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諸葛亮的才能和商鞅相比如何?


諸葛亮,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蜀國丞相。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建立蜀漢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

其才能卓越,在治理國家和蜀國軍隊建設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我們瞭解的諸葛亮無疑是被《三國演義》拔高了的諸葛亮。

商鞅,戰國時期衛國人,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思想代表人物。

他通過改革變法使處於中原文明邊緣地帶的弱秦國力逐步強盛,逐漸積累了碾壓東方六國的實力,最後統一中國。

當然,秦滅六國需要具備的客觀條件非常多,諸如連續六代的有為君主,開明的國策吸引各國人才,出色的民間組織動員能力和生產能力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商鞅變法這個國家基本盤上的。

商鞅所處的戰國時期無論是國際關係的複雜程度還是國家間對抗的烈度都遠高於三國時期。

商鞅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通過改革最終使秦國統一天下而諸葛亮沒有輔佐蜀國完成統一。

歷史結果已經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商鞅的才能高於諸葛亮。






海皮瑞


論能力,諸葛亮不如商鞅;論刻薄,諸葛亮更勝一籌。

先說說諸葛亮:

第一,諸葛亮的強項是保障後方,接應糧草。“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國志 諸葛亮傳》。

可是,夷陵之戰的失敗恰恰在於沒有“足食足兵”,諸葛亮沒有盡到責任。“夫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廟算不勝,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劉備在關羽被殺兩年後(221-222)發動夷陵之戰,這期間,劉備應當有機會做好基本的物資準備,但結果是不充分的,從而導致戰略戰術雙重的失敗。

顯然,夷陵之戰上策應該是水路進軍,可以速戰速決,又可因糧於敵。而最終戰線和時間拉長,根本原因是沒做好預案,最終因糧草不濟而敗,而非結營不當。

這說明,諸葛亮沒有幫助劉備做好戰略戰術的謀劃,也沒做好後勤保障,究其原因,有能力問題,也有態度問題。

        毛澤東主席讀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第二,隆中對是戰略失誤。戰略上審時度勢,應該把根據地選在漢中而非荊州。張魯行“五斗米教”,戰鬥力也弱。劉備率軍攻佔當屬不難。落腳後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隴西以建立騎兵軍團,若是劉備能先行控制西北,就能建立起強大騎兵,統一天下的目標便有可能實現。諸葛亮建議荊州、益州兩路並進,兵分為二是餿主意,患兵家大忌。三國中,劉備最弱,而用兵貴專,十指攥成拳方有利於出擊。關羽守荊州必死無疑,荊州對吳魏兩家是必爭之地,關羽隨即遭到曹操、孫權兩軍的夾擊,敗走麥城。而此時劉備的主力正在漢中,與荊州千里之遙,無法及時馳援,關羽身死地失。諸葛亮所設想的兩路北伐,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

第三,南方平叛,多借李恢之力。

諸葛亮大軍還在路上,越雋郡叛亂首領高定就已經把建寧郡的叛亂首領雍闓幹掉了(和諸葛亮的離間計無關)。諸葛亮在王連的勸諫之下“停留者久之”也說明這些動亂並非燃眉之急。南征之役並未嚴重到需要“元首”親征的程度,蜀漢集團內部並不是沒有優秀將領可以代勞,庲降都督李恢就是其中之一。建寧郡的叛亂正是在李恢的獨立指揮下平定的。“南土平定,(李)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從如此隆崇的嘉獎來看,南征之役,李恢確實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

第四,諸葛亮六出祁山,絕無勝算而窮兵黷武,耗盡蜀國民力民心而至敗亡。

第五,篡黨奪權更甚於司馬懿,“自領益州牧”已然篡國。

第六,狹隘刻薄。害關羽、劉封、李嚴、廖立、魏延等,致使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陳壽對諸葛亮的看法很中肯:“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再說商鞅:

第一,“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強國,為統一六國打下基礎。《太史公自序》: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

第二,軍事上,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第三,為人刻薄。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張鐵軍158


論何為之諸葛亮,,

諸葛亮是啟蒙家,此啟猶如劉備三顧茅廬助蜀漢一方霸業,,

雖然最後諸葛盡數,蜀漢滅亡,但是諸葛亮的歷史聽眾比商鞅,勝歷代建國之帝王,,

何為之?諸葛亮的智慧,不止是委國大任,最基礎的是諸葛亮出身所謂布衣,成就的也是劉備草根帝王,大業蜀漢,,

要論何為人多勢力大?諸葛亮的粉絲暨是千年草根階層不垂,響亮亮的名聲亦猶如,劉強東也曾經是貧賤出身,,

這是諸葛亮的智慧和所謂民眾基礎吧,歷史概念人文理解就是,同情和褒獎此類並效仿(對吧?😜)

商鞅是改革派,俺感覺他的改革亦猶如清末林則徐的拐彎,“西方衣食日用,皆是刀叉隨行,日用近禮便用。”

何為刀叉隨行?與近禮便用?

打個比方中國古代衣服穿長衫又厚實就絕對是崇拜偶像,但是這種長與厚還有髮髻生活很不方便,這種不方便還要答應生活支出與時間,,

再賤一點,談對象,扭扭捏捏古代是指為婦德,封才做素衾慕為之大德,何為之?

中國古代重禮無可厚非,但是這種重有點超越人常與生理概念,,

商鞅做的改革既是痺用,此痺猶如重農還有節碎,此重此節商鞅得罪的下場是,五馬分屍,,

但是他的改革其實就倆字,痺用,此痺有倆,一是節小量大也,二是甕大也,,這種用就是參照左右尚前之,此用今哉亦千年不朽,,

次一個,諸葛亮是病死,商鞅是當年為改革激進派,一個已然成就,劉備是先主,,二一個起了個頭,還沒成就,先默躺,,這種默躺猶如後世想想,確實得認人家,,這就是商鞅和所謂改革吧😜


農民雜品家


先說說商鞅: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

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秦國在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于山東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山東各國晚了很久。如魯國“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後186年。可是這時,秦國已使用鐵製農具和牛耕,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人殉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櫟陽。

 

再說說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商鞅是法家,諸葛亮諸葛亮並沒有拘泥於哪一家,而是多種能力相互依存,就像太極一樣,遊刃有餘的發揮到了極致,諸葛得管理才能大於軍事才能,法正去世以後,就是諸葛亮帶兵打仗。商鞅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用重典治理國家,也是因為重典,導致被車裂。





米爸Derek


如果要是進行,商鞅和諸葛亮的對比的話,我個人認為商鞅更厲害一些,不管是商鞅進行的政治成就,還有他的能力和才能,我都認為比諸葛亮要好的太多。那為什麼我不喜歡諸葛亮呢?因為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是被杜撰的,書裡面將他描述的是那麼偉岸,那麼的有智慧,其實在三國策裡面,諸葛亮其實是一個,不算太厲害的一個人物,可能大家不贊同我的觀點,但是事實就是這樣,諸葛亮的形象是符合儒家觀點的,後世的儒生將他塑造成一個,匡扶漢室,收復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那好我就以事實來進行兩個人的對比。

諸葛亮做過哪些政策,法治,以及其他的改革?

我先給大家還原一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其實在劉備剛開始創業的時候,諸葛亮並不是在他的中心班子裡面,換句話說,他並沒有得到劉備最大的利用,而是,當劉備這一班子死掉了,諸葛亮才有了出頭之地,才有了後來的劉備白帝城託孤,劉備必須這樣做,他也沒辦法。



我們先討論他的隆中對,這個策略,其實諸葛亮這個隆中對,分析的特別好。當時天下三分,天下60%的資源全部被曹操給壟斷著,曹操已經將北方當成他的大後方了,劉備不可能再從北方分一杯羹。咱們再看一看東南地區的孫吳政權,東南地區被孫家三代統治著,孫佳已經在東南地區有了自己的根基,並且有了很大的民意基礎,那麼劉備不可能在東南地區有所作為。之後諸葛亮又給劉備分析,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孫權的力量也不小,這時候只有西南部的四川,可能會有你的用武之地,因為四川的太守叫劉章,是比較窩囊的一個人,沒有什麼雄心大志。



所以諸葛亮就給劉備分析,可以首先取得荊州,再將四川盆地拿下,以四川盆地為大後方,以荊州為北伐的門戶,是很方便的。這個戰略可能被劉備採取了,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將整個戰略被打破了!荊州失了,即使劉備佔據著四川盆地,他想出來是很難的,因為古時候就有蜀道之難,難難於上青天的思想,可見四川想要出來很難,之後大家也就知道,為什麼諸葛亮北伐要叢秦嶺往北上,越過秦嶺至漢中地區,就這樣使得北伐就變得很麻煩。



我在這裡麼就先說一下諸葛亮的這個隆中對,從諸葛亮的這個隆中對的戰略思維來講,他這個戰略思維特別的好,特別的牛。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將蜀國發展成一個很大的一個勢力,也沒有將蜀國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

商鞅的政治策略和法治觀念

秦朝通過商鞅的變法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一個國家,這其實是很牛的,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成為了當時戰國中最頂尖的國家。

那商鞅是怎麼做的呢?大家都可能知道商鞅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他認為法律是最牛的,他認為法律是可以解決一切的,所以秦國的改革就帶著法律的色彩,尤其是在秦國的軍隊上,如果秦國軍人,他們是可以通過軍功來進行得到分賞,這一下子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我殺了多少的敵人,我就能得到多少的利益,所以大家就有幹勁。雖然秦國的法令有他的積極性但是也比較的嚴酷,你犯了什麼罪,你就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這對一個國家的形成來說,這是非常的重要,商鞅的這一次改革給接下來秦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商鞅對秦國中央體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商鞅將郡縣制完美的植入到秦國,使秦國的大王,跟著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也將地方的財力歸為中央,增大了中央的實力,這是一個統一國家的開始,使得秦國更好的能夠調動徵集老百姓,去幹一些大事,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國舉,全國之力辦大事,這是很容易的,正是因為商鞅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秦國更加的強大,最後為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結

諸葛亮他的隆中對策略非常的好,將天下大勢分析的很透徹,但是商鞅他是一個制度的創立者,進行對國家大規模的改革,從而使得國富民強,但是對於諸葛亮,他的改革很少並沒有將蜀國發展起來。


經濟戰略


諸葛亮和商鞅在歷史功績上可以說不相上下

商鞅輔佐,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

刺激農業生產 、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 等改革方略。

軍事上改革戶籍制度 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 、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推行小家庭制 等改革方

商鞅在秦國實行改革運用法家學說的理論治理秦國,促使秦國短短几年便可步入強國之列!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軍事上

諸葛亮聯孫抗曹,在赤壁大敗曹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諸葛亮治軍嚴明,以信為本!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政治廉政建設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制定法律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 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

經濟上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諸葛亮還是文學家,發明家,書法家,音樂家

一生有頗多著作和發明!諸葛亮還是後代廣為傳頌的忠臣代表,更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佳句!


歷史濤哥


這兩個人相比的話,從某些方面還真的沒有什麼可比性。兩個人的時代背景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面臨的生存條件也不同。如果硬要兩個人對比的話,那麼不妨從以下三點對比一下!

第一,時代背景。商鞅是秦孝公時期,從魏國逃到秦國,最終成為秦國客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圖強。當時秦國面臨其他六國的侮辱,六國蔽秦久已。然而,秦孝公下定決心,來改變秦國所處的狀況,而商鞅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然後給秦國變法,讓秦國一步步走向強盛,從百姓到貴族,從地方到中央,從文化到軍事,個個方面都加強法制建設,嚴刑峻法,讓秦人一步步走向強大,同時也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而諸葛亮輔助的是一個落沒的皇室貴族,諸葛亮也是一介布衣,在軍閥混亂的時代,最大的貢獻也是幫助劉備,使天下三分,而劉備獨佔一分。諸葛亮在小說中,多智近妖。而現實歷史中的諸葛亮功績遠遠沒有小說中的那麼大所以我認為諸葛亮的才能不如商鞅。

第二,歷史功績。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諸葛亮是一個傳統儒派。商鞅變法,商鞅雖死,而變法猶存,商鞅為自己的夢想而死,死得其所。而諸葛亮為治理蜀國而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諸葛亮死後,蜀國沒落的更快了。從這個方面說,兩個人可以視為平手。縱使結局不一樣,但個人才能幾乎沒有多大的差別。

第三,後人評價。諸葛亮一生為蜀國所累,為報答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這是諸葛亮的一生功績。而商鞅,商鞅開啟了一次大變法的格局,使秦國在七國中成為霸主,也為秦王掃六合,奠定了最強大的基礎。雖然商鞅最後被車裂而死,而正是由於他所奠定的基礎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了一次大規模的大一統。所以我認為商鞅強於諸葛亮!


陋室空堂


秦時七分天下,魏時三分天下。諸葛亮對內勸農桑,外和蠻夷,聯合吳抗曹得到了朝野一致擁護,而商鞅除了秦王支持他以外,貴族和老百姓並不買賬。就對後世的影響來說,諸葛亮是鞠躬盡瘁的代名詞,精神維護者社會的穩定,而法家把人當做冰冷的執行機器,歷代偏向法家的改革都帶來了社會動盪。


一個愛上音樂的人


諸葛亮PK商鞅,有點搞笑。好像棋手與騎手對決。

諸葛亮,大家都太熟悉了,軍事家政治家《三國演義》中描繪的全才人物。

商秧,秦穆公時改革家,推行重軍功、獎農桑、建郡縣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迅速強大,為贏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兩個人的共同點就是都掌過相印,諸葛亮長於軍事,商鞅沒有帶過兵;商秧銳意改革,諸葛亮為政守成謹慎。

二人各有所長,都才冠古今!




滄州老夫子


其實我倒不懷疑才能方面,諸葛亮要比商鞅高,畢竟孔明晚生了那麼多年,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主要是覺著,諸葛亮為人處世要比商鞅圓滑的多,而且事必躬親。而商鞅就比較剛,最後落了個不得善終的下場。如果易地而處,諸葛亮能不能為秦國留下掃滅六國的基礎,還是依然如在蜀國人死燈滅,萬事休?而商鞅能不能依然給蜀國留下統一三國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