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子弟出頭有多難?---看兩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官僚選任多以經術起家,至漢末累世公卿的大家族層出,成為影響政局的重要力量。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薨逝後繼位魏王的曹丕思謀代漢,為籠絡世家大族,獲得普遍支持,夯實曹魏權力,曹丕採納尚書陳群的建議,制定了一套官員選拔機制: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寒門子弟出頭有多難?---看兩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

魏司空陳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評次人才之高下,各為輩目,州置都而總其議。

所謂九品中正制,其核心在中正,朝廷在郡縣設中正一職,擢拔郡內士人,評定品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後由州大中正複核,報司徒府批准定品,定品的結果便是此後吏部選官的根據。

這套選官制度訂立之初就是為了籠絡士族,雖然要求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士族一旦佔據高位,中正多有朝中士族高門子弟擔任,選拔標準尤重家世,逐漸背離唯才是舉的初衷。

五胡亂華,永嘉南渡,東晉朝廷在南北大族的共同支持下創立,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士族與司馬皇室共主朝政,門閥政治大行其道,九品中正制自然成為維繫士族執政地位的重要工具。

郡縣中正官選拔士子,以家世為準,士族子弟即便才學堪憂也能評議高品,而寒門庶族即便再怎麼

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最高品也不會超過中下品,即六品。故常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弔詭局面。

士族門閥子弟定上品,仕途起步高,朝廷徵辟常為清貴閒職,士大夫們才能悠悠林下,清談雅集。而寒門子弟只能為濁吏,每日公務纏身,案牘勞形,且難以升遷高位。

兩晉少有寒門子弟為高官者,唯陶侃風雲際會,在兩晉之交亂世,博出一片天地,成為護國重臣,幾成孤例。

寒門子弟出頭有多難?---看兩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

門閥制度下,高門巨族把持國家選材通道,僵化了政治機制,世家豪族權勢滔天,其封閉的莊園經濟,佔山佔地侵吞下層百姓田產,幾乎成為國中之國,晉室無財貨可用,國力衰敗,平民百姓更難有立錐之地。

晉隆安三年(399年),五斗米道首領孫恩、盧循率眾起義,百姓響應雲從,雖然失敗,卻給予門閥大族沉重打擊,也為之後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崛起提供了契機。

幾年後劉裕當政,出身貧寒的劉裕深切知道社會弊端,行土斷、抑制豪強,重用寒門,開寒門掌機要先河,兩晉以來壓制皇權的門閥政治走向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