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军曾号称天下无敌,大清覆灭时,几百万旗人都没起作用吗?为什么?

人贩子姐姐


这要是不怕死,神都没脾气

八旗入关的时候,那真是视死如归,真是勇猛啊。

但是清朝覆灭的时候,这些人早就“养大爷”养成废物了,还能指望他们再去拼命吗?


就好比抗战的时候,全世界都觉着中国完了

但是中国人就是玩命了,不怕死,跟你拼命了

你小日本工业化再多年,武装了再多年,也敌不过成百上千万不怕死的中国军人啊。


所以啊,人的“刚性”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败。


会飞的疯狂伊文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提到清朝的“城中之城”——满城。

满清统治下的中国,虽然没有像元朝那样把人分为四等,但直到清亡,旗人对汉人始终拥有特权,并未将自己等同于汉人,也从未给汉人等同于旗人的权力,此从清朝遍布全国各地的满城可以一窥。

(晚晴的八旗兵)

满城即是八旗的军事驻扎区,是城中之城,清朝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座满城,也是全国最大的满城,北京满城即是原先的北京内城,满城设立后,满人和汉人被分隔开来,满人居住内城即满城,外城居住汉人,满人和汉人被划分得非常清楚。


偌大中国,满人有限,满城自然也不可能每个城市都有,清朝的满城分布主要是在重要城市和军事重镇。

随着满清统治的逐渐稳固,满城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到了清朝中期,除了在西北和东北各大城市建有二十个以上的满城外,在直隶省范围内就有二十多个满城,到了后期,几乎各大主要城市都建有满城,而满城就是满人在城市中的主要居住地。

并且城市越大,战略位置越重要,满城规模也就越大。如在西安,满城占地达到了西安城的百分之四十二之多,规模庞大,共驻满蒙军队五千人并逐步增加到八千多人,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大量的家眷。

(西安满城地图)

再比如南京,南京满城由明皇城改建而来,驻扎四到五千八旗兵,连同家眷共有三万人左右,南京的满城面积约占南京城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在清朝统治全盛时期,满城内的满人趾高气昂,满城也是城内的最高级住宅区,汉人严禁入内,事实上同元朝治下也无甚区别。鲁迅曾在南京水师学堂上学,路过南京满城时,还曾经被满人孩子辱骂过,当时已是清末,可见满人对汉人的歧视。

(南京江宁满城)

清政府没有想到的是,建立满城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主要城市,到了战争发生时候,满城却成为了最好的目标,长期圈养在满城内的满人无生活之一技之长,一旦走出满城,很容易被人分辨出来成为目标。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满城就成为太平军的目标,比如在太平军攻破南京后,规模最大的南京满城,成为了旗人们最后的堡垒,南京满城防御完备,坚固异常,由于太平军对旗人奉行的是无差别杀戮,所以满人抵抗意志非常坚决,妇女老人也帮助守城甚至搏杀突入太平军,杨秀清指挥的大军持续进攻数日,付出数万伤亡的代价才攻克满城,城破后,城内满人几乎全部被杀,南京这才宣告全面占领。

但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清政府并未取消满城,满人仍旧居住在满城,接下来,很快就到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八旗兵据守满城抵抗,此时已是热兵器天下,强弓劲弩的骑射功夫在长枪大炮面前不堪一击,一天后即被攻克,驻守西安的旗兵全军覆没,覆巢之下,自然也无完卵可言。当时城内满人想要逃生除了被善良百姓庇护外,只有两条路,一是趁起义军不备翻墙而出脱逃,二是逃入教会寻求外国人保护。而在炮火之下,满城内外也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广州旗兵看到抵抗无益,索性宣布脱离清政府“和平易帜”,放下武器走出满城想要得到活命,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在部分激进的革命党手下,想得到和平却也并不容易。光绪年间广州旗人有三万人左右,到了辛亥革命后却只得一千五百多人,逃得姓名的满人不得不改名换姓,改称汉族,从此努力融入汉人社会。

满城城破之时,妇女儿童当然无罪,不过满清在发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乃至四川广州等地大屠杀时,乃至建立这些隔绝满汉的满城时,可为以后做过打算呢?

驻防在各大城市的八旗军队被消灭的消灭,投降的投降,剩下的普通满人,又能起得了什么作用呢?

至于曾经遍布全国的满城,在民国成立后,陆续被拆除,这是由于满城的存在已不适应城市的发展,对城市规划起到了阻碍作用,清朝既亡,满城不论从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意义上来说,都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过满城的建筑和这个名称并没有消失,很多城市如今还有遗留的建筑和“满城区”这样的地名。


小院之观


原因如下:

1武器装备较差

英法联军打入北京是,清兵大多数还是大刀长矛,也有一种火铳,需要两人合作(一人扛肩,一人点火,)射速极慢,在战役中起的作用可以忽略。火炮方面也是如此,不仅威力小,射速极慢,可能刚打个两三发敌军就冲到脸前了。虽说后来洋务运动提升了部分武器装备,但在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强国面前,依然是没办法在一个档次作战。

2士兵单兵素质极差

当时的旗人早就不习骑射,多数都是北京城游手好闲的顽主,八旗大营李,士兵吸食鸦片,逛青楼喝花酒是常事。没有单兵素质,也没有纪律(八旗子弟都相当于贵族,无严厉将领能管),战斗力怎么能行

3作战指挥人员缺失

当时的八旗大营里,各营管带要么是世袭继承,要么是走关系花银子,真正的熟悉作战的指挥人员很少。我们常常在影视剧里看到,八旗士兵骑马无敌人正面冲锋,这在手拿洋枪洋炮的敌人年前无异于活靶子。但是指挥者根本没意识到,仍然用老套的冷兵器战斗方式正面冲杀,当然要失败。





古今天下趣事


小时候看过央视动画片,名叫《骄傲的将军》。

将军很厉害,几百斤的石担轻轻松松挑起,弓箭拉满可以射中飞檐下甩动得风铃,连发连中。看的人个个喝彩,把将军乐开了花。不乏谄媚之人恭维:凭着将军这身武艺,敌人还敢来送死吗?

从此,将军不再努力,而是每日花天酒地。几个月后,弓拉不动了,石担举不起来了,有了将军肚。过生日的时候,有人给他送匾“天下第一英雄”。此时,敌兵进攻,将军慌忙应战,可是枪已经锈坏了,箭壶已经成了老鼠窝,手下的官兵走光了。敌人进来,将军只能束手就擒。

此题,就是将军的故事。

八旗兵在关外奋斗,那是天下第一兵。晚清时,整个国家都要死了,何况早就没八旗兵了,那时都是汉兵在保家卫国。八旗兵早成了胡同里的大爷。


历来史住


八旗军能打是因为在奴尔哈赤的带领下征战抢掠了几十年。沒有谁天生能打,经历过实战的老兵当然比没见过血的军队强啊。八旗军入关后没什么仗打,到了平三藩时还不是被吴三桂的军队差点打残。康熙迫不得己起用汉人绿营才打败吴三桂。骑射无敌那是往自已脸上贴金吹牛逼呢。入关后的八旗那是废物一样的存在。


妫离


八旗一共二十八万吧,哪来的几百万?你那是旗人,跟社会地位一样的东西


用户505298273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只能说,就像养在动物园的老虎,没有竞争,还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感。加上他们作威作福习惯了,还有就是好吃懒做,过分贪图安逸。已经是和圈养的家猪没有太大差别。

这也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祖先的家业只是为了让子孙不要再受苦。而不是让家业坐吃山空

不仅是八旗子弟,还有明朝的勋贵后裔,蒙古骑兵后裔。都是到了一个王朝后期糜烂掉了,比平民百姓还不如。

现在的老一辈的革命干部,都是逼着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去部队锻炼,主要原因还是逼着后代学会吃苦。


花未眠8861


有作用 但一块朽木有几处好的,但在玩和吃上还是有建树的


烽残


大清是主动退位的,没打仗


不要关注我取消关注


因为清朝的政策,从始至终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