了。

最後總結:張良的超級人設

用傳奇一詞,可能渲染的力度已經不夠了,所以換一個更大的詞——超級人設,更足以表達小編對子房兄的敬仰之情。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謀聖張良

真實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其實這不是至關緊要的問題。至關緊要的問題是我們是怎樣認識世界的。其實,我們總是在用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認識世界。

對於歷史和英雄,也是如此。我們總在用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認識他們、評價他們。

所以,我們特別喜歡給人或事加標籤。例如歷史的標籤有強漢、盛唐、弱宋等;人的標籤有君子、小人、英雄、匹夫等。

而無比複雜的歷史和人物,是否果真如此呢?可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看到了什麼和得到了什麼。

那麼,從子房兄的這些傳奇人設中,我們又得到了什麼、發現什麼呢?

貴族的公子、草莽的遊俠、亂世的英雄、軍中的謀士、戰爭的大師、定鼎的國師,一般人能佔其中一個便足以傲然於世。但是,子房兄卻所向披靡,各樣人設全都打造一遍、經歷一番。而這些還不包括他擁立儲君和功成身退的傳奇經歷。普通人只活了一遭,而張良卻活了好幾遭,而且每一遭都活得那麼精彩。

子房與大勢

大勢是抗爭不了的,即便聖如子房,也只能隨波逐流。所以,他只能在秦滅六國、秦末硝煙和楚漢爭霸的大勢中尋找新的定位。

從貴族公子到草莽遊俠,這是張良不得已的選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以,他的人生定位就是復仇,流落草莽、對抗秦政、刺殺秦始皇,為國復仇。

至於是否成功,可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這個曾經的貴族子弟要為自己的人生找尋意義,安置那份失落的精神家園。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博浪沙刺秦

從草莽遊俠到亂世英雄,這也是大勢所趨。秦末硝煙,是偶然抑或必然,都不是張良所能決定的。但這其中有機會,有復仇的機會、也有恢復故國的機會。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大澤鄉起義

作為亂世的英雄,張良渴望成功。但這個人設,應該是不成功的,或者說僅能算是有所小成。張良也曾經振臂高呼,但應者寥寥。退而求其次,借兵於楚、擁立韓成,但也僅是勉強應付。

韓信的謀士蒯通說:“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張良想做的就是這樣的逐鹿高材。

但他沒有項羽的霸氣,也沒有劉邦的魅力,更沒有彭越、英布的豪氣,所以曾經了了而此時只能草草。

子房與定位

從貴族到遊俠、從遊俠到英雄,這些都是大勢所驅的定位。

而謀士、大師和國師,應該說是張良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是主觀能動地去打造的新人設。

張良難道不想把自己打造成劉邦或項羽那樣的人設嗎?

他當然想,但是他做不到。

韓信能夠獨擋一面。但是,張良做不到。所以,就不要說統轄天下英雄、爭霸天下了。劉邦和項羽這種人設,得需要機緣和稟賦。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漢初三傑:張良 蕭何 韓信

這裡所謂的機緣,就是你得能做到老大的位置。蕭何、曹參擔心起義不成、自己被族誅,所以甘願把位子讓給劉邦。而項梁死後,項羽就成為項氏軍團的領軍人物。

這裡所謂的稟賦,就是你得具備“適者生存”的能力。對內,你得能攏得住自己人;對外,你得能幹得過競爭對手。

攏得住自己人,這一點,陳勝就做不到,派出攻城略地的武將,個個都自立山頭了。幹得過競爭對手,這一點,很多人都做不到。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陳涉

就這兩點而言,張良都難以勝任。

首先是沒有當上老大的機會,即便是當上了,也不是大幫派的掌門人,所以也就成不了氣候。

其次,張良可能是因為太過鬼精了,所以很難籠絡一批追隨者。跟隨劉邦南征北戰,而張良始卻鮮有追隨者,這可能是性格使然,可能是謀士身份,也可能是應了那句話:不痴不聾,不做家翁。

第三,就是張良幹不過競爭對手。亂世之中,需要很多能力,攻必克、戰必勝的領兵之能,是最為重要的。項羽、韓信就是這方面的專才。但事實證明,張良不行。他可以制定出精要的畫策,但自己卻無法把畫策落地。

子房與成功

既然做不了逐鹿的英雄,那就做一個輔助英雄的英雄,同樣也能建立不世之功。

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後,恢復韓國已然無望。楚漢爭霸的大幕已經拉開,七大戰國均勢而立的狀態可能也只是歷史了。所以,張良選擇了劉邦,也正式成為劉邦的畫策之臣。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韓王成

劉邦善用人,而張良善識人。

首先是選對了老闆。在眾多諸侯中,張良選擇了劉邦。其次是選對了亂世英雄。劉邦欲捐關東地以滅項羽,張良立即給出彭越、英布、韓信三個人,要捐就捐給這三個英雄。最後能夠消滅項羽,這三個人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呂公善相人,而張良善察心。

如果問歷史上最厲害的相術大師是誰?呂公當之莫屬,真得是靠相面相出了一個皇帝女婿,關鍵是真得自信滿滿地把閨女嫁給了劉邦。而張良張子房卻是一個察心的高手。

嶢關之戰,以守將為屠人子,便斷定可以利誘之。其將反秦,而其兵未必反秦。也就是將心可奪,而軍心未動。於是,趁其懈怠,兵奪嶢關。

鴻門宴,表面上是劉邦單刀赴會、羊入虎口、虎口脫險,而實際上卻是張良的一場心理戰。張良就是要利用項羽吃軟不吃硬的心理。而索要漢中,也是利用項伯的一向貪心和項羽的一時激揚。等等這些,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人心的揣測。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鴻門宴

而對於韓信、彭越以及英布這三大漢初名將,張良懂得他們想要的就是一個諸侯王。而對於雍齒等功臣宿將,張良懂得他們要的就是封侯封邑。懂得別人想要的,也就懂得了別人的弱點,那就給他們想要的,然後再從他們那裡拿回更多自己想要的。

對於皇帝劉邦、對於帝王之心,張良也是瞭如指掌的。他懂得劉邦最畏懼什麼,也知道劉邦想要什麼,所以及時的功成身退,既不像韓信那樣身死國滅,也不像蕭何那樣囹圄受辱。

韓信善戰術,而張良善戰略。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這是說韓信。而項羽也善戰。讓韓信與項羽正面剛,孰勝孰負,真得很難說。但是我會押寶項羽勝。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項羽

即便把韓信跟劉邦、彭越以及英布這些人綁在一起,都不見得是項羽的對手。沉舟破釜河北之戰、三萬對五十六萬彭城之戰,能打贏這些仗的,絕對不是簡單人物。

所以,戰勝項羽的不是戰術,而是戰略。正面對陣、迂迴偷襲、斷其糧道,甚至什麼背水一戰,等等這一切應敵戰術,項羽全部免疫。即便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也不是戰敗項羽的關鍵。張良的戰略佈局,才是制勝的根本。成皋之戰到垓下之圍的過程,張良的戰略佈局已經完成,劉邦集團已經形成了對項羽的實力碾壓。這次是制勝之本。

始皇帝要改變世界,而張良則順應世界。

面對龐大帝國,始皇帝要做的是以郡縣制統轄國土、以集權制統治帝國、以法家思想教育黔首,以“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的方式對天下實施標準化管理。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秦始皇

國家的頂層設計是什麼?其是否正確、是否有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歷史能不能接受。

頂層設計不是嚴肅而無爭議地數學推理,它是一種解釋框架。這個解釋框架,要告訴熙攘眾生國家權力是這樣運行的以及為什麼這樣運行。

精英和大眾接受了這種解釋框架,那麼國家大體就能治理有序。但是,如果不接受,即便這個解釋框架很正確、很科學、很以人為本,它仍就會遭到巨大挑戰。

秦帝國的快速滅亡,就在於其超前的解釋框架無法為精英階層和普羅大眾所理解。那麼漢帝國呢?

面對同樣的問題,張良的選擇是順應這個世界。

當然,順應世界也要有前瞻性,如果連前瞻性都沒有,那也配不上精英的頭銜了。這個前瞻性就是駁斥王道分封。王道分封已經不能再適用這個世界。20歲的張良看不出來,32歲的張良還看不出來,但是已過不惑之年的張良看出來了。要建立的這個新的王朝,不能再照搬鬱郁乎文哉的周。

終章:定鼎天下的國師與子房兄的超級人設

張良

儘管不能施行王道分封,不能扶植六國後世,也不能眾建諸侯國,但分封郡國以及封侯諸將,還是要有的。因為完全效仿秦制,統治階層的精英不答應。這就是順應世界。

熱愛思考的人,有兩件事最為痛苦:一件是自己的思想遠遠超越了這個時代,真得是後不見來者;另一件事是自己的思想遠遠落後於這個時代,真得是前不見古人。

秦始皇就是那種超越時代的人,他的種種作為雖然有遠見、很偉大,但那個時代不理解,無論是精英還是大眾都不理解,所以他被冠之以暴虐。

因此,最好的狀態應該是適當超前、有遠見故能佔到先機。

張良不僅做到了適當超前,而且還能回首看到身後的懵懵眾生。

所以,他既往前走,也往後看。於是,身後的世界也就被張良牽動著行走了。

大勢面前,張良就如風飄的絮、雨打的萍。雖然絮萍輕微、無能為力,但他仍在找尋自己的價值歸宿和人生寄託。縱是面對劇烈變動的大勢,也是如此,在迷茫中藉著這種歸宿和寄託,點滴前行。

經事之後,張良就如仰頭的馬、俯首的牛。雖然想要擁有全世界,但他看到了自己的有所不能,捨棄一些東西或退而求其次,給自己一個明智的定位。這件事很難,但總得需要去做,而且越早做越好。

面對成功,張良就如翱翔的鷹、展翅的鵬。雖然世事複雜、人心微妙,但他看人、看心、看大勢、看天下,終於成為了一名牽動歷史行走的大英雄。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功成身退之後,張良則去尋找一種叫做幸福的東西。

成功是一道複雜的大題。縱使“為伊消得人憔悴”,它也未必就在燈火闌珊處。

因為成功既需要向內求,也需要向求,有很多抗拒不了的因素。

韓信體察不了人心;蕭何擔綱不了頂層設計;劉邦還被酈食其忽悠;項羽就是參不透為何敗在垓下。等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但是,追求內心滿足的幸福或是可以實現的。即便不能如子房兄一樣封侯萬戶、堪為帝王師,但仍可以學習他看破紅塵,“從赤松子遊”。

成功到了最後,可能已經不重要了。

成千百人設,到最後也是“從赤松子遊”。“於良足矣”,換一個詞“於己足矣”也未嘗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