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内陆、长江上游,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90万,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建制市。重庆历史悠久,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历为州、府所在地,曾是四川省会,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陪都,其古称巴县、渝州,现有“山城”“江城”及“雾都”之誉。

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重庆境内河流密布,不仅长江贯穿全境,嘉陵江、乌江均在此与长江交汇,其中,重庆境内有四个区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这四个区为江津区、江北区、黔江区及綦江区,分别因长江、乌江、綦江得名。

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江津自古为长江上游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现在也是重庆市重要的交通枢纽。江津历史悠久,古属梁州,春秋时为巴国属地,秦时属巴郡,其独立建制始于南朝齐时,称江州县,后改称江阳县,隋时因地处长江要津而称江津县。自唐至清,江津县一直隶属于重庆(先后称渝州、重庆路、重庆府等)。

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1949年11月30日,江津解放,属川东行署区璧山专区,1951年江津成为璧山专区专署驻地,专区改称江津专区。1952年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大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后,江津属四川省江津专区,1960年江津专区专署驻地迁往永川,但并为改名,1981年才改称永川地区,1983年江津自建国后第一次隶属于重庆,至今未变。1992年,江津撤县设县级江津市,2006年撤市设江津区。

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江北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之北并因此得名,是重庆市市辖区且为主城区之一。江北区历史悠久,古属巴国,秦、汉、三国及西晋时期均为巴郡江州县地并曾一度成为江州县县治及巴郡郡治所在。东晋是,江北属枳县,北周垫江县改为巴县后,江北地属之,直至清时。乾隆时设江北厅,民国初改为江北县,后并入重庆市,1955年称江北区,此后区划尽管有所调整但区名未变。

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腹地、鄂渝两省市交界处,为重庆市辖区,自古有“渝鄂咽喉”之称。黔江历史悠久,春秋属巴国,秦属巴郡,两汉属巴郡涪陵县,东汉末始有建制称丹兴县,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制史。

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丹兴县设立后尽管也曾为庸州治,但由于地处山区人口较少,几经兴废并先后称石城县、黔江守御千户所、黔江厅、黔江县等,黔江之名始于唐时,因连接黔江(今乌江)而得名。建国后,黔江县先后隶属于酉阳专区、涪陵专区、涪陵地区等,1983年曾改为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8年属黔江地区,为专署驻地,1997年属直辖市重庆,2000年改为黔江区。

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綦江区,位于重庆市南部,为重庆市市辖区,是重庆市的“南大门”。綦江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交界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尽管历史悠久但唐代之前开发较少,境内并未有统一建制,为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唐朝建立后为加强了对綦江地域的统治,于此设南州、隆阳县等,后隆阳县改称南川县。

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自唐至明,綦江之地一直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争夺之地,其建制变迁频繁,到元末时设綦江县后才基本稳定。建国后,綦江县先后属璧山专区、江津专区,1958年改属重庆市,2011年撤县设綦江区。

重庆四区,历史悠久且均以江为名,不愧“江城”之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