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易地扶貧搬遷點周邊沒有工廠,沒有產業怎麼生存?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姝)在脫貧攻堅戰略中,易地扶貧搬遷是不少地區採取的措施。昨日,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九次會議分組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專題調研組關於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時,一些委員談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存在的問題。

去年5月至12月,曹建明、吉炳軒、武維華三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帶隊,分別赴四川、青海、山西等16個省區開展脫貧攻堅實地調研,形成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專題調研組關於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報告提出要繼續加大扶貧資金的投入。“我建議應該總結資金使用的效果,往哪兒投,怎麼投”,分組審議中,委員呂彩霞說,“比如易地搬遷,農戶集中搬遷點近的離自家耕地30公里,遠的上百公里,搬遷點周邊沒有工廠,沒有產業怎麼生存?如果回去種地,距離這麼遠怎麼種,不種地如何生存?如果村民就近找一塊地自己蓋房子,但由於這不算易地搬遷,每人拿不到補助金,那就逼著他們必須集中搬遷到一個地方,而且由縣裡招標蓋房子,蓋這樣的房子就是為了等著發改委來驗收”。

“我到西部去調查,地方扶貧同志讓我帶點意見到這裡來說”,委員鄧秀新也表示,當地制定人均20至25平方米的易地搬遷面積,但是老百姓易地搬遷後面臨一個問題,“牛關哪兒?農具放哪兒?三口人家75平米的房子,能不能大一點?當地政府還是實事求是地擴大了點,但是上面來檢查,說是超標了,要摘他們的帽子”。鄧秀新認為,這一事件表明存在官僚主義現象,“我認為在脫貧過程中,實事求是的原則非常重要”。

鄧秀新建議,易地搬遷要做好穩定方案,“我非常擔心大規模易地搬遷的問題。我到了一個縣,這個縣的縣城人口只有12萬,但要從周圍很遠的山區搬10萬人到這個縣城裡來住。這10萬人到哪兒去就業?吃喝怎麼辦?10萬人搬過來,至少要有3萬人就業才行。現在一期房子已經蓋起來了,密密麻麻,我想將來如果就業問題解決不了,縣城穩定也是一個問題。因此,易地搬遷一定要有穩定方案,要有就業安排才行。”

新京報記者 王姝 編輯 於音 校對 危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