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從天降””露結為霜”原來都錯了,三個角度看懂中國的霜文化

“霜從天降””露結為霜”原來都錯了,三個角度看懂中國的霜文化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裡最美的幾個名字之一。

從字面意思來看,霜降就是霜從上降下來。

“降”字左邊是山,右邊是兩隻腳尖朝下的腳,它的造字本義是人從山上往山下走。

“霜從天降””露結為霜”原來都錯了,三個角度看懂中國的霜文化

霜降,就是霜從上往下的運動,也就是霜從天降。

霜從天降的意象很美,但如果你這樣認識霜,你對霜的認識就達到了兩千年前古人的水平。

因為科學早就證明了兩千多年前古人的看法是錯的,霜並不是從天而降的。


一:霜的科學含義

霜和露水是兩種很接近的天氣現象,它們的形成原理一樣,區別只在於形成時的溫度不同。

空氣中含有水分,溫度越高,空氣中能容納的水分就越多,但溫度一旦降低,比如白天溫度高,夜晚氣溫降低後,空氣中能容納的水分就會減少,超出空氣容納量的水分會析出。

如果水分析出時的溫度在零度以上,析出的水分就會凝結成露珠。

“霜從天降””露結為霜”原來都錯了,三個角度看懂中國的霜文化

如果析出時的溫度在零度以下,析出的水分就會凝華成霜,在物體上形成漂亮的白色小冰晶。

“霜從天降””露結為霜”原來都錯了,三個角度看懂中國的霜文化

所以,霜是在近地面直接出現的,並不是像雨、雪那樣從天而降,氣象學上把從天而降的雨、雪稱為垂直降水,把霜、露以及霧這種水汽在地表附近的凝結物稱為水平降水。所以嚴格說來,霜降其實是霜凝。

不過古人沒有現代的氣象學知識,在他們的概念裡,霜是從天而降的,在古詩詞裡,古人除了愛用“降”來形容霜,還喜歡用“落”“墜”“下”“雨(yù)”“飛”來形容霜。這些字全都有從上而下的動感,彷彿霜如雨、雪一般飄飄灑灑從天而下,比如這些漂亮的詩句:

“繁霜降兮草木零”(漢張衡)

“夜霜欲落氣先清”(宋張來)

“邊霜昨夜墜關榆”(唐李益)

“目極江天遠,秋霜下白蘋”(明謝榛)

“清風葉赤天雨(yù)霜”(唐杜甫)

“木落霜飛天地清”(唐朱慶餘)

雖然霜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但兩千年前古人就給這個節氣取名“霜降”,兩千年裡古人也就這樣書寫霜,已經把“霜從天降”書寫成思維定式了,當然,也書寫得極為優美。

除了“霜從天降”,古人還很愛說“露結為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說霜降節氣是“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就是天氣一冷,露水就凝結成霜了。

露結為霜在古詩詞裡也美得一塌糊塗。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蒹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曹丕)

“天邊金掌露成霜。”(宋晏幾道)

從露和霜的產生原理就可以知道,水汽要不凝結成露,要不就凝華成霜,露水是不會結為霜的。從科學角度看,“露結為霜”的說法不準確。

對露結為霜的正確理解是:天氣越來越冷,以前早上是露水,現在早上則是霜了,並不是在同一個晚上,水汽先凝成露水,露水再結成霜。

霜和露一般只在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夜晚形成,晴朗的夜晚晝夜溫差才夠大,而有風的夜晚則會增加空氣對流,破壞霜、露的形成。所以有霜露的夜晚必定晴好,古詩文裡,月和霜往往一起入詩。比如下面這些著名的霜詩: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唐溫庭筠)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宋陸游)

“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宋呂本中)

“開門半山月,立馬一庭霜。”(元方夔)

不過,即使古人對霜的認識不夠科學,但不影響古人對霜的審美,古人從物理的霜中創作出了種種美妙的霜意象,這些霜意象構成了中國的霜文化。


二:霜的哲學含義

《說文解字》裡對霜的定義和現代科學的定義完全不同:

“霜,喪也,成物者。”

霜使萬物喪失生機,但同時也成就萬物。

這種定義當然很不科學,但它是哲學式的定義,是古人從霜裡發現的哲學思想。

古人習慣同時從陰陽兩個角度去看待事物,在他們看來,霜肅殺萬物,但肅殺的同時也成全了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歷程。“喪”和“成”,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功能和諧地統一在霜身上:

霜的出現表示氣溫降到0℃以下,一年生植物的生命結束,多年生植物的生長期也結束,動物開始潛藏、冬眠。這是“喪”。

但正因為動植物的休眠或死亡,春生夏長的果實才得以保存,生物的使命得以完成,生長的能量才能在收、藏中得到恢復,新一輪的生命和能量才能開啟,這是“成物”。


三:霜的審美含義

霜是嚴寒和肅殺的象徵,所以人們喜歡用“風刀霜劍”“飽經風霜”來表示艱難困苦的外部環境,用“塵滿面,鬢如霜”來表示歲月無情,白髮暗生,年華老去。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唐李白)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宋李清照)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唐高適)

雖然霜嚴寒肅殺,但霜也非常美。霜有雪的潔白,有露的晶瑩,又和雪、露不一樣。雪,覆蓋大地,是主角;露,點綴大地,是配角。而霜給樹木、物體穿上一層晶瑩的白紗衣,讓萬物輪廓分明,它不搶主角,但它也不是配角,因為有霜,萬物玲瓏剔透,超塵脫俗,物因霜而晶瑩,霜因物而有形,兩者相得益彰。

“霜從天降””露結為霜”原來都錯了,三個角度看懂中國的霜文化

如此美物自然入詩極多,名句也極多: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唐張九齡)

“清霜醉楓葉,淡月隱蘆花。”(元許有壬)

“鶩落霜洲,雁橫煙渚,分明畫出秋色。”(北宋柳永)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宋范仲淹)

不過,中國最美的霜詩詞,卻偏偏不是寫霜的,而是寫霜意象。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裡的霜都不是霜,而是月色和鄉愁。

最好的一首霜意象詩,是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象非常美,但這漫天的飛霜到底是什麼?

這首詩寫在深秋,地上、樹上、船上有霜很正常,但天上不會有霜,霜也不會滿天飄。可是天上充滿了霜的意象,這滿天的“霜”是如水的夜色、深秋的寒涼、生命的坎坷、飄逝的青春、濃濃的鄉愁,也許還有江面縹緲的水霧,這一切,被詩人凝聚成了一個“霜”字。

這應該是中國詩歌史裡最優美的、最凝練的、也最憂傷的霜意象吧。

“月落烏啼霜滿天”裡的霜,不是物質的“霜”,卻有霜的魂,寫出了人心中的霜,人感應於天地萬物,又昇華了天地萬物。

“霜從天降””露結為霜”原來都錯了,三個角度看懂中國的霜文化

這幅顏文樑老先生的《重泊楓橋》是我看到的最有《楓橋夜泊》意境的油畫,真是畫中有詩,色澤的處理和畫面的質感都有濃濃的霜天意象。顏老先生這幅《重泊楓橋》畫的是農曆十五左右的圓月亮,《楓橋夜泊》裡的月亮在夜半落下,是農曆初七、初八的上弦月,月亮只有一半是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