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在魏晉時期有著怎樣的發展?

簡華義


這一時期人們腳下所穿的有履、屐、靴等,用絲、麻、草、木、皮等材料製成,供各種人在不同場合下使用。雖然當時還有舃、鞋、粗、不借、仰角等名稱,但都可歸入以上幾類。

履,一般供人們在正式場合穿著,劉熙《釋名》:“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官員上朝、到官署辦公及謁見上司和長輩,都應該穿著履,否則就被視為違反法紀或不敬尊長。

屐,用木製成,上面繫帶與腳連接,底部有突出的部分,稱為足或齒。《釋名》稱:“屐,搘也。為兩足,搘以踐泥也。”《急就篇》顏師古注稱:“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泥。”其形狀與近代的木屐很相似。東漢時期,屐不僅流行於長江流域,在中原地區的使用範圍也相當廣,“延熹(158—167年)中,京師長者皆著木屐,婦人始嫁,至作漆畫屐,五色彩為系”。東晉名相謝安在接到淝水之戰的捷報時,正與客人下圍棋,當時他故示鎮靜,但在客人走後,他回到內室,沉浸在喜悅之中,竟然沒有覺察在過門檻時將屐齒碰折。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在即位後仍常著連齒木屐在外散步。很多人在外出時亦著屐,南朝宋時名士謝靈運喜歡遊覽山水,“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後人遂將這種便於登山的木屐稱為謝公屐。木屐亦有平底的,三國時司馬懿曾派2000人著軟木做成的平底木屐為前鋒,以清除地上的蒺藜,為大軍開路。

由上面的記述可以看出,木屐在東漢時期主要出現在長江流域百姓家中,在魏晉時期逐步被士大夫所接受。

下面分別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談談木屐在魏晉時期為人們所喜歡的原因。

首先,木屐產生於長江流域是因為其溼熱的自然環境。而木屐具備了不怕溼,涼爽的特點,所以為居家的老人和婦女鍾愛(男人需要出去工作,多數時候需要穿履)。據《義熙起居注》:“兼黃門郎徐應真出為散騎,著屐出省閣,有司奏,乃免官。”說明在自己辦公的屋內可以著屐,而到其他部門去,則必須換履。

其次,木屐的製作材料便宜,工藝簡單。履需要用絲、皮麻等製成,很多士族人家使用錦等高級絲織品作履,而且還要加以刺繡。這都是平常百姓人家難以達到的。

再者,魏晉時期士族生活方式較兩漢時期有所變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趨於休閒(竹林七賢可為代表),禮教逐步鬆弛,因此木屐逐漸在士族中流行開來。

最後,木屐之所以在魏晉時期盛行,也是因為它自身的便捷性。就像我們現在雖然都有皮鞋、旅遊鞋、運動鞋,但誰家還沒幾雙拖鞋啊!





看史書的地理老師


木屐醜且堅,村道泥爾滑。高於泥且勁,且忍痛腳也!

木屐是古代群眾為對應破舊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生活的需要產物,對於生產力沒有影響,只能體驗當時的生活環境。漢以後,在發達地區都行履(極奢華舒適之能事),是因為石板路,夯實路的出現,木屐打滑,不適應大城市的需求了。

鄉之屐,城為履。城鄉廈居豈能共焉?

小朋友,同學歷史,如果這是你的論文題目,方向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